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赏梅
寒冬腊月里,绚烂绽放的梅花,或殷红鲜艳似火星满树,或洁白素雅如巧云栖枝,总是和皑皑白雪连在一起。然而,我的故乡滇南蒙自,天气长年温和,即便到了严冬,也难得几日寒冷。最冷的时候,只是有轻霜无飞雪。这样的天相气候,自然难现寒梅冷香的意境,加之无论是幽静的古老寺院,还是热闹的现代园林,都不会栽植几株梅树,喜欢风雅的人们因此也就不可能得到踏雪寻梅的游冶体验。
说起来颇为惭愧,至今我从未见到过真正的梅花。在我的心里面,有关梅花的树形之俊逸、花色之洁雅、气息之幽芬,以及梅花高洁孤傲、坚韧不屈的种种意象,大都来自于海量的古典诗词。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最后两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深沉地借落梅抒怀,确实令人久久回味,不会轻易忘怀。不过,一想到梅花,我的脑海里最先出现的,往往却是这样的一个画面,有花有水,有月有影,还弥散着悠远淡雅的清香——这就是北宋隐逸诗人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吟唱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景象,梅之骨、梅之韵、梅之雅尽显,优雅脱俗,清寂淡远,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据史料记载,林逋年少时孤贫,好学有志,通经史百家。他早年四处游历,后来回到杭州,独自隐居孤山,《宋史·林逋传》记载他“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一生不仕不娶的林逋,以植梅养鹤悠然自乐,为后人留下了“梅妻鹤子”的美谈。
可以如此想象,一千多年前的一天黄昏,林逋携引着两只白鹤,踯躅在寒冬深处的梅树林里,早早浮现的清白月光,斜照着梅树的老干虬枝,疏朗错落的梅枝映在了他的脸上。林逋慢步踱到湖边,定睛一看,清清浅浅的湖水,倒映着岸上的梅枝,水面上的梅枝间,重叠着自己身影。一阵风吹来,摇乱了那些倒影,他一时分不清哪些是梅枝,哪个是自己。是夜,寂静的茅庐之中,就着昏黄的烛光,林逋研墨提笔,欣然把梅花写进诗里,也把自己写进了梅花里。绵韧光洁的宣纸上,他的字迹笔画很是清瘦,瘦得与梅树的枝条有一些相似,也有点像白鹤纤细的长腿。
一千多年以后,又到了冬天大寒时节,我的故乡山茶花开得正艳,却依然无法看到红红白白的梅花。我只好闭门不出,再一次深陷故纸堆中,在泛黄的旧卷里流连,远眺杭州孤山的古梅鹤影,沐浴着淡淡梅香,独守那份清冽的冷寂,静静等待温暖的春天,大步流星地如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