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挖掘提炼诗意
——评陈英诗集《风在吹》
沙 马
阅读池州诗人陈英的诗集《风在吹》,第一感觉就是他善于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感悟、体会诗意的事物。第二感觉就是他善于在诗意的事物找到了诗意的语言。第三感觉就是他善于在诗意的语言中倾注个人的内心感受。第四感觉就是他善于在内心感受中升华诗意世界。
在意象中提炼意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物象,比如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只鸟儿,一朵花,一个人等,其本身只是一个存在的物种,并不具备诗性,只有通过诗人的思想和精神之光的照耀,并善于在不同的形象中,赋予不同的诗歌意境,这样才能获得审美上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他的一首诗:《一朵花》放牛、养猪/养鸡、鸭、鹅/本想放马/从年头到尾看不到一匹马//庸俗/养活自己吧/顺便,可能的话/养一朵花/去颜世界。这首诗切口很小,随着意象、语言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逐渐走向了辽阔。整首诗写得牢固、坚实,具有诗意上的稳固性。每一个意象都是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作者在呈现意象的同时,给予了自身的感悟和意识。放牛,养猪,养鸡、鸭、鹅,是一种日常生活,也是一种景象,更是构成世界存在物的一部分,它们伴随着人类穿越了漫长的时
光,至今依然如初。如果作者的诗意只停留在这儿,那么诗歌中所揭示的境界就不是那么开阔了。接着作者笔意一转:本想放马/年头到尾看不到一匹马。这一转不仅丰富了诗歌意蕴,也体现出诗歌写作上的“技艺”。从放牛,养猪,养鸡、鸭、鹅到放马,有着意境和思维上的递进式前行。问题是:从年头到尾看不到一匹马,仿佛是某种希望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也仿佛是一种内心的幻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人生现实中的尴尬处境,那怎么办呢?作者在这里像是以退为进,以消极的方式继续前行:庸俗/养活自己吧/顺便,可能的话/养一朵花/去颜世界。在这里作者从鸡鸭鹅马,回到了人自身,这个落脚点极为准确,也极为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回到自己就是回到了人性,回到了精神,回到了文明。作者的寓意是:我们有放牛、养猪的日常生活,也有放马的热情和理想,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得养活自己吧,因为这是人类存在下去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建设一个新的世界,然后再去“养一朵花/去颜世界”最后两句一下子就提升或拔高了诗歌的境界。从“放牛、养猪”到“去颜世界”或许就是历史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从而揭示出了人类文明世界的美好前景。这首诗完整、牢固、细致、具体可感,首尾一致,一气呵成,具有一定诗意上的冲击力。同时和这首诗相媲美的还有《碗》《杏花村》《鹅卵石》《油菜花开》等。
在意境中提炼境界
我认为,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写到了最后,拼的是什么,拼的就是境界。一个作者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他作品质量的高低。也就是说:精神的高度,决定艺术的高度,就诗歌写作而言。从意象到意境,从意境到境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诗人在诗歌里仅仅表达出诗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这诗意中提炼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灵魂的高度,一种精神的辽阔。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诗歌写作者所努力追求的方向。再看陈英的诗歌,我感觉他的文本中,有着自觉性地挖掘、提升诗歌境界的意识,而不是满足一般意义上的诗意呈现。他似乎在诗意中挖掘更深一层的意境并由此营造出一个他所理想的“境界”。这个境界,常常是在他诗歌结尾的几句中油然而出,自然而然,不着痕迹。比如他的一首诗:《谷雨街景》我决定在你下车的地方等你/一路的芬芳/一辆9路的公交,载满了乡愁/雨天里的落叶燃烧/红灯前的躁动//我决定在你下车的地方等你/一路的劳顿/那辆7路的巴士,卸空了疲惫/雨后的彩虹/绿灯愉悦了灵魂。这首诗写的依然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谷雨的街景:我决定在你下车的地方等你/一路的芬芳/一辆9路的公交,载满了乡愁……,作者试图揭示出这个日益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这个商业繁荣的时代,每天都有告别、等待、乡愁等,每天都有人成为了“异乡人”。异乡人,在异乡的路上,内心怀着理想、希望,也怀着焦虑、迷茫四处游走。因此,“乡愁”就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情结。于是就出现了“雨天里的落叶燃烧/红灯前的躁动”的场景。无疑,这个场景在诗歌中是带有隐喻或象征性的,意在隐喻一个离乡人的精神特征和情绪之境。这里的公交、雨天、落叶、燃烧、红灯、躁动等词语和“乡愁”的含义融为了一体,从而成为这个时代特征意境之一。再看诗歌的第二段:我决定在你下车的地方等你/一路的劳顿/ 那辆7路的巴士,卸空了疲惫/雨后的彩虹/绿灯愉悦了灵魂。尤其是最后三句将诗歌中的“意境”提炼成了“境界”。7路巴士卸空了疲惫,雨后的彩虹,绿灯愉悦了灵魂,并且和谷雨节气特征合二为一。“绿灯愉悦了灵魂”,将全诗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具有文本上的审美意义。还有《光阴》《喜雨》《小雪之年》《秋意》《乡下锦绣》《种玉米的姐姐》《伤口》《半生》等诗篇也写得很好。
在境界中提炼诗魂
诗魂,是一首诗的活力所在,是一首诗的精神所在,是一首诗的生命所在,更是一首诗的艺术价值所在。在我阅读陈英诗集《风在吹》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倾注了对亲人的热爱、缅怀、纪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诚挚感人,强化了诗歌抒情中的感人力量,这表现为“诗魂”特征之一。一切艺术的中心、主题、要素,最后都会归结到“人”上。人的情感、人的经历、人的思想、人的灵魂、人的命运等等,都是艺术揭示的主要元素。在陈英的诗歌中,我感受到其中的悠长怀念和深切的悼念。诗集的开篇就是《四月,父亲的墒事开拔》接踵而来的有:《致父亲》《清明后的是浓郁的》《母亲》《家庭范围》《父亲节的早上》《祖母》《妹妹的眼睛》等,都写出了人生的感怀或人世的况味。比如他的一首诗:《四月,父亲的墒事开拔》相对于布谷鸟,蝴蝶比较好辨认/相对于蝴蝶,布谷鸟的叫声比较中听/似四月的号角,醒了大地/灰色的秧田一天比一天妩媚/多情且蕴含希望/像个憧憬的孕妇//父亲的稻篓、粪箕、锄头、耕耙/脚屋里的犁铧们/有序的隆重在晒场集合/父亲是个称职的司令官/仔细检阅中时不时抚摸出征的将士/发出铿锵有力的动员令/老水牛伏在身旁/秋的满仓近在咫尺。这首诗在诗性的境界上,诗具有整体感的力量,作者善于通过词语对事物的深入挖掘,揭示出父亲灵魂深处的品性和人性的形象,并给予了作者个人的思考、浸润和渗透,达到了诗性上的表现力。第一段是写自然劳作中的景象,第二段写父亲在这个自然劳作景象中现身。为了物质的生长,为了劳作的丰收,为了丰盈的未来,父亲的稻篓、粪箕、锄头、耕耙,脚屋里的犁铧们,有序地隆重在晒场集合,父亲像个称职的司令官,仔细检阅中时不时抚摸出征的将士,发出铿锵有力的动员令。这个动员令就是一种强大精神的力量,在自然中创造出属于人类的物质文明的美好世界……这首诗的意象丰富,意境深厚,境界开阔,具有文本上的感染力。另外还有《风再吹》《在山里》《凌晨的现代交通工具》《舞者马克》《惊恐》《夏日长廊里的碎片》《高台》等诗篇,都写得较为饱满厚实。
我以前读过并推荐过陈英的诗歌,但不全面,通过这次阅读他的诗集《风在吹》,使我对他的诗歌写作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感觉他在诗歌写作上是个有着自觉意识的人。一是他善于在词与物中相互接纳,相互融合,营造出了和谐的诗意境界,从而使诗歌内部具有了揭示性。二是他善于在不同的事物中,给予了不同的感受和表现方式,努力保持了诗意的完整性,并呈现出整体上的力度来感染读者。三是他善于在诗歌中建立一个“内心秩序”,并呈递进式的一步一步前行,抵达一个新的诗意。四是他善于在诗歌写作中,以感性事物为前提,逐步抵达理性上的认知,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了一定的个性特色,个性视角和文本上的辨识度。
当然,陈英的诗歌存在一定的不足,我相信只要他通过勤奋努力,不断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和精神境界,就一定会写出越来越好的作品,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