一、 忙年,小时候过年的幸福记忆
小时候过年,老家的氛围可用“幸福”来形容。忙年早早地就开始了,其中蒸馒头包子是重要的一环。前一晚,娘就把面活好放在炕头上,第二天面发开了,蒸过年干粮的工作就拉开序幕。家里那大大的长笸箩,见证着过年干粮的富余。
过年干粮一锅接着一锅蒸,揉好的馒头、包好的包子放在炕上醒着,满炕都是。这时候,整个家都被馒头包子的气息填满。有的家庭还几家合伙蒸,互相帮忙,今天你家蒸,明天他家蒸。这种互助的方式让忙年更有氛围,村子里弥漫着馒头包子的香味,家家烟囱冒着烟,那是一种独属于忙年的热闹景象。
蒸干粮需要好的柴禾,硬柴禾如树枝、木柴是首选,它们比较抗烧,棉柴也不错。灶里的火烧得旺旺的,锅里的馒头、包子二十分钟就能蒸好一锅。蒸熟后先放在一边晾凉,然后再放进大长笸箩里。看着那满满一笸箩的馒头包子,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蒸完过年的干粮后,炖肉的大幕就拉开了。肥瘦相间的肉被切成大方块,放入加了炖肉料和少许盐的锅里炖煮,这里不加酱油等佐料。这种传统的炖肉方式简单却充满韵味。炖好的肉一块块晾凉后放进坛子里,再撒上盐,放置在阴凉处保存。等到吃的时候,拿出一块切成片,码放在盘子里,撒上葱花等佐料,上锅蒸十几分钟就大功告成。
炖肉时对柴禾和火候的要求也很讲究。需要硬柴禾,但火不能太大,中火慢炖才能让肉香四溢。这其中蕴含着古人的烹饪智慧,通过合适的燃料和火候,将肉的美味充分激发出来。而且不只是炖肉,炖鸡、炖鱼也是如此,鸡、鱼,炖好后放在盆里,吃的时候盛一碗热一下就可以。这种慢炖的方式能使肉的营养成分更好地保留,而且肉的口感更加醇厚。
炖完肉之后,就到了炸年货的时候。藕盒、油条、松肉,满满当当能炸出几大盆。炸年货时,柴禾的选择很关键,不能用树枝等太硬的柴,而要用芝麻杆等不软不硬的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硬的柴禾火势过猛,容易让年货炸焦;而太软的柴禾又火力不足,难以让年货炸得酥脆。这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需要恰到好处的条件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过去的农村家庭里,炸年货是一件全家出动的大事。孩子们围在灶台边,眼巴巴地等着刚出锅的藕盒、松肉,那种期待的眼神和四溢的香气,构成了过年特有的画面。这不仅是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家庭凝聚力的体现。
从蒸干粮、炖肉到炸年货,这些忙年的环节,每一步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家庭的记忆。这些传统的烹饪方式和习俗,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传统的忙年方式可能会被简化或者改变,但这些记忆深处的味道和习俗,依然能让我们在过年时找到浓浓的归属感。
二、 请祖先回家过年,老家独特的年俗传承
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年三十有着一项极为庄重且充满温情的习俗——请已故的祖先回家过年,我们叫″请爷爷娘娘"。这一任务通常由家族里的男人们承担,他们拿着香及烧纸,前往自家祖坟。在祖坟前,男人们会点燃烧纸和香,口中轻轻念叨着先人们的称谓,那一声声“爷爷、奶奶、爹、娘回家过年了”,仿佛是跨越阴阳两界的呼唤,带着对祖先的敬重与思念。随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带着香回到家中,将香插在香炉里。看着香有将要燃尽,便又再燃上一根,以确保香火不断,象征着家族的传承绵延不息。在香炉前,摆放着先人的相片,同时还有精心准备的鸡、鱼等供品。这些供品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对先人的敬意与供奉。当一家人准备吃饭时要先把酒菜放在供桌上,意思是让祖先先吃,之后家人才开始享用。这一习俗体现出家族对先人的感恩之情,即使阴阳相隔,也不会忘记祖先的庇佑,希望在新年这个特殊的时刻与他们共享团圆。
初二早晨则是送祖先回去的时候。家里的男人们再次承担起这个责任,他们口中念叨着送祖先回归的话语,前往祖坟。到达祖坟后,会燃放爆竹,两响和烟花。各家还会争相燃放,这一行为被称为“送爷爷娘娘”。这种送别仪式,就像是与祖先的一场约定,年三十请回来,初二送回去。在这一来一往之间,蕴含着对生死轮回的敬重,也体现了家族传承中的孝道文化。燃放的爆竹和烟花,也许是为祖先照亮归程,同时也是一种告慰的送别方式,向祖先表达着家人的不舍与祝福。
三、 小时候过年禁忌与习俗
小时候在老家过年, 年三十包饺子时要把包好的饺子摆满整个盖帘,如果最后有一些放不下,另放一盖帘时也要摆放均匀,不能一边有一边没有,哪怕只有几个也要摆匀,这象征着圆满。下饺子时,煮破了不能说“破”字,从年三十到初一,像“坏”“孬”等不好的词都不能说出口,为的是图个一年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吃饺子前,还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先捞出一碗饺子,在院子里双手举过头顶,嘴里念着“老天爷爷,保佑一年顺顺当当,全家平安”等,我们当地叫"上供",之后才能吃。如果有嘴馋的孩子没等上过供,就拿来吃,会被家长打手并小声教训。
初一这天,大人对待孩子的调皮行为也与平日不同。不会大声呵斥,而是小声教导,有的仅仅用眼睛示意调皮的孩子不准乱说乱动。这一天大家都要说拜年的话、吉祥的话,整个氛围充满了祥和与喜庆。这种对孩子态度的转变,也是为了营造新年的美好氛围,让新年从一开始就充满积极向上、和和美美、大吉大利的气息。
初一还有着诸多独特的禁忌。其中,不碰锄把、锨把、扁担等农具是很重要的一项。过去农村的生产劳动全靠人力,人们终年与农具为伴,辛苦劳作一整年。初一不干活、不动农具,是人们在忙碌一年后的休憩渴望。从心理层面来说,这是对新的一年少劳累的一种祈愿。为了迎接初一,年前的准备工作可是相当忙碌。院子要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也要挑满水。尤其是大年三十,挑水的人特别多,毕竟过年用水量大,每家都希望水缸满满当当。同时,家里的用具都得刷洗干净,这既是为了招待初一前来拜年的客人,也是为了节省过年期间的用水。
初一不扫地也是一项传统禁忌。即使放鞭炮后院子里满是炮仗皮,或者屋里地上到处是瓜子皮、糖纸、烟蒂,也不能随意清扫。在大家的观念里,地上炮仗皮越多,意味着家里日子越红火,毕竟只有家境殷实才有钱买鞭炮燃放。而对于屋里的垃圾,即便有爱干净的人家想打扫,也不会扫出门外,而是扫到一个墙角堆放起来。而且扫地还有从外往里扫的讲究,这其中蕴含着财不外流的美好寓意。这种看似奇特的习俗,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财富的珍视和对家庭兴旺的期盼。
过年期间的饮食习俗也充满了寓意。从初一开始,每顿饭吃剩的饺子、包子等,要放在锅里,我们当地有“正月里不空锅,空锅死婆婆”的说法。当然这就象"正月里不理发,理发死舅舅"一样是封建迷信的说法。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这一习俗更多的是人们对温饱的渴望,锅里有饭,心里就不慌,寄托着顿顿有饭吃的朴素愿望。
四、初一大拜年,乡村新年的独特风景与深厚情谊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总是充满着各种传统习俗,而拜年便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环。在我们老家,初一早晨的大拜年可是一场盛大的活动。天还未破晓,全村人就以家族为单位,组成拜年的队伍,此时的大街上,已然满是这样的队伍。大家在大街上互相打招呼,说着拜年的吉祥话。
那些村里上了年纪、辈分大的人家,更是热闹非凡。老人们坐在堂屋椅子上,专等着晚辈来拜年。瞧,呼啦一大帮人涌进院子,满院子都是人,屋里瞬间就热闹起来。大家互相呼喊着不同的尊称,那场面甚是热闹。要是还保留着磕头仪式的,这边人刚想弯腰行礼,老人就赶忙从椅子上站起来,说道:“来了就好,不兴这老一套了。”同时散烟,还不忘给孩子们抓糖。孩子们呢,嘴里吃着糖,兜里也装满了糖,还不断被塞糖,小小的兜兜就像一个装满甜蜜的“万宝囊”。他们嘴巴甜滋滋的,一声声“爷爷奶奶”叫得老人乐开了花。从清晨到中午,一拨又一拨的人来来去去,乡村里到处都是吆喝声和笑。声,整个乡村充满着喜悦与祥和。
初一拜年可不只是简单的走动,这里面蕴含着许多人情世故。老人们会叮嘱自家小辈,哪家一定要去。如果人家来家里拜过年,那自然是要回访的;要是哪家没来,可能家里有事,正好借着拜年去看看;要是和谁家有矛盾,这可是个缓和关系的好机会呢。拜年这一形式,让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祥和的氛围之中,人们的精神也格外愉悦。
初一拜完年,整个村庄就像是一个信息的大熔炉。谁家孩子在外混得好,谁今年过得不太如意,谁家孩子出息了,入党了、提干了,在哪工作、上学,谁家遭遇了灾祸,像家畜家禽染了瘟病赔了钱,种的菜没赚钱,谁家又添置了新车、盖了新房等等,这些信息都不再是秘密。
孩子们在这一天是最快乐的。虽然他们不能乱说话,不能乱动家里的东西,但跟着大人拜年,就可以品尝到各家的糖果、点心和水果。他们的兜兜装得满满的,实在装不下了,还会跑回家掏出宝贝,再去装满兜兜。他们可不是贪图别人家的东西,而是深深被过年的气氛所感染。孩子们在这一天尽情享受着过年的欢乐,在初一全村的大拜年中,他们可以在村里各家串个遍,也吃个遍。
过年,在年前的忙碌筹备和年后的亲戚互拜中度过,而初一的拜年更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它就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乡村里的家家户户紧密相连。通过拜年,原本存在矛盾的家庭能够冰释前嫌;通过拜年,各家各户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拜年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乡村邻里之间深厚情谊的体现,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它让村庄里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人情味儿,成为乡村新年独特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这种传统习俗承载着乡村人民的情感、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