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首童谣与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紧密相连,每到此际,儿时的场景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母亲的身影便在那些温暖的画面中熠熠生辉。
记忆里,每当二月二临近,母亲念叨着:“二月二了,剃龙头,好运来,可不能耽搁了。”在母亲心里,二月二的剃头,不只是简单地理发,更是对儿女新一年满满的期许与祝福。
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以前就听姥姥给我们讲过。相传,武则天称帝,触怒了玉帝,他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道:“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百姓们为了拯救玉龙,四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玉龙看到人间家家户户都供着金豆花,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玉龙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记得姥姥讲完这个故事,摸着我的头说:“这龙啊,是咱们老百姓的守护神,二月二龙抬头,就是老百姓好日子的开始。”
这一传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龙的深深崇拜。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祥瑞、力量与权威。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雨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而龙被视为掌管雨水的神灵。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春回大地,阳气上升,人们认为此时龙开始苏醒,抬头升天,行云布雨。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早在唐代,就已有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的记载。这一天,是踏青的好日子,人们穿着轻便的衣服,骑着骏马,在十字渡口排成一行出行游玩。人们还通过各种祭祀活动,表达对龙的敬畏与祈求,希望龙能庇佑人间,带来充沛的雨水和丰收的年景。这种文化信仰,历经千年风雨,从未褪色,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家,二月二总是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一大早,母亲就会轻轻把我们叫醒:“孩子们,今天龙抬头,可得早点儿起,沾沾好运气。”我歪着小脑袋问母亲:“为什么龙抬头的日子,就是好日子啊?”母亲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因为咱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我们到理发店的时候,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队,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相互寒暄。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想要的发型,老人们则坐在一旁,聊着家长里短。轮到我时,理发师熟练地拿起剪刀,不一会儿,一个清爽利落的发型就完成了。我对着镜子,看着焕然一新的自己,感觉脚步都轻盈了许多。
母亲在院子里用草灰画一个大大的圆圈,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然后嘴里念念有词:“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今年会有好收成。”我好奇地问母亲在做什么,母亲笑着说:“这叫打囤,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祈愿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呢。”
母亲在这一天精心准备各种吃食。最让我期待的,便是那香喷喷的烙饼和煎焖子。母亲把面粉倒入盆中,双手仿佛有魔力一般,不一会儿,原本松散的面粉就变成了一个光滑的面团。母亲告诉我:“和面就像过日子,得有耐心,慢慢磨合,才能和和美美。”
饼在锅里滋滋作响,不一会儿,诱人的香气就弥漫了整个房间。母亲把烙饼盛出来,饼皮上泛着油光,让人看了垂涎欲滴。
熬焖子和煎焖子都是技术活儿。母亲将红薯淀粉加水搅拌均匀,倒入锅中,小火慢慢熬制。她不停地搅拌着,生怕淀粉糊了。母亲说:“熬焖子可得有耐心,火大了就糊了,火小了又熬不好,这就像做事情,得把握好火候。”淀粉渐渐变得浓稠,母亲把它倒入容器中,等冷却凝固后,切成小块。母亲把焖子放入烧热的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再拌上芝麻酱、蒜末、香菜末。吃一口,呵!甭提多香了,香得想翻一溜跟头。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当这句古老的民谣又一次在耳畔响起,春的气息也愈发浓郁。农历二月初二,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日子,它不仅是春天的盛大庆典,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每到节日,我都会格外怀念与母亲共度的那些时光。又是一年二月二,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催促我的孩子去理发。学着母亲的样子烙饼、煎焖子。当那熟悉的香气弥漫在房间里,我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想起母亲和我说的话。
仰望天空,我仿佛看到巨龙在云端翱翔,龙爪雄劲,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龙抬头,带来了春天的希望,也带来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在这个充满力量与温暖的节日里,汲取前行的力量,感受春韵悠远,爱意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