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秀香的头像

杜秀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19
分享

长大以后

长大,不是量变,而是质变。

《百妖谱》第一集是一个关于灰狐和少年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长大的故事。四十年前,乱世之中,灰狐认识了一个少年,一个被收归军中为质子的少年。彼时,灰狐被捕猎队抓获要献给夫人做成围脖。少年为救灰狐,与捕猎队的壮汉苦战一场,赢下了它的命和回归丛林的自由。灰狐没有回归丛林,它选择了留下来陪伴少年。一个寒冷的夜里,微醺的少年对着它吐露心声,他想成为一名快意潇洒的侠客,这样就可以回过头保护像自己、像灰狐一样的无辜弱小。他还说:“灰狐,如果你是人就好了,咱们当兄弟。结伴去每个有趣的地方,一起喝酒吃肉,仗剑江湖。”

为了少年的话,灰狐潜心修炼四十年终于化成人形,成为一个少年的模样。它满怀激动地找到当年的少年,才发现他已是人过中年的将军,威风凛凛,也杀人不眨眼。它欣喜的向他伸出手,却死在了他冷酷无情吐出的一个“杀”字中。鲜血飞溅里,灰狐错愕的眼神里再也不见当年的少年。后来,将军残杀2万降卒被判死刑,灰狐吞食幽浮,自断狐尾,救了大将军的命。它奄奄一息却不后悔,它说,他救的不是大将军,而是四十年前那个寒夜里醉梦中梦想仗剑天涯的小小少年。

寓言一样存在的灰狐,天生黑白两色。像极了人心,也像极了这个世界。只是,这世间哪有什么黑白分明,善恶分明。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人心一颗,万千难测。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里说:“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成长,是一个与现实妥协的过程,但绝不是对少年理想的背叛。中国流传千年的文化里不乏少年光辉的故事,周处除三害的改过自新,孔融让梨的温良恭俭,匡衡凿壁偷光的勤奋向学,无一不是教育后人的典范,可历史的长河从来不因少年的光辉而停留,翻开史书的下一页,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中国的文学形象里,若有不良少年的代表,周处绝对榜上有名。遥想当年,《周处除三害》可是语文课本必背篇目。《晋书》与《世说新语》不约而同地记载了这个历史典故。

周处,字子隐,吴郡阳羡人,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年少之时,周处身材魁梧,体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有民谣曰:“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龙并称为“三害”。周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他只身入山射虎,下水搏蛟,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经三日三夜,终于斩杀猛虎、孽蛟。

人们以为周处也死了,大肆庆贺城内“三害”皆除。周处归来,听说乡里互相庆贺,才知人患己甚矣。黯然神伤之余,周处到吴国寻找陆机、陆云。陆机、陆云出身名门,乃当世文豪名士。当时陆机不在,见到陆云,周处具以实情相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陆云劝他说:“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你前途尚可,担心的应该是志向不立,何必忧虑美名不彰呢?

故事至此,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晋书》说:“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世说新语》则说:“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这浪子回头,改邪归正的剧情自带故事属性,也难怪史书津津乐道了。只是,世人只知他终为忠臣孝子,却不知他后半生的悲怆。《资治通鉴》里,司马光用极其冷静的笔触告诉了我们,周处的结局远在课本之外,远在故事之外。他成年后位居吴国都督,吴国灭亡后随吴主孙皓入仕西晋,升迁为御史中丞。晋梁王司马肜违法,周处铁面无私,秉公处理,因而得罪了司马肜。后氐人齐万年反叛,梁王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周处随军西征,所有人包括周处自己都知道司马肜心怀不平,一定会陷害他,可他坚持身为人臣应当尽节,不应该推辞畏惧,遂悲愤西征,决意赴死。作战时,周处的士兵还没吃饭司马肜就督促他赶快出战,进而断绝他的后援。周处心知难逃一死,赋诗云:“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美梁黍,期待能善终。”吟罢挥师冲入敌军,从早晨战到日暮,杀敌万余人,弓箭皆用尽。他手下劝他撤退,周处按剑道:“这是我身为人臣献出生命的时刻,为何要撤退?以身殉国,不也是可以的吗?”最终,他全力作战而覆没。

西晋朝廷追赠周处为平西将军,谥号为“孝”。至此,那个曾经的屠龙少年完成了自我救赎,正式成为浪子回头,勇于改过的典型人物,名垂青史。

如果古代有“国民少年”,一定非孔融莫属。他四岁让梨的故事不仅见于《世说新语》,《三字经》中亦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堪称谦逊有礼,兄友弟恭的道德启蒙。他不仅品行过人,还以聪明机敏著称,被视为“神童”。十岁那年,在一次名人雅士的聚会中,有一个叫陈韪的人对他很不以为然,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讥讽他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能出众。孔融听后,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想必你小时候一定聪明,所以长大了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堵得陈韪无言以对。三言两语之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场宾客无不称奇。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后汉书》载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人都称赞他有孝行。看,这不就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就是这个以德行、品行、孝行名满天下的孔融却在建安十三年八月,被曹操下令处死,且株连全家。罪名包括“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孝行有亏”等多项罪名。

孝行有亏?翻看史料,以“孝”名闻天下的孔融竟留有“杀兄弑母”的争议与评论。真相究竟如何?且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孔融十六岁时,兄长孔褒的好友张俭被通缉跑到孔家避难,恰孔褒不在家,孔融力主收留下张俭。后来事情泄露,张俭得以逃脱,但孔融兄弟二人却被抓捕入狱。官吏并不知道二人中是谁收留了张俭,难以定罪。孔融、孔褒以及他们的母亲争相认罪,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独自扛下罪行。郡县官员不能决定,于是向朝廷请示,结果孔褒被判处了死刑。

这就是孔融“杀兄”罪名的由来。至于“弑母”则更可笑,是源于他的“反动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孔融表示,父亲与儿子,有什么恩义?不过是当时情欲发作而已;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瓶子里,只要把瓶内的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好家伙,在以孝道治天下的汉朝,这样的言论不亚于洪水猛兽,被人安上“弑母”的不孝罪名也就可想而知了。

摒弃这些纷纷扰扰的争议,正史之中的孔融又如何?《后汉书》载:孔融在北海为相期间“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显儒术”。对待百姓,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善行,孔融也都以礼相待他们,并帮助安葬没有后代的百姓,当时之人皆尊称他为“孔北海”。由此可知,曹操杀他时所论“孝行有亏”等罪名,颇有点欲杀之罪,何患无辞了。

后来,孔融与袁绍争斗,失了北海,于是投奔汉献帝。汉献帝很欣赏他,封他将作大臣。彼时曹操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直被视为道德楷模的孔融当然看不惯他,经常讥讽曹操,抨击他的政治主张,且言辞激烈,不留半点脸面。

建安九年,官渡一战,曹操打赢袁绍,把袁绍的儿媳甄氏赏给了曹丕。孔融给曹操写了封亲笔信:“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曹操因孔融博学,便问他何书所载?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曹操瞬间明白这是孔融借机讽刺他。

再后来,曹操为节约粮食,以“酒可亡国“为名颁布了一道禁酒令,认为当下应以积蓄粮食解决百姓温饱为重。实话实说,这项决策其实利国利民,结果孔融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原来,孔融也是个酒友,还曾写下“归家酒债多,门客粲几行。高谈惊四座,一夕倾千觞”的豪放诗句。面对禁酒令,孔融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公开发表以取笑曹操,说天上有叫“酒旗”的星斗,地上有叫“酒泉”的郡城,禁酒难道要将天上的星斗和地上的酒泉郡都改名么?还说,过去也有以女人亡国的,像什么妲己、褒姒等等,何以不禁婚姻?以孔融的知名度和文章的阅读量,这一连串的言语挑衅让曹操很是头疼,脑瓜子嗡嗡的,胜过他的头风病。

好你个孔融,如此没有大局意识,不识时务,出言挑衅,如何能留你在世上。曹操杀心一起立即将孔融逮捕入狱,随后弃市,全家无一幸免。孔融九岁的儿子、七岁的女儿更是留下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千古名句,让后世之人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不可否认,孔融自负于才气秉性却终究才疏意广,他直率而轻慢,不善于谋划政局,更不懂明哲保身。可也正是他的直言敢谏,毫不妥协,给文人气节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融死而士气恢”,孔融死后,敢于直言针砭时政、抨击权贵的文人少之又少,魏晋文风也从“建安风骨”逐渐走向玄学,“清谈”,最终成了文化主流。

姑且不论历史对孔融的风评有多少争议和褒贬,他终究还是守住了少年时的理想,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荀子老师的劝学名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颜真卿老爷子的谆谆教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韩愈老先生的苦口婆心。勤学,一向被视为中华传统美德。说起勤学故事,除了头悬梁锥刺股,大约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凿壁偷光”了:“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故事的主角就是匡衡。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郡承县人,生卒年不详。他勤学苦读的故事励志了两千多年,几乎家喻户晓,史学家却说他生卒年不详,想来,背后隐情还是与他的结局有关。匡衡自幼家境贫寒,无钱读书,他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工,不要工钱,只求能借阅书籍。买不起灯油,他就凿透墙壁借光彻夜苦读,通读了《诗经》《孝经》等明经书目。

成年后,为了投身官场改变命运,匡衡先后9次参加当时的国考“博士科”,却都折戟沉沙,只被补授了“文学卒史”这个最低等的职务。虽国考失意,当年的苦读还是成为了他日后晋级的阶梯。因匡衡对《诗经》有着独到且透彻的见解,从而得到了太子刘奭的垂青。后来,刘奭继位,史称汉元帝。他崇尚儒学,十分看重精通经学的匡衡。于是,在贵人汉元帝的扶持下,匡衡青云直上,仕途通达,一路升迁为博士、加官“给事中”,直至拜相封侯,官至丞相、乐安侯。匡衡被许自由入朝堂,与汉元帝讨论国家大事。一时之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匡衡成为天下寒门士子的偶像与希望。

然而,人生的下半场,匡衡却走上了一条追名逐利的不归路。最初,匡衡也曾坚持初心,在京城发生地震、日食等灾变时,引用《诗经》中的道理,劝谏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可随着职务的升迁,匡衡心底的欲望之兽开始苏醒,曾经的屠龙少年渐渐长出了龙鳞,最终成为恶龙。他偷偷将封地扩大,强取豪夺了临淮郡民田四万亩。他指使自己的手下贪盗公家财物,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最为不齿的是,他与中书令宦官石显勾结迫害陈汤,对,就是那个高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将军陈汤。为抗击匈奴,陈汤矫诏,斩杀郅支。凯旋归来后,匡衡与石显联名弹劾陈汤,致使功勋卓著的陈汤只封了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匡衡还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忠实拥趸者。汉成帝即位后,不喜石显,匡衡就背刺曾经的“战友”石显,弹劾加甩锅,导致石显被贬为庶人,在贬途中绝食而死。匡衡的长子草菅人命,二儿子胆大妄为去劫狱,他却用尽手段洗脱罪名。

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久,匡衡的所作所为被人一一检举,汉成帝大怒,直接把他贬为庶人,在老家孤独终老,死时没有一人前往。后人评价匡衡:“小时借光,长大盗田,尸位素餐,草菅人命。”

《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匡衡自幼熟读《诗经》,不断寻求《诗经》的精义与奥妙,却在长大后乱花迷眼,背离了年少时的理想,终究落了个生卒不详的悲凉结局,可惜可叹。

年少时总以为长大是一剂良药,可以治愈所有的不如意,可以抵达所有的愿望。我们常常将“长大以后……”挂在嘴边,仿佛那就是阿里巴巴开启宝藏之门的密码“芝麻开门”。彼时,最喜欢狄更斯老爷子,他的笔下写着成长,也藏着希望。无论是《雾都孤儿》里的奥利弗,还是《远大前程》里的皮普,亦或是《大卫科波菲尔》里的大卫,他们都是年少孤苦无依,却在长大后成为有事业、有体面、有爱情、有幸福的“四有青年”。老爷子用一颗温暖的心给予了他们善良与希望,也让我们天真地以为,长大就是一条笔直向上的道路,直抵繁星。

然而,回望周处、孔融与匡衡的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命运的浮沉,也看到了人生最重要的课题:成长。真正的成长,是在命运的洪流中始终坚守着初心与理想,是在与命运的博弈中始终保持着对光明的向往,是在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向前,无畏且无惧。

拜伦在他的诗歌《春逝》里说:

“如果我们再相见,事隔经年。

我将以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如果,事隔经年,你遇到了少年的自己,该怎样向他解释,你何以成为了现在的你?以骄傲,以惭愧,还是以无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