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殷魟权的头像

殷魟权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11/01
分享

说包容

包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体现在方方面面,可以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包容。

汉语中,包容是指容纳、接纳;即为宽容大度。包容一词可查的出处,最早出现在《汉书·五行志下》中,即:“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明朝文学家李东阳的《大行皇帝挽歌辞》中有句“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体现了自然的包容,从中也反映出我国古人的世界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容体现了和合、和谐,与万物同生长,共繁荣。不相互排斥,不相互诋毁,不相互对抗。

相传,我国古时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看到墙角有一把椅子,老禅师知道,有出家人违犯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不动声色,挪开椅子,自己蹲在那里等那个翻墙出去的出家人回来,当那个出家人翻墙回来正好踩在老禅师的背上,才发现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老禅师。那个出家人顿时惊慌失措,知道一定会受罚。但老禅师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语气平和地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从此,那个违规的和尚再也没有违反寺规。

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111号,有一个仁义胡同,又称“六尺胡同”,这个仁义胡同有一个故事。据史料记载,傅以渐是清朝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可谓大权在握。清朝康熙年间,傅以渐老家新建的院墙占了邻居家的宅地基,邻居认为妨碍了自家风水,便到傅家讨说法,傅家宅院已经建完,不愿再重建,两家发生纠纷。于是傅家写信给傅以渐,让他跟地方官员说句话,照顾傅家。傅以渐看完信即回信写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回信后,觉得傅以渐说的有道理,就主动找邻居道歉,将墙基退让三尺。邻居见傅家如此仁义,很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由此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道,被世人称为“仁义胡同”。

“恕” 是孔子常说的一句字,在《孔子家语》里就有一篇《三恕》其中说:“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意思是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也不是恕;有哥哥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就可以算得上行为端正了。”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守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你对别人好,别人才能对你好。“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不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要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述: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宽恕包容他人的同时,不要把自己不愿做的事,让别人去做。“施于人”是一种价值霸权,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别人,是极端的自私和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已经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了认同。在全球伦理构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成为世界最基本的道德戒律,也就是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

包容是一种博爱的胸怀,用一颗宽容的心,容忍对方的错误,让对方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体现的是对他人的爱护和尊重;包容是不计较,放下烦恼,体谅他人,把心放宽,一切向前看;包容是给犯错的人一次改正的机会;包容是求同存异,不冲突;不对抗,共谋发展,共谋和平;包容是乐见别人好,不生嫉妒之心,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包容是守住底线,互相理解,相互尊重。

包容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博爱互爱。彼此包容的夫妻,才会接受对方缺点,不事事论争,夫妻之间谁对谁错都是一个家庭,争出对错,伤了感情。

包容不是没有底线的纵容,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忍让,更不是委曲求全,一直让步,而是有原则底线。在同一件事情上,可以忍让再一再二,但不可以忍让再三再四。包容是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理解对方的难处,记住对方的好处,善意的帮助对方改进不足,共同发展进步。

在《尚书·君陈》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民族英雄林则徐则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来自勉。

包容,像大海一样,以博大的胸怀容纳无数的江河之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