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猷远的头像

段猷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2
分享

一座寂寞庭院的新生

如果我是一名儒生,我会久久地凝视蓼泉书院,文风茂盛的蓼泉,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蓼泉,在广大的河西走廊地域版图,蓼泉仅仅是一个微小的点,但几百年来任何一个目光锐利的战略家、文化学者都会盯住这个点,它一直与响箭入云、胡笳声声的甘凉古道相生相伴,影响着河西文化的历史走向。

在古代,学校被称为书院和学宫,而许多书院学宫又与孔庙相统一,这种院(宫)、庙一体或者说学、庙一体的格局构成了封建王朝教育史和文化传承史上最为重要的载体。据《甘州府志》记载,自明至清张掖先后设有天山书院、河西讲舍、山丹仙堤书院、临泽蓼泉书院等十所书院。明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甘肃都御史廖逢节在临泽古蓼泉旧址设抚彝堡,抚彝堡便成了固定的地方名称。清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置甘州府抚彝分府,治所抚彝(今蓼泉),领两驿二十四堡,隶属甘州府。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年,抚彝通判高沅倡议设立抚彝堡圆通寺社学,一时临泽之地教化所开,文化滥觞。在清一代,蓼泉书院是当时临泽一带的最高学府,是书院,也是学宫,祭孔和教育在这里完美地结合,并让精神信仰来统摄教育。书院设斋长管理,山长执教,经费为官助民捐,以本金发商生息,以息养院。大鸭翅人申大振、申缅胥父子及邑人乔彦、秦国英都曾在蓼泉书院执教,教化乡民,文风日盛。

历史上的蓼泉书院前后存在了大约100年,清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抚彝通判何贵孚于蓼泉城外东南隅创建蓼泉书院,同治初年遭兵乱拆毁,清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抚彝通判孙承弼将城内观音巷原有行台改建为蓼泉书院,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抚彝通判文杰奉文改建为高等学堂,1915年、1926年,又分别易名为高等小学校和平民学校。直至1949年新添村人李正道在其家乡蓼泉创办了临泽中学,这是临泽县的第一所初级中学,1952年4月,临泽中学随临泽县治迁至沙河堡,即为现在临泽一中的前身。

可以说,蓼泉书院承载的不仅是一部明清两代、近现代临泽的教育史、文化史,也是一部临泽历史人物的成长史,在申大振、申缅胥父子及乔彦、秦国英等地方鸿儒的精心呵护下,为河西地方文化的薪火相传、绵延赓续做出了突出贡献。据《创修临泽县志》记载:从明崇祯至清光绪年间,扶彝厅累计取秀才506人,选贡生61人,中举者5人;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共取武举人28人、武进士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蓼泉书院的直接影响下,临泽为国家各行各业选送和培养的骨干精英人才更是枚不胜举。

2025年阳春三月,我从甘凉古道的最东端石硖口出发,在弱水流域的广袤土地上漫游,走过烽燧、原野、河流、村庄、城市,我的宏愿如梦,我的行迹如蛇。3月11日当我抵达蓼泉书院现址时正午的暖阳正直射着大地,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书法大家连辑先生书写的“蓼泉书院”牌匾下,仰视这座历史久远、高大的纯木质古铜色雕花门楣门框时,我觉得像一个傲慢、无知的入侵者,我对院内历史包浆中的往事一无所知,心里忐忑不安。跨入门槛,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院内右侧一座水泥竖式石碑,上书“抚彝故地”,从风化程度和成色上看已经有很多年了,还有左侧仿古长廊前的一副楹联:

上联:明辨之 笃行之 勤储之

下联: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看到这副工整的楹联,我直面凝视,很长时间没有挪动脚步,一座西北边陲小县,一幢百余年前的历史书院,它的文脉和学风竟然如此令人震颤,出自《礼记.中庸》的箴言在这里得以活态传承,传统儒家思想延伸拓展的如此完美,我仿佛看到了蓼泉历史文化遗产中铭刻的一组组文明密码。在院内随意又摘录了两首:

上联:书文道情归史卷

下联:院风崇礼入诗篇

上联:红蓼稀谏涉水五尺

下联:不染一尘游鳞可数

这一副副楹联、诗句就像是河西文化史上一束束耀眼的光焰,对于生活在临泽大地的每一个人都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临泽人应当永远记住抚彝通判高沅,大鸭翅人申大振、申缅胥父子,邑人乔彦、秦国英等鸿儒学者,他们直截、坚定、猛烈,可能还有点偏执,是他们为临泽文脉的赓续传承高擎起了一烛光焰,并照亮了一大段临泽历史的天空。这实在是一个喜爱诗文的“大家族”,在临泽,无论是过去还在现在,从来不缺这样的耕读文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古老传统的孑遗还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强悍灵魂。

我们上到二楼书院的讲习大厅和藏书阁,现代化的顶式荧光屏清晰地映射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警示箴言,清风踩着破窗而入的阳光在欢快地跳跃,隔段敞开式的书柜整理排列,处处是清新的书香气息。现如今的蓼泉书院已经义无反顾地高扬起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大旗,忠实实践着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的神圣使命,并正在结出累累硕果。

我们看到在书院的楼门左侧有一块醒目的喷绘展示栏,上面逐列统计出捐赠给书院的老物件、图书和书画作品名录,最近的一次捐赠活动发生在2024年11月22日,张掖市文联组织书画艺术家现场创作书画作品64幅并全部赠送蓼泉书院,还邀请知名文化学者张鸿清进行了专题讲座,赫然在列、动态滚动的捐赠目录,学者授业、文艺交流、沉浸式研学已经成为书院的常态,在这里,我们从一个侧面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韵,也窥见了这座寂寞庭院的新生和吟唱。

正是新学期伊始的春光时分,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九姓昭武的束发梦影,看到了河西文化的种子再一次觉醒发芽,蓼泉书院完好如初,白首黄童的弟子们满腹经纶,手握书卷,壮志凌云,面带微笑跨出门槛,奔向远方,像鲜花一样开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