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阳二记
储劲松
齐山记
齐山青兮,苍苍翠微横陈,霭霭秀色连娟。山下的平天湖一泓澄碧,如同挂在池州颈项间的玉坠。在平天湖畔左右盘桓张望,遥见齐山大大小小十余座峰岫,似青鸾破云出巢,纷纷扑我眉宇。
齐山奇兮,寿藤交缠,老木丛错,峥嵘石骨集奇撮胜,形状布置也如天上九朵芙蓉花,古来人称小九华。池州人真是豪阔,轻轻巧巧将偌大个九华山,折叠缩微,移作城南可观可玩的盆中小景。
齐山高兮,主峰不过八十余米,本来谈不上高耸,但山峦攒簇,云气出没,也有崔嵬绵亘之势。更兼杜牧、张祜、包拯、岳飞、朱熹、张栻、杨万里、王守仁这些先贤,曾经登览斯山,幽赏烟霞,题诗刻石,齐山文气挹江吞云,直冲九重霄汉,巍乎高哉。
当年我尚年少,在江北的安庆城读书,课业之余,每每于暮云四合的黄昏,坐在芳草萋迷的江堤上,隔着浩渺之水痴望池州。江对岸就是传说中的杏花春雨江南,那里有李白反复吟哦的秋浦河,有杜牧一咏三叹的杏花村和齐山,有平天湖、九华山、九子岩、牯牛降诸名胜,艳羡甚。其时安庆与池州之间的长江大桥还没有影儿,过江靠的是轮渡,我在大别山中长大,生性喜山怕水,哪怕坐轮渡也会眩晕欲呕,故而望江兴叹,咫尺如同千里,三年中竟然未曾踏入池州半步。此后许多年,多次路
过池州,偶尔因事短暂驻留,也曾上过九华山和九子岩,却从未有暇一探齐山幽秘。今春为杜牧写晚岁小传,重温杜牧文集和年谱,读到他写池州尤其是齐山的诸多名篇佳什,早年的向往如同蛰虫被春雷唤醒。心中暗道:齐山何其近,不过三百里;齐山何其远,迢遥天一方。
念兹在兹,必能通灵。甲辰之夏,池州友人折简相招,我出山过江,赴齐山之约。
当日正是夏至节令,梅雨欲来,天大热,汗出如豆又如浆,与诸友一鼓作气登上齐山之巅。伫立在翠微亭前,友人为我指点长江在何处,秋浦河在何处,杏花村在何处,九华山在何处,平天湖昔日在何处今日又在何处。山风吹怀,松篁飘萧,古池阳的城池人家、亭台楼榭和山水风物,放眼一望收,清艳甚,也痛快甚。忽然想起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句“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以为应当拎一壶池阳老酒来,在山巅临风把盏,讽诵古人诗章,一诵一挥觞,方不负如此江山胜概。当年,张祜自丹阳溯江而上,来访池州刺史杜牧,此前以诗代笺,预订相会之期。二人初次相识却结倾盖之交,携手陟齐山,头插菊花,手引浊醪,诗酒唱和,抒性情,写胸臆,吐难平之意气,并题郡望姓名于石上。其时,俩人都不如意,但欢会风度并不减谢安的江左风流一分一毫。我辈文章与功业虽然远不及古贤,但有齐山相佐,有美酒襄助,衣袖似也可以翩翩然。
山中多石峰石洞石壑,都是石灰岩石质,嶙峋苍黑,风雨将其雕镂得千疮百孔也千奇百怪,如剑如戟,似楼似塔,若帆若舟。岩壁上随处可见古人题刻,宋人和明清人手迹尤多。寄隐岩上,包青天所书齐山两个擘窠大字,隶书有篆意,融楷法,清劲朴茂,敦重端方,一如其为官为人。记得北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池州齐山石壁上,有刺史杜牧、处士张祜题名。此行遍寻不见。池州友人说,石灰岩是一种沉积岩,易风化,随时在剥落残泐,唐人石刻早已化为齑粉。怅怅久之。
尤其喜爱明代的一方刻石,上书百余字:
大明嘉靖元年十一月下瀚日,湖广布政司右参议王子谟,直隶徽州府推官、前河南道监察御史贾启,因池州府太守、前礼科左给事中、田赋推官郭汝湜招饮,是日主宾情洽,羯鼓催花,雅歌投壶,畅饮大醉。王公畏酌,投花于地,相视绝倒。因题名刻石,以识一时盍簪云。晴原贾启代笔。
说的是五百年前的一个冬天,池州太守郭汝湜在休浣之日,设宴邀请湖广布政司右参议王子谟、直隶徽州府推官贾启,畅饮于齐山之事。由字及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隔着漫漶的光阴,我犹见饮中仨人性情历历,胸腹豁然。王子谟耍赖皮,投花拒饮这一细节极生动,情境跃然石上,更引人发噱。思及杜牧在池州、欧阳修在滁州、苏轼在杭州,典郡牧民,减赋理荒,政通人和岁稔人欢之余,与宾客逍遥于山水之间,畅饮啸歌的典故。暗自啧啧叹道:良二千石当如是。
大雨将至,与诸友匆匆下山,沿途洞峡峰壑草草一观,遗憾颇多。也好,留为后日之游。
齐山齐山,池州人有齐人之福,登临者当见贤思齐。
清源山记
清源山中何所有?叶辞老树云辞岫,风拂清溪日拂石。
2023年10月15日,癸卯九月初一,古人所说的吉旦,与诸友携手登清源山。山在安徽省青阳县酉华镇金峰村境内,距九华山不远,四面翠屏环围,中有巨大天坑。当时金风细细如流苏,溪水泠泠似古调,紫藤苍苍若大蟒缠绕,栗树落落像佳士玉立,薄雾、白云、雀鸟和狐兔在山峦之中自在神游,山空景旷,仿佛不在人间世。
一路缓缓行,淡淡语,脚底下的绿苔与落叶还未醒转,朝阳下珠露晶晶然,不忍心惊扰,更不忍心踩踏。走到山腰古溶洞下方,抬眼望见百余级石阶层层堆叠,斜斜而上插青云,溶洞入口处,苍青色的页岩似一册册古籍参差排列,袒露的山体宛如一座珍本图书馆,心中忽然一动,眼前情境绝非初识,似在梦里见过。
拾阶而上,以手拂石,质地温润细腻,可以取来制砚。石上簇生三叶景天,娇小嫩碧,叶片吹弹可破。海碗粗的紫藤在洞口上方屈曲勾连,攀援可登绝巘。日光从杂木的密叶间漏下来,百千古币散落身上,如泼天富贵自天而降,眼中金光灿灿,耳中金声叮当。
洞中可容纳两百人,钟乳石千奇百怪,彩灯下更是幻影万象,如在龙宫水府。洞壁上有蝙蝠数只,以利爪勾石,似醒似寐。据说,黄昏时分,蝙蝠成群结队黑压压回归窟穴,情景就像魔幻电影。洞中央有大石一片,至阴至寒,冷气逼人,摸一下也如握冰,让我想起《神雕侠侣》里小龙女和杨过修炼内功的寒玉床。很想躺上去感受片刻,却不敢,一把老骨头消受不起也。洞的尽头,又有财神坐像一尊,容貌穆穆,宝气珠光,见之生俗世欢喜心。
出得洞来,过访山那边的清源禅寺,僧人以清茶和花生水果殷勤相待。最喜遍布后山崖壁上的五百罗汉浮雕石像,或坐,或卧,或立,或以手支颐,一像一态,雕刻颇为精工。青阳马光水兄说,有缘人可以从中找到一尊塑像,面容神态与自己相类似。我搜寻多时,也未有结果。或许它已识我,只是我不识它。
在山石上小坐,暖阳热烈烘烤,山风婉婉拂来,桂子花如雪,木叶片片飘零,诸友笑语也如花叶纷纷然。望见远处的九华山,九朵莲花开在青缥烟气中。想起李太白写九华的诗:“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我也想在此间逗留一二日,卧于云松之下,作天外之思。以为人生真意,正本清源,只在一个闲字。
是夜宿于青阳城中,青通河水在耳畔哗哗流淌。夜间茶烟作伴,闲翻唐人冯贽所编笔记体小说集《云仙杂记》。入睡前翻到《飞云履》一文:“白乐天烧丹于庐山草堂,作飞云履,玄绫为质,四面以素绢作云朵,染以四选香,振履则如烟雾。乐天著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于是,在黎明时分,做了一个从来未做过的修仙梦。
梦中我是一个总角道童,跟随一位黄袍老道士在清源山中烧丹炼药,习神仙之术,居所正是那个大溶洞。丹炉设在洞口,不用加柴,也不用煽风,炉火日夜熊熊,幽幽奇香扑鼻灌肠。师父不饮不食,每日执一柄白拂尘,盘坐在松下读一本苍青色道书,书上全无一字。被炉中的丹药香气熏染,我也无须食饮,日日在师父指点下练习腾云驾雾。某一天,我穿上师父仿照白居易飞云履缝制的登仙鞋,密诵仙诀,脚下顿时冉冉生云,飘飘忽忽升至大栗树杪。正待驾云往九华山而去,一阵“通通通、梆梆梆”的声响惊动了我,一分神,从云端之上直往尘寰跌去……
醒来好不懊恼,复又好生庆幸。推窗一望,青通河边数十大姑娘小媳妇在浣衣,棒槌起落,背影低昂,红裙绿裳迷茫于河雾之中,似天上人间,煞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