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eepSeek能够赋诗时,我依旧凝望蓝天白云,依旧悠然地在河堤漫步。依旧欣赏叶子花四季绽放,目睹火焰树一次次落幕。人工智能涉足诗坛,无疑引发了文学界的巨大震动。我们是否还需学习?是否仍需创作?是否应继续坚守文学?其实,这些忧虑皆属多余。在思考这些问题之前,不妨先回顾自己写作的初心——究竟是出于喜爱、热爱,还是其他缘由而提笔?写作是一项浩大且漫长的工程,非人人所能持之以恒。能够坚守三十年、二十年,乃至十余年的诗人作家,实属寥寥。
因此,在认识到人工智能能够进行写作之后,我们应思考的并非未来的方向,而是我们该如何应对?是继续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还是与DeepSeek一较高下?尽管DeepSeek写诗已成为一股潮流,但它终究只是潮流而已。任何潮流都会经历一个过渡期,DeepSeek写诗热潮过后,理智的诗人依然坚持创作,而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则在暗中借助DeepSeek。这一过程仅是暂时的,待热度退去,真正热爱写诗的人将继续创作,而那些本就犹豫不决的人则会选择放弃。为何如此?因为那些有能力、有才华的诗人根本无需依赖DeepSeek,而那些写不出佳作或作品不及DeepSeek的人,早已心生退意。
在DeepSeek写诗兴起之后,众多编辑已察觉到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频繁出现在他们的邮箱中。更为尴尬的是,编辑们竟能准确辨识出这些作品。DeepSeek写诗在朋友圈内小试牛刀尚可,但若公之于众则显得不够地道,若用于投稿更是会引发一系列麻烦,一旦发表则尴尬至极。这不仅考验着人心,更对编辑的鉴别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浩如烟海的稿件中筛选佳作已属不易,如今再加上DeepSeek这一超能工具,无疑加重了编辑的工作负担。此时,写诗人的本心成为关键,能否坚守本心全凭个人素养。毕竟,本心难以驾驭,有人潜心创作数十年仍默默无闻,也有人短短几年便声名鹊起。这种现象难免催生急功近利者,试图借助DeepSeek或其他人工智能软件来创作诗歌。我对此持反对态度,若灵感枯竭,不妨多读书,唯有知识充盈,方能孕育出更优秀的作品。
关于DeepSeek写诗,各界评价各异,我认为其利弊并存。对于文坛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显著的冲击,尤其是对那些短小篇幅的创作者,这对于投机取巧的写作者而言是一大福音;然而,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写作的专业作家或爱好者来说,却并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因为他们的脑海中蕴藏着无尽的灵感,从未有过无从下笔的困惑。在AI时代,他们仍将坚定地走自己的文学之路,或者说,他们依然深爱着文学。再说,AI虽能将诸多零散元素拼凑成文,或许在某些方面能超越初学者的水平,但在情感表达上,必然无法与人类写作所蕴含的精神层面相媲美。在当今社会,AI的兴起势不可挡,但长久以来,唯有人类在不断推动文学的创新发展,而非AI。倘若AI真的能取代文学,那么我们的孩子们是否还需要在学校里日复一日地勤奋学习呢?
DeepSeek是一款便捷利民的优秀软件,亦是未来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众多用户借助此软件进行工作,显著提升了效率。然而,在文学领域,其效果则见仁见智,正如谣言止于智者一般。新生事物的涌现,难免引发一定的波澜。尽管DeepSeek发展迅猛,但在文学界并未造成显著冲击。有实力的作家和诗人不屑于借此投机取巧,而投机取巧者在文学道路上亦难以为继。人工智能再精准,亦无法左右人类情感,在深层的情感世界中难以深耕。在接触DeepSeek之前,我曾使用过豆包,仅限于闲暇时为其设定身份进行聊天。DeepSeek在诗坛引起震动后,我也尝试输入词汇让其生成诗作,甚至请其协助修改我的诗歌,但自觉修改后的作品远未达到心理预期,略显机械,缺乏人类情感的精髓。
DeepSeek写诗轰动诗坛至今,各界纷纷采用多种方式予以评判。在此领域内,各大刊物的编辑无疑承受了更重的工作负担,然而对于我们这些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或是专业的写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初心。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相信会有更多文学爱好者在精神世界里更上一层楼,诗歌的底蕴也将愈发深厚,因为诗歌是人类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若仅凭截取人工智能成果来满足功利之心,那么多年以后,文学或将沦为历史陈迹。文学不仅仅是词语的堆砌,更是灵魂的救赎。唯有坚守与坚持,才能使“文学”这一词汇在未来领域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我们的使命,便是守护本心。
在唐朝,诗歌已臻于盛世,至宋朝,词坛涌现众多杰出词人,再到元朝,文学发展由此可见是无有穷尽的。创新是其永恒的动力,而非固守不变。DeepSeek旨在辅助我们,而非阻滞文学的前进步伐。在此情境下,我们需保持积极心态,更应广泛阅读,唯有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亦不会为AI所取代。身为文学爱好者,不应将AI视为洪水猛兽,亦不可将其当作捷径工具。毕竟,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AI是无法真正融入的。创作佳作的喜悦,是AI无法体会的。文学写作并非为了争强斗胜,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寄托。谈及人机共创,我认为自己写诗的初衷在于探寻另一个自我,而非制造一个替代品。或许有人认为人机共存亦无不可,但我所珍视的是灵感迸发时创作的诗歌,那份自豪、那份随性,以及犹如见证新生儿诞生的欢愉,这些情感是难以言表的。若论及人机互动,我感觉自己并非在孕育生命,而是委托他人代孕,得来的孩子终究有所不同。
关于DeepSeek写诗事件在各大网站和论坛引发的诸多质疑与反响,其核心在于写作者本身的初衷。若你期望在短时间内创作大量诗歌,完全可以借助AI每天生成一本诗集;然而,若想真正体验创作的激情与满足,仍需亲自执笔,写出令自己心悦的诗歌。毕竟,诗歌与生活截然不同,切勿在名利诱惑中迷失自我。我曾尝试用AI对诗歌进行点评,发现多数评价都颇为赞誉,却未能客观指出我创作上的不足,这如同人工智能在迎合人类,这种“拍马屁”的行为对新手写作者看似友好,因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写作激情。但我更期望AI能直言我诗歌创作的不足,我认为唯有如此,我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进步空间。我也希望每次创作后,能有一点点的进步,而非沉溺于人工智能的赞美声中而迷失自我。
人工智能作为现代社会的崭新事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时代的全新产物。然而,在接纳其创新的同时,我们也需确保自身始终走在其前端。有人认为,AI的创作能力已超越人类,这并非虚言。然而,AI毕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非凭空出现的奇迹。亦有人主张与AI一较高下、相互验证,实则大可不必。对于初学者而言,AI创作无疑是一种激励;而对于文学巨匠,AI却难以赋予作品独特的情感深度。至于爱好者,则更为洒脱,有无AI皆不影响其生活与创作,于他们而言,写作不过是另一种人生体验,是生活、工作、饮食之余的心灵寄托。我们不应将精神寄托全然托付于AI,AI应成为我们的伙伴,而非对手。
(263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