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是一位面容慈祥,心地善良,虔诚信佛,热心助人的老人。也是一位朴实勤劳,饱经风霜,历经了岁月磨砺与艰辛的老人。虽已八十三岁,依然身体健康,如今儿孙绕膝,乐得四世同堂。
母亲一生生育了四个子女,我的哥哥、姐姐,还有个弟弟。后来由于弟弟身患疾病,没钱医治,过早地夭折了。
童年的时候,母亲会常常打点些包裹;然后领着我一起去我的外婆家。从我们家到外婆那里大约二十公里左右,母亲每次都是带着我一路走过去的。走累了,母亲就和我在路边草地上坐着歇息,休息会儿再继续走。到了外婆家,那是最开心的,外公外婆总是想尽办法做许多好吃的;加上我的表兄妹很多,在一起挺热闹,玩的也特别高兴。所以每年母亲都会把我扔在外婆家住上一段时间。因此,我在外婆家度过了我最开心,最难忘的一些童年时光……
我们这代人可谓生长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也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动荡的年代。记得自己年少时候(那时的我大概七八岁),当时我所能够见到的,我们那个人民公社,以及我们所居住的方家老屋场(整个屋场除了少数几户其他姓氏以外,基本全都姓方),还有邻近的一些村庄;人们普遍过着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农耕生活为主的、十分贫困的日子。当时每个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住的是那种用青砖与土砖砌墙,屋顶加盖小青瓦的房子;条件差的,除了一家人赖以生存的几间,一遇到大的风雨,就担心会坍塌的茅草房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家私与值钱之物。除此之外,一切其他东西都属于集体财产。即便你想去那时候公办的一些商店里买些日常用品,比方说每晚点灯必须用的煤油、柴油、以及洗衣粉、肥皂、面粉等;都需要凭票供应。尽管那个时候我们还十分年少,但已能真切感受到家里生活的清苦,与父母亲肩上承载的、太多的生活重负。
即便再苦再累,生活还得继续。除了白天必须搞好生产外;很多时候晚上就是开会,或者开办什么特殊的学习班。人们每天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一日三餐能够填饱肚子。有时实在吃不饱时,便用大米和野菜熬成一锅粥,再喝上几碗,用以勉强填饱肚子之外;想必再没有任何大的理想与追求了;即便你有,也没有用。人们每天基本都会在大队支部书记、民兵队长、或者生产队长这样的干部带领之下,高举五星红旗,村民排成纵队,集体去往某块田地,或者某个工地完成当天分配给大家的出工任务。基本是在哪里干活,红旗就插到哪里,此起彼伏的加油、加油、再加油的那种震天响的呐喊声也便在那里。当时那种大集体性质,干活时遍地插满五星红旗,人们大声唱着革命歌曲,热火朝天,干劲十足,你追我赶的场面,或许就是那个年代最美、最壮观、最震撼、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了。令人不禁感叹并联想到,真正的愚公移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更让你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无与伦比的凝聚力。那一刻的美好与壮观,因此永远定格在了我们心里,即便终此一生,必定难以忘怀。
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除了人民公社偶尔派出一些电影放映队,下乡给各大队村民轮流放映一些诸如《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地道战》《南征北战》《洪湖赤卫队》等一些正能量极其爆棚的,黑白胶卷的电影之外,人们基本白天出工,晚上睡觉,根本不会奢望哪里还有任何其他娱乐活动。唯一能够让你打发时间的,就是躺在床上,打开收音机,收听一些广播新闻。人们大都早已习惯了,每天过着这种寂寞沙洲冷的日子。要是某天哪家来了亲戚,就是这个家里最为高兴和热闹的一天了。条件好的,能自家宰只鸡,然后去大队部买上一斤肉,二两花生米加上半斤烧酒用来招待贵客。一家人会因此高高兴兴,其乐融融。
然而,即使这么简单的生活,也并不是平静的。由于我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或许因为父亲工作性质的原因吧,咱们家也算是比较热闹的地方了;不时会有一些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从外地来的工作组,文艺宣传队,上山下乡的支教队伍来到我们家。母亲本来便是个热情好客之人,这种情况通常会挽留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起在我们家吃饭。因此,我们家的一日三餐,就自然出了名的,成为了我们整个屋场里,最不按时吃饭的家庭了。有时隔壁邻居午饭早吃过了,而我们家屋顶的烟囱里,还在不断往外冒着青烟,只因家里那些不定时来到的客人,母亲总是会想尽办法,多做那么一两个菜,然后一个人围着灶台转个不停;一会在厨房里忙着洗菜切菜,一会又跑去灶台里添把柴,遇上外面风大的时候,那屋顶烟囱里的黑烟总会倒灌进来,加上那炒菜的油烟,不时呛得母亲拼命地咳嗽。加之母亲历来是个特别讲究卫生的人,洗把青菜也会洗个十遍八遍,所以吃饭时间难免会相对比较晚一些,只是,太辛苦了我的母亲。
依稀记得那时候,父亲由于工作原因,时常不在家。被编进一些工作组,调往邻近周边的一些县市里边去蹲点,或开办一些什么讲习班之类。我的哥哥那时也加入了大队民兵组织,也是经常不在家。这样一来的话,我的母亲就比之其他家庭主妇来说,相对辛苦一些。白天要出去田地里,完成当天集体的出工任务,回家后还要给一家人做饭,洗衣服,打猪菜等永远也无法做完的家务活。那个时候的我,经常看到母亲弯着腰,时不时用自己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捂着肚子,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却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还要坚持那么辛苦劳作;想帮母亲做点事情却又苦于插不上手。所以,不到十岁的我,就常常学着父辈们的样子,主动在家帮着生火做饭,有时也会跟着我的姐姐一起,去田地里帮着打些猪草什么的;只为减轻母亲的生活重负。毕竟那个时候,母亲身体不大好,时常由于犯比较严重的、胃疼的老毛病,痛得倒在床上,甚至蜷缩成一团,嘴里还不断发出十分痛苦的呻吟……由于那时候家庭条件实在太贫困,家里根本拿不出可供母亲去看病的钱。
由于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为了能更好的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母亲只要身体稍微舒服一点,就基本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每当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母亲都会时常带上那个时候才八九岁的我,母亲自己手上拿着一把大约有两米多长竹把的网子,我身背一个小竹篓,然后围着洞庭湖边的那些小湖叉、小河叉里边,到处去网一些小鱼小虾之类的。我记得有好几次,母亲带着我,来到东洞庭湖大堤六门闸附近的采桑湖,母亲首先会用随身携带的几根草绳,把自己的两只裤管扎紧,以防那些专吸人血的蚂蟥之类。然后再下水到齐腰深的湖里面去,只为去湖里采摘一些“莲藕尖”,以及用镰刀割一些“蓟菱梗”,基本每次都会在湖水里泡上大半天。待上岸后,只见母亲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蚊虫叮咬的红砣,和被那些带刺的荷叶杆与蓟菱梗划出的血印子。母亲每次收获大约五六十斤,弄好后分别装进随身携带的两只箩筐,一担挑着;加上箩筐的重量,那一担大概也有七十来斤吧。母亲本来个子很小,挑着那么重的东西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地带着我往回走;走不动了,就在路边歇息会儿再继续走。待回到家里时,基本已经天黑了,母亲其实早已累的直不起腰。但母亲少时休息后,又忙不迭地给一家人做晚饭。饭后再把辛苦一天弄回来的这些东西,慢慢地进行分类与清洗。待母亲做完这一切,已经是大半夜了,母亲这才拖着十分疲惫的身子躺到床上去休息。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又早早起床,先把那些小鱼小虾洗干净了,撒上些盐巴,再拿出去太阳底下晒成阳干;然后用面粉和着这些小鱼虾揉成一团,再放进坛子里;等过段时间再慢慢拿出来,做给一家人吃。那种味道绝对是这世界上最美味可口的。至今,这种最原始,纯乡味,地地道道的各种乡里土菜,也因此成为了如今人们餐桌上的主流菜品;更是令那个时代出生的我们,今天最回味、最梦想能再吃到的绝味了……那段时间,因此自然成了我们兄弟姐妹最高兴的时候,毕竟有那么多好吃的。
到了秋末时节,天气也渐渐转凉了。农忙的日子差不多已完全过去,按理说是母亲该好好休息的时候了。可母亲根本闲不下来,会在天气好的时候,一大清早带着我的哥哥,姐姐还有我一起到山里面去砍柴。有时候,母亲一不小心,自己的手偶尔会被荆棘划伤,顿时,殷红的鲜血直往外流;可母亲会马上找到一些野草,捣烂,敷在划伤处;再用一些烂布条让姐姐帮着自己把受伤的手臂用力扎紧,便躬着身子继续砍柴。母亲砍柴的动作很娴熟,只见母亲一边抬手用自己的衣袖擦拭脸上的汗珠,一边又低头不停挥舞手中的柴刀,不一会儿就砍倒了一大片那些野蒿、杂草什么的。见此情形,我也不停地帮母亲,还有哥哥姐姐把那些刚刚砍倒的柴禾,搂起来沿山坡一字铺开,让太阳尽量把它晒干一些,然后在下午的时候将砍好的柴禾,一担又一担源源不断地从山上挑回来。回家后,母亲也没时间歇着,会继续弯着腰,再把那些柴禾一一散开,铺在自家禾场里,以便让它彻底晒干。待父亲回家时,再用草绳打捆,最终一摞一摞码起来。只为了整个冬天和来年春天备足生火做饭的燃料。
即便是那样的苦日子,父母亲竟然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几兄妹拉扯大,并慢慢熬过来了。再后来我的父亲被调回我们那个大队当了一名学校校长。直到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的号角奏响了,那股浪潮瞬间席卷全国。八十年代初,这股十分清新的、改革的春风也吹到了我们村里,人们顿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我的哥哥后来也成为了我们小学一名普通教师。我们家自然跟着享受党的好政策,破天荒地分到了近十亩田地。包产到户第一年,我们家就来了个大丰收,两季共收了稻谷一万多斤,除去要交给国家的公粮,自己留下足够的口粮外,还有些出售的。母亲整天高兴的合不拢嘴,看着母亲那开心的样子,我们也跟着笑了。毕竟从此,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国家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十里八乡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那年夏天,我的哥哥突然从城里买回来一台电风扇和一台才十几吋的黑白电视机,这么高档奢华的东西,我们一家人可是从来没见过。母亲一听说这两宝贝疙瘩花去了好几百块,真是心疼不已。没曾想,这电视机可成了个西洋景,每天吃完晚饭,房前屋后,左右邻居都会早早地围坐在我们家堂屋里,一边吹着风扇,一边看着电视,当时大家别提有多惬意了。尽管那电视屏幕很小,但所有人都看的特别入神,津津有味,非常高兴。后来,每天晚上来看电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母亲干脆叫哥哥把电视机移到屋外面禾场里,一是屋外凉快,二是方便屋场上的父老乡亲们,只要有空闲的,都可来看。母亲每天自然是喜笑颜开,高兴得端茶倒水,乐呵不停。
岁月如梭,转瞬间母亲已由一名家庭主妇变成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母亲一生没出过远门,记得还是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我和姐姐一起陪同母亲去了两次武汉,去看望我们在武汉工作的两位姨爹姨妈。亲人团聚,那是母亲最开心的日子。
母亲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去趟北京看看。不孝的我一直未能实现母亲这个小小的心愿。直到母亲七十八岁那年,我让爱人将母亲接到了她老人家做梦都想来的北京。并和爱人每天全程陪同母亲,在北京整整游玩了一个多月。当母亲第一次来到从前只在收音机里听见,电视里看见的天安门广场;站在金水桥畔,面对真正的,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毛主席像时,心情显得非常激动,眼角也明显看得出略微有些湿润。毕竟是那个时代的老人,对毛主席他老人家可谓有种特殊的感情。当母亲走进毛主席纪念堂,见到水晶棺里毛主席他老人家安详的遗体时,母亲竟一时情绪失控,扶着栏杆,失声痛哭。由于里面游客是不允许停留的,这时,有位值勤的大校军官见母亲年事已高,就走过来,十分和气地与我一起搀扶着母亲,陪母亲慢慢走了出来。后来,母亲提出想去长城看看,我和爱人当即答应说好,没有问题。第二天清晨,大约六点多钟,我们就开车从丰台出发,前往长城。当我们陪着母亲来到长城脚下时,尽管去的时候是那年的十月中旬,但在长城脚下,已分明能感受到深深的寒意。我当即给母亲买了很厚的用以御寒的棉衣。我见母亲毕竟已七十八岁高龄,就想着陪母亲坐缆车上去,可母亲说自己害怕,坚持自己走上去。不得已,我只好和爱人一起,搀扶着母亲就这样一步一步登了上去。没曾想母亲腿脚还很好,一直上到了长城的七楼。长城最高处是八楼,当时我见八楼实在太陡峭,不敢让母亲再上了。只好委托随行同往的两位好朋友帮我照料母亲,我和爱人自己登了上去。当母亲站在长城城楼时,嘴里不停发出感叹: “说修这长城的人真是不容易,这么大一块块的石头,是如何弄上来的”?我当即告诉母亲,说这长城是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征集了几百万民工,动用了不计其数的各种设备,人力物力,不分日夜而建起来的。母亲听后,哦、哦应了几声,表示还是不解。
从长城下来后,朋友早就安排好了,要请母亲去人民大会堂看演出,我见母亲在长城辛苦了一整天,担心老人家身体吃不消,想让母亲早点回酒店休息。可母亲却说不累,去看戏没有问题。见母亲如是说,我们都很高兴,可见母亲身体还算硬朗。为了不有违老人意愿,我们很高兴地陪着母亲去人民大会堂看了当晚的,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忠祥主持、共和国开国元勋们的后代以及中央轻音乐团与众明星联袂演出的——《为人民服务》发表七十周年大型文艺汇演。见母亲喜欢看戏,朋友后来又安排我们陪着母亲,陆续去梅兰芳大剧院看了两场京戏。看京戏是母亲很喜欢也非常开心的,尽管母亲也许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剧中意思,但母亲还是表现出极高的热忱与兴致。接下来的日子,我和爱人慢慢地陪着母亲游遍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故宫、天坛、王府井、颐和园、圆明园、雍王府、恭王府、鸟巢、水立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山、十三陵、军事博物馆、八一影视基地等北京基本所有的名胜古迹。
最后,我们再次陪着母亲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看升旗仪式要凌晨四点半起床,十一月份的北京,尽管天气晴朗,凌晨气温依然很低,寒气逼人;可母亲却兴致勃勃,精神矍铄。与我们在寒风中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迎来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那英姿飒爽的身影与铿锵有力的步伐,以及耳边传来的那庄严而隆重的国歌声。在整个升旗仪式中,母亲自始至终都显得非常激动。看完升国旗仪式,也算是圆了母亲的一个心愿。北京的那段时间,也是母亲一生中最高兴,最难忘的。
时至今日,人类开启智慧之门,科技可谓突飞猛进。在习主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小康,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绝好时机,我们家乡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高速、各种省道、县道、乡村柏油马路,可谓纵横交错,星罗密布。甚至连我们村里也有了高速出入口,并安装上了电子监控与红绿灯。家家户户门口不仅亮起了路灯还同时建起了花园,微信支付与无线网络也悄然迈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因此步入了信息高速时代。大家在乐享一切高科技产品与优美环境,给自己生活带来极大优越与便利的同时,我的母亲也因此在多年前就用上了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手机等母亲一生连做梦都未曾想过的东西。同时,母亲也跟着享受党和政府的诸多好政策,领到了老人应得的各种福利。
如今,母亲最开心的日子,莫过于过年过节儿孙全部回到身边的时候。那一刻,才是她老人家笑的最开心,内心感觉最幸福的时候了。母亲会当即把自己平时养的那些,自己怎么也舍不得吃的土鸡、鸡蛋、还有精心制作的一些腊豆腐,包的蛋饺,包括在地里种的黄豆、豌豆之类的一起分给大家。即使平日里不管哪个儿女回家,母亲也都会早早地去往村里那些超市或菜场尽量买点好吃的,然后在家静静地等着你早点回去陪她一起吃饭,一起拉拉家常。临近回来的时候,每次都会大包小包给你装满各种她老人家亲自种的、真正的无公害蔬菜。也时常会在你耳边不断唠叨,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即便今天的你早已为人夫,为人父,但在母亲心里,你永远都只是她的儿子,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所以,总是依依不舍把你送到马路边,直到你完全消失在她老人家视线里。
母亲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至今,还坚持自己种了几块菜地,养了几十只鸡。每逢休息日,我和爱人都会去往乡下,看望老母亲,并陪母亲住两个晚上。为了方便和母亲说说话,爱人每次都会主动和母亲同睡一张床。因此,母亲与儿媳之间已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关系亲密的形同两母女似的,有时连我的姐姐都难免会吃醋。我们大家每次见到母亲,都劝母亲别再太累自己了,有时间好好休息休息。可母亲说,她不动一动,身子骨反倒会痛;做点事情,活动一下筋骨反而还舒服一些。由此可见,母亲仿佛一盏油灯,油不耗尽灯不灭。为了自己的儿孙,她宁愿耗尽自己最后一点心血!母亲这辈子不仅爱好劳动,也特别爱好卫生,家里总是会收拾得干干净净。自己睡的床铺,依然每天铺的平平整整,被子叠的方方正正,几乎一点皱褶也没有。
每当我见到母亲那饱经风霜的、一天不如一天的身体;瘦削的肩膀,和脸上那些历经岁月打磨而镌刻的皱纹,渐渐远去的、瘦弱的背影;内心里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到些许心酸与莫名心疼……
(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