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猷远的头像

段猷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9
分享

九姓昭武的梦影

在河西走廊长大的我,久久在关注着那个风云际会、狼烟四起的秦汉时代,久久在关注着那个曾经勃然奋励、梦影般摇曳、生命力超级旺盛的昭武九姓国,从那里升腾的中华文明的每一缕曙光都会触动我的中枢神经。

一 昭武九姓国的漫漶面孔

公元前5到前2世纪初,西戎月氏人游牧于张掖至敦煌一带,在此建起名扬四方的月氏城,大致公元前176年,匈奴攻入昭武城,杀月氏王。那个创造过“控玄十余万”奇迹的强大月氏政权被更为强悍的匈奴帝国如摧枯拉朽之势战败,一部分月氏人被迫西迁,在中亚建起康居国,也称“大月氏”;另一部分留在祁连山一带,史称“小月氏”。在“大月氏”属地,因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附属国皆属从昭武西迁的月氏人所统治,庶王全部以昭武为姓,表示不忘故国之意,被西域各部落统称为“昭武九姓国”。

月氏人在土地肥沃的昭武城活动期间,除栽培优质农作物、改良畜种,也发展贸易,且商贸异常发达。有学者认为是月氏人最早将新疆的和田玉转运到尧舜都城,换取中原丝绸等物品,历经夏、商、周三代。西迁中亚后逐渐形成的“昭武九姓国”中,康国、石国的粟特人在历史上就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大夏市场上看到过大月氏的毛毡。尽管远离故国,但昭武九姓始终与河西走廊保持密切的联系,客观地讲,古丝绸之道“胡商贩客,日款塞下”“使者相望于道”的盛况,昭武九姓商贩们做出了不小贡献,他们始终活跃在欧亚商道上经济文化交流的最前沿,始终是一支影响力广泛深远的外贸力量。

虽然我们无法想象,当年从碧野千畴的河西走廊被迫西迁至今锡尔河至阿姆河地区的月氏余众究竟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我坚定地相信,一定也有几十年后匈奴人河西战役落败于少年英雄霍去病后仓皇而逃留下的,类似“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样悲催的几首歌子。

汉武帝设郡置县时为在月氏故城以彰王朝威武,元鼎六年以“昭武”正式命名立县,成为如今甘肃省临泽县行政区划最早的雏形和轮廓。新莽时期改昭武县为渠武县,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又改渠武县为昭武县,西晋年间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昭武县为临泽县,这是文献记载最早出现的以“临泽”起名的郡县名称,后东晋、清、民国期间又进行了多次更名。

时值当下,我们抚今追昔,秦汉昭武时代那个曾经在历史上呼啸而来的游牧民族,秋风吹过后,又在鸭暖平原上呼啸而去,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有如今的临泽县志、临泽博物馆、乡村振兴展览馆里,只有落日黄昏下流沙河的潺潺水声中,只有文化学者、旅游达人、网络大咖的激昂演讲中,还保留着一些它们曾经使用的十字弓弩、利剑斧戈的残片,还保留着一副当年月氏人梦幻般的漫漶面孔,还保留着那一段雄浑奇崛、辉煌灿烂的交响诗篇。

二 沮渠蒙逊的庆功宴

旧史家有“五胡十六国”之谓,其中数量最多的“凉”国,即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便相继出现在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自公元317年张轨创立的前凉政权第一个出现,河西地盘你争我夺、烽火狼烟、兵燹杀戮的画面几乎每年都在上演,昭武大地自然也无法幸免。但总体来说,五凉时期中原战乱频发,河西实际上成为各地百姓大批流入避难相对稳定的区域。

东晋元熙二年即公元420年,一代枭雄沮渠蒙逊使用声东击西战术,诱使西凉国王李歆出城至都渎涧,然后四面出击将其击败。接着这是那次历史上著名的临泽“寥泉之战”,北凉军击杀李歆,使西凉军队全军覆没,这次战争也为沮渠蒙逊最终统一河西走廊,实现他“散马金山”的宏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七月,蒙逊攻克酒泉;次年四月,攻下最后一个据点敦煌,西凉最终灭亡。

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金城五泉山挥鞭击石捣出五股清泉为将士解渴,在河西四郡之一的酒泉获赠汉武帝亲赐御酒与将士同饮的传说至今仍为河西走廊的人们所津津乐道,沮渠蒙逊在蓼泉与将士同饮美酒的传说也一直经久不衰,在当地广为流传。据《创修临泽县志》记载:蓼泉在县城东南壕内,泉流索洄,水草茂盛,树木映带,泉边还生长蓼草,遂以“蓼泉”命城名,自《资治通鉴》就有记载的蓼泉之战后,蓼泉这个名字已存在了1600年。

我想,当年沮渠蒙逊在寥泉这个地方凯旋之时大办庆功宴的场面一定很浪漫、很热闹,很富有诗情画意。因酒水有限,蒙逊将军令部下将成坛的美酒与蓼泉清凉甘冽的山泉水调和在一个大池子里供将士痛饮,在寂寥的甘凉古道,一人一箪食,一瓢饮,想想都美好。在青稞酒的刺激下,沮渠蒙逊的北凉军亢奋豪情,操戈比武,驰马射箭,数年间就开拓了东起黄河,西控西域,南达河湟,北到沙漠的宏大疆域,在祁连山下持久弥漫着一个王朝和民族强大的精神血脉。

从月氏故地址飘来的酒香飘过了好几个世纪,飘到了沮渠蒙逊时期的北凉时代,又飘过了十几个世纪,飘到了新时代的临泽大地,原来的烧坊土酒酿制工艺也在不断改进,现在临泽县沙河镇建起的甘肃北凉春酒业公司生产的浓香型白酒仍然取“北凉”之名,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工艺,口感更加甘醇,酒香更为浓郁,已经成为地方颇具规模的酒类生产企业。

当月氏故地址飘来的酒香刚刚散去,蒙逊兵团的铁骑与金戈铁马的鸣响尚未远去,祁连山临松薤谷、张掖东大山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已经由远至近,昭武大地张开双臂,正在漫步告别游牧民族的漂泊与牧歌,袒露心胸地接纳了儒家文化,以虔诚的急迫将这浓郁的儒家气息、朗朗读书声,复原、嫁接、迎回到了蓼泉书院。

三 文脉在这里延续

蓼泉这个名字也实在是诱人,兴许是蒙逊将军在蓼泉这个地方发动了“蓼泉之战”惊扰了这片土地的安宁,也兴许是受两汉时期特别是前凉张轨政权极力推崇的儒学在河西走廊的传播影响,蒙逊将军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虽出身“卢水胡”,却以尊儒重学闻名,他曾专门修建游林堂,亲率群臣在此“谈论经传”,并“图列古贤之像”加以效法,他还在姑臧、建康(今高台骆驼城)设立学校,选拔有学问的人担任官员,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臣民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了儒家思想在北凉的传播。

其实早在西汉武帝时期,汉廷就“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平帝元始三年又颁布地方官学学制,规定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地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的称为“序”,皆教授儒家经典。东汉名儒班彪从关中西行投靠了军阀隗嚣,后撰写《王命论》,规劝隗嚣东归光武帝,就是那位对“昭武九姓国”有浓厚兴趣,在东汉建武五年又改渠武县为昭武县的光武帝,后班彪规劝未果遂赴河西为窦融从事,窦融又接过班彪传播儒学的接力棒,陈留江氏在此延续六代,京兆杜氏在古凉州历三代,还有河内常氏等,在河西“学术界”里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郭荷一系,后弟子郭瑀隐居于临泽之南祁连山腹地的马蹄山、临松薤谷潜心著述和授学,后刘昞又成为郭瑀弟子中的佼佼者,这些家学渊源深厚的儒士东渐西迁,大大加速了儒学在河西的传播进程。

众所周知,两千多年来,孔子以学立身,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就在最近的2025年清明节期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迎来了客流小高峰,大型礼乐演出《金声玉振》以孔子的生平经历为主线,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引领观众沉浸式走进“风雅颂”的礼乐长卷,游客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体验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新三孔”,近距离感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其实这样的客流小高峰每年都在发生,对于曲阜已经是稀松平常、司空见怪。位于曲阜的孔庙曾是孔子故居,也是祭祀孔子最重要最神圣的场所,但是无论是弘扬和传承儒学,还是祭祀行礼的便利,仅仅一座位于曲阜的孔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人口发展到十多亿的中国不够,就是人口稀少的魏晋南北朝也是不够。作为今天的临泽人,在追溯和梳理临泽地方文化的时候不能忘记了北魏孝文帝,不能忽略了公元489年在北魏孝文帝直接倡导下在当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的第一座位于京城的孔庙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相距蒙逊将军发动的那次临泽“寥泉之战”仅仅过去了69年。

孝文帝修孔庙,让孔庙走出了曲阜,走向了他治下的各郡县,也同样影响和感染了唐太宗,他在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颁布诏书:“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每一州县治所之地必建孔庙,这就成就了今天依然能看到遍布中华大地每一座城市里那些建筑精美、规制严谨、气象宏大的孔庙,也这是在这样的政治气候和儒家思想熏陶下,被誉为“陇上第一学宫”的凉州文庙、雄秀河西的张掖文庙以及甘泉书院、南华书院、觻得书院、临泽蓼泉书院等先后建立起来。

四 蓼泉书院的读书声

在古代,学校被称为书院和学宫,而许多书院学宫又与孔庙相统一,这种院(宫)、庙一体或者说学、庙一体的格局构成了封建王朝教育史和文化传承史上最为重要的载体。据《甘州府志》记载,自明至清张掖先后设有天山书院、河西讲舍、山丹仙堤书院、临泽蓼泉书院等十所书院。明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甘肃都御史廖逢节在临泽古蓼泉旧址设抚彝堡,抚彝堡便成了固定的地方名称。清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置甘州府抚彝分府,治所抚彝(今蓼泉),领两驿二十四堡,隶属甘州府。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年,抚彝通判高沅倡议设立抚彝堡圆通寺社学,一时临泽之地教化所开,文化滥觞。在清一代,蓼泉书院是当时临泽一带的最高学府,是书院,也是学宫,祭孔和教育在这里完美地结合,并让精神信仰来统摄教育。书院设斋长管理,山长执教,经费为官助民捐,以本金发商生息,以息养院。大鸭翅人申大振、申缅胥父子及邑人乔彦、秦国英都曾在蓼泉书院执教,教化乡民,文风日盛。

历史上的蓼泉书院前后存在了大约100年,清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抚彝通判何贵孚于蓼泉城外东南隅创建蓼泉书院,同治初年遭兵乱拆毁,清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抚彝通判孙承弼将城内观音巷原有行台改建为蓼泉书院,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抚彝通判文杰奉文改建为高等学堂,1915年、1926年,又分别易名为高等小学校和平民学校。直至1949年新添村人李正道在其家乡蓼泉创办了临泽中学,这是临泽县的第一所初级中学,1952年4月,临泽中学随临泽县治迁至沙河堡,即为现在临泽一中的前身。

可以说,蓼泉书院承载的不仅是一部明清两代、近现代临泽的教育史、文化史,也是一部临泽历史人物的成长史,在申大振、申缅胥父子及乔彦、秦国英等地方鸿儒的精心呵护下,为河西地方文化的薪火相传、绵延赓续做出了突出贡献。据《创修临泽县志》记载:从明崇祯至清光绪年间,扶彝厅累计取秀才506人,选贡生61人,中举者5人;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共取武举人28人、武进士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蓼泉书院的直接影响下,临泽为国家各行各业选送和培养的骨干精英人才更是枚不胜举。

2025年阳春三月,我从甘凉古道的最东端石硖口出发,在弱水流域的广袤土地上漫游,走过烽燧、原野、河流、村庄、城市,我的宏愿如梦,我的行迹如蛇。3月11日当我抵达蓼泉书院现址时正午的暖阳正直射着大地,这是一座干净、明亮、优雅、静穆的院落,在现蓼泉集镇的方寸之间显得并不太起眼,但当我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书法大家连辑先生书写的“蓼泉书院”牌匾下,仰视这座历史久远、高大的纯木质古铜色雕花门楣门框时我的心里却忐忑不安,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傲慢、无知的入侵者,我对院内历史包浆中的往事一无所知。跨入门槛,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张镶嵌在大理石面上的抚彝古城图,用书卷状的艺术造型向游客铺展开来,院内右侧一座水泥竖式石碑,上书“抚彝故地”,从风化程度和成色上看已经有很多年了。最引人注目的还有左侧仿古长廊前的一副楹联:

上联: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下联:明辨之 笃行之 勤修之

看到这副工整的楹联,我直面凝视,很长时间没有挪动脚步,一座西北边陲小县,一幢百余年前的历史书院,它的文脉和学风竟然如此令人震颤,出自《礼记.中庸》的箴言在这里得以活态传承,传统儒家思想延伸拓展的如此完美,我仿佛看到了蓼泉历史文化遗产中铭刻的一组组文明密码。在院内随意又摘录了两首:

上联:书文道情归史卷

下联:院风崇礼入诗篇

上联:红蓼稀谏涉水五尺

下联:不染一尘游鳞可数

这一副副楹联、诗句就像是河西文化史上一束束耀眼的光焰,对于生活在临泽大地的每一个人都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临泽人应当永远记住抚彝通判高沅,大鸭翅人申大振、申缅胥父子,邑人乔彦、秦国英等鸿儒学者,他们直截、坚定、猛烈,可能还有点偏执,是他们为临泽文脉的赓续传承高擎起了一烛光焰,并照亮了一大段临泽历史的天空。这实在是一个喜爱诗文的“大家族”,在临泽,无论是过去还在现在,从来不缺这样的耕读文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古老传统的孑遗还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强悍灵魂。

我们上到二楼书院的讲习大厅和藏书阁,现代化的顶式荧光屏清晰地映射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警示箴言,清风踩着破窗而入的阳光在欢快地跳跃,隔段敞开式的书柜整理排列,处处是清新的书香气息。现如今的蓼泉书院已经义无反顾地高扬起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大旗,忠实实践着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的神圣使命,并正在结出累累硕果。

我们看到在书院的楼门左侧有一块醒目的喷绘展示栏,上面逐列统计出捐赠给书院的老物件、图书和书画作品名录,最近的一次捐赠活动发生在2024年11月22日,张掖市文联组织书画艺术家现场创作书画作品64幅并全部赠送蓼泉书院,还邀请知名文化学者张鸿清进行了专题讲座,赫然在列、动态滚动的捐赠目录,学者授业、文艺交流、沉浸式研学已经成为书院的常态,在这里,我们从一个侧面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韵,也窥见了这座寂寞庭院的新生和吟唱。

一段时间,庄严神圣的蓼泉书院,被岁月遗忘在抚彝故地一隅,覆盖着历史的尘埃,寂寥无语。正是新学期伊始的春光时分,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九姓昭武的束发梦影,看到了河西文化的种子再一次觉醒发芽,蓼泉书院完好如初,白首黄童的弟子们满腹经纶,手握书卷,壮志凌云,面带微笑跨出门槛,奔向远方,像鲜花一样开放......

五 玄奘的步履

对于河西人来讲,大业五年也就是公元609年实在是一个令人熟悉的年号,这一年,刚刚40岁雄才大略的隋炀帝率10万余众浩浩荡荡走出洛阳城的大门一路向西,沿着丝绸古道经大斗拔谷进入河西走廊举办“万国博览会”。据史料记载,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帝王唯一一次踏上河西走廊的土地,也是中原帝王唯一一次在甘肃境内亲自主持重大政治经济盛会。

就在同一年,同样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唐僧,本名陈祎的父亲因病去世,他一下子变得了一名10岁的孤儿,料理完父亲的后事,陈祎随之前出家的兄长陈素去了洛阳寺院里当了一名僧侣,法名玄奘。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天下大乱,洛阳城硝烟弥漫,到处是废墟瓦砾。玄奘和他的二哥被迫踏上了逃难兼取经之路,颠沛流离的苦涩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品味的到,兄弟二人沿西蜀古道到达了今四川地域的益州,之后又游历了荆州和今安阳境内的相州等地,最后来到了长安城,在遍读各家各派佛教典籍后,玄奘已经成长为当时长安一名很有名气的佛学大师。不久后,他就萌生了去天竺求法取经的念头,《大唐西域记》等资料记载,公元627年,玄奘的梦想终于成行,他顺利逃出了长安城,翻越陇山,到达秦州,之后渡过黄河古渡口,翻过气候异常恶劣的乌鞘岭,到达凉州城,《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凉州停留了一个多月。

当时西域和大唐还处在剑拔弩张的敌对关系中,他不敢长久停留,在短暂歇息后他又踏上了西去大唐最西北的城市瓜州的漫漫征途。公元627年这一年的某一月某一天,在张骞之后将近800年,玄奘的步履第一次踏上了河西走廊的土地,也必然是第一次踏上临泽大地,因为临泽是玄奘西去取经的必经之地。在诸多典籍和史料中,我们了解到唐朝时河西走廊的气候还是较为湿润的,临泽境内遗存着较多的湖泊和湿地,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玄奘大师骑马狂奔是不是选择在临泽夜宿?具体夜宿在哪家寺院或客栈?时间虽然过去了1400年,临泽大地至今仍然流传着流沙河、高老庄、牛魔王洞等与《西游记》有关的许多神话传说。

临泽境内的大沙河古称流沙河,在黑河东岸有一块石碑,上刻“通天河”三个大字,下有“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两行小字,与《西游记》中流沙河的描写有相似之处。小说《西游记》中流沙河河水凶险,“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是沙僧的领地,唐僧师徒在此收服了沙僧。

还有高老庄文化遗迹,当地村民认为以前这里可能就叫高老庄,只是后来叫法变了。这里有直径约20米、高约2米的圆形夯土墩“猪八戒墩”,相传是先人为纪念猪八戒而修建,下面曾有洞。还有村民称村里原来有座高老庄庙,庙内有画着唐僧师徒等《西游记》人物的壁画。小说《西游记》中,高老庄是猪八戒下凡化成人形暂居的地方,唐僧师徒西行途中路过此地,孙悟空在此收服了猪八戒。

细心的游客还发现,在张掖大佛寺也即西夏国寺也有一幅关于玄奘西天取经的壁画,他成画早于吴承恩《西游记》约300年,这幅壁画描绘了玄奘师徒四人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感人故事,成为河西大地的一大文化瑰宝,当人们忘记了玄奘取经的真相时,临泽和西夏国寺的壁画依旧在幽暗的洞窟空间为我们保存了玄奘最真实的面孔,这位高僧的故事与流沙河、高老庄、牛魔王洞等诸多与西游神话相关的景点遗迹,等待人们持续地探寻和发掘。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自玄奘之后,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边塞诗人岑参,以及王维、温庭筠、李贺、马云奇等,或亲历张掖,或思怀焉支,均有佳作留世,河西走廊成为诗人们的情感抒发和采风创作理想之地,特别是与临泽息息相关的“月支”“居延”“蓼泉”“塞下”“胡腾儿”等词汇作为诗歌意象,频繁出现这些名家作品中,余韵绕梁。

玄奘涉足临泽过去了59个春秋即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派陈子昂视察河西防务,将蓼泉守捉扩编为建康军(今高台骆驼城),由甘州刺史兼任建康军使,兼管甘州城防,无形之中提升了蓼泉在河西的军事影响力,也为九姓昭武故地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更为神秘的面纱。

这几年,备受瞩目的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悟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等极具时代穿透力的电影热映,作为故事发生地有其一二或梦幻情景的临泽也应该功不可没,因为《大唐西域地》是原创作品的必然参考,而临泽则为《大唐西域记》贡献了部分详细的西域情报,为艺术家们将神话故事的诗性、中华文化的意象与历史文化遗产巧妙融合助力了灵感力量。

六 守望枣乡的姐妹花

如果将河西走廊比作托盘,临泽便是它当中盛放的累累果实,水丰粮茂的临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游的天然粮仓,一个“泽”字把临泽优越的生态农业禀赋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香甜味美的临泽小枣这一驰名全国的“中华老字号”产品则一直是临泽人民引以自豪的专属浪漫。

临泽地处北纬38°,位于全秋最佳农业产业带,这里土地肥沃,日照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培育、盛产小枣的历史也比较悠久。相传3000多年前,广成子和老子李耳应西王母之邀参加蟠桃盛宴,在月氏国都昭武城休息时,唤来枣花仙子,让她在昭武大地广种枣树。枣花仙子在黑河两岸撒下种子,次年枣树苗扎根生长,从此临泽有了又红又甜的小枣。

还有红军枣的故事在当地也是广为流传,红西路军在临泽转战,百姓粮食奇缺时用红枣养育伤员和瘦弱战士,方子翼将军等战友弹尽粮绝时,将军拿出12个红枣,三人分食,靠着这几个红枣支撑走到星星峡,因此临泽红枣也被称为“红军枣”,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

步入新时代,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早已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在了一起,自张骞使团遗囊中的西域枣传入临泽、传入河西走廊,经过无数次试种、嫁接、改良,临泽小枣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移民”历史,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正在成为临泽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最典型成功的莫过于成立于2011年的临泽县祁连红枣业开发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由下岗职工陈惠钰、陈惠梅这对姐妹花注册创建的,这对姐妹受了很多苦,正是源于年轻时他们生活的磨砺,源于全县小枣产业链发展中的种种困境,使得他们格外注重对家乡这份美味食品的精心呵护,发展到今天,公司已经建有农产品储藏批发和建材交易市场2处、10000吨恒温保鲜库1座、年产4.5万吨临泽小枣精深加工生产线四条、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亩,总资产1亿元,并被新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其实再诱人的数字都是苦涩无味的,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临泽人对这颗椭圆形、红彤彤的枣子那份特殊的情结,大致每年的9月中旬临泽小枣就成熟了,9月下旬以后即可适时采收,这段日子在家的临泽人、在外的临泽游子可是亢奋了,逢人就夸临泽小枣有多甜?临泽小枣有多么丰富的营养成分?干嚼、煲汤、炖肉,甚至泡酒,几乎是几无替代的甘味食品。如果说信息化时代手机是每个人须臾不离的生活伴侣,在中华民族传统中秋佳节临近的那段时间里,临泽小枣也是每个临泽人、张掖人甚至是甘肃人须臾不离的溢美之词。

祁连红枣业公司主要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他们在抖音建立直播间直播带货,在淘宝、天猫建立网站,还与新东方“东方甄选看世界”团队等合作,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份及大中城市。而临泽、张掖的老百姓们主要是通过邮寄的方式给天南海北的亲人们寄去一袋袋一箱箱颗粒饱满、软糯甘甜的鲜枣,也寄去了对远方亲人无尽的思念。

中华民族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月亮也是古代诗歌中出镜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李白《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千古流传,在现今大量人员跨区域社会化求学、就业流动的大趋势下,中秋之夜和家人无法团聚的人们不在少数,我在想,当在外游子昂首望月,抬头欣赏月宫里的嫦娥、玉兔、蟾蜍,低头陶醉在供盘里的美酒、果盘、临泽小枣时是多么的一种惬意?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也定会变成现代人“枣入空腹,七分化成了思念”的遣怀;李白诗中的明月是天穹一物,而临泽小枣定会是人间一友。

四月时节,正是杏花盛开、诗意芬芳的季节,薰暖的微风轻拂着大地,一次去高台我又绕道特意环视了一圈临泽,在板桥、鸭暖的乡村大地上,农人们正忙碌着在麦田里栽种着蔬菜、瓜果、玉米制种幼苗,在田野中,在沟渠旁,在农人的房前屋后,一棵棵枣树就在那里静静地伫立着,等待发芽吐翠,等待再现一年一度它与人类的深度对话。我看到一名淳朴厚实的老者在久久地凝视着家门口的一棵枣树,难以掩饰的是他那双深情的眼眸,在临泽美丽村庄这哪里是富民强农的“金钱树”?分明是跳跃中的音符,是九姓昭武的梦影,是铺陈着的一幅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乡村艺术画卷。

七 用一场马拉松解锁夏日画卷

春日的黑河,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自东南向西北,不舍昼夜,在临泽大地宁静安详地缓缓流过,历史到这里,似乎已经轻轻地翻过数页,在今天的这一页,还是临泽,又在悄然地、井然有序地启动新一年的马拉松赛事活动。

离“6·29”正式开赛还尚有些时日,但临泽生态马拉松组委会组织的2025报名工作已经结束,官方微信公号动态信息也在密集出笼,特别是“用一场马拉松解锁临泽夏日画卷,和脂肪说拜拜!”这则标题及内容格外醒目,“在临泽的赛道上,你将有幸与壮丽的丹霞地貌为伴”“临泽的壮丽风景化身天然健身房,助你体验边跑边瘦的暴汗快乐”等等,多少诱人的图景,多么零距离的诱惑,想想都美好。

的确也是如此,丝路明珠、梦幻临泽、生态临泽、枣乡临泽、文旅临泽......无论是哪个“雅号”放在古丝绸之路重镇——今天的河西走廊临泽县都不为过。

最近的2024年9月22日,2024临泽生态马拉松比赛在丹霞广场如约鸣枪,来自国内外近5000名跑者,怀揣着对马拉松的无限热爱与向往,共同开启“七彩丹霞.梦幻临泽.彩虹之旅”,据了解,2024年是临泽县连续举办的第九次生态马拉松体育赛事,今年是整整10周年。

作为一名跑步爱好者,发生在去年的赛事记忆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在领取号码簿时和一众跑友还“吐槽”这届马拉松赛事的瑕疵,比如参赛物资配备单一,赛道设置上下坡不合理,参赛人数越来越少缺乏吸引力等等,但在赛道现场还是被热烈的气氛震撼了。赛道全程设立了众多固定医疗点、官方摄影师机位、运动员补给点、安保值勤点等等,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跑道为彩虹塑胶跑道,加上跑道旁边几个错落有致、流水潺潺的湖泊,给人以人在景中、景在画中的超级美感,戈壁水乡的绿植柔情尽收眼底。在长达40多公里的赛道两侧均能看到热情的啦啦队员,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而且那天的温度也是相当适宜,20°左右的温度,40的空气指数,60的湿度,这几乎是马拉松赛事十分难遇的“黄金组配”。

一个彩云飘飘的日子,见到张掖跑团负责人张亚楠时,她刚刚参加完2025庐山越野赛回来,作为一名资深、有热心的体育爱好者,她对去年临泽马拉松赛事的评价可能更能代表跑友们的共同心声:“家门口的马拉松,景色太萌了,我也又来了,年年说不来了,年年虐自己,可能就是喜欢那种挥洒汗水,拥抱自然,奔跑在马拉松赛道征服每一公里,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吧”!山丹水务系统的龙吉祥也是一名实力派的跑步“发烧友”,50多岁的他在2024临泽马拉松赛事中跑出了3小时13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众多跑友们的榜样。据不完全统计,在张掖,超过一半的跑步爱好者的“首马”是在临泽完成的,在他们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朋友们加入到全民健身的熙熙人群中,他们不唯速度,只为坚持,正在丰盈收获着健康和快乐的“双重”红利。

要知道,临泽仅仅是一个只有11万多一点常住人口的小县呀,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地域面积在张掖市都是排名靠后的。速度与激情,健康和运动,历来就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孪生兄弟,作为临泽,能连续九次举办马拉松赛事,实为不易。无怪乎,2022年临泽县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命名为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成为甘肃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县,这也是临泽自1987年荣膺“全国体育先进县”以来取得的又一项“国字号”荣誉。

又一次站在黑河岸边,我不仅发出深深地感慨:手无长剑,不能指点江山;囊无美酒,无以赋诗长啸。在这溢满长川的浩荡风声里,在这美轮美奂的昭武梦影里,睿智、开放、包容、梦幻般的临泽,有资格与千古先贤作灵魂的交流,与今世英雄作心灵的沟通,昨天的梦,已经醒了,今天的梦,正在开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