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小龙的头像

刘小龙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2/06
分享

生活的底气

山西太原的冬天,总是风风火火地提前粉墨登场。十月的风,挟裹着雾霾,像蛮横的恶霸横扫柳巷街头的落叶,似无情的鞭子,狠抽在行人脸上。这座被汾河一分为二的城市,宛如一块历经岁月沧桑的青铜器,锈迹斑斑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老李微微弓着腰,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缓缓穿过钟楼街,远处双塔寺的轮廓在雾霾中若隐若现,仿佛两把直刺苍穹的利剑。街边卖刀削面的铺子热气腾腾,醋香弥漫的蒸汽扑在玻璃窗上,留下一道道蜿蜒曲折的痕。

一、青铜器上的裂痕

老李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的链条,老是卡在第三档。他默默数着车铃铛上的锈斑——三十七个,竟和儿子小涛的月考排名一模一样。昨晚医院的催费单不期而至,父亲的支架手术费如同炽热燃烧的炭火,把存折上那点可怜的积蓄灼烧得痛苦呻吟。经过迎泽公园时,晨练的老人们正伴着晋剧的旋律挥舞红绸,绸子掠过结冰的湖面,好似伤口渗出的鲜血,触目惊心。

“李师傅,张会计叫你去财务科。”刚进厂门,看门的老赵递来一个烤红薯。财务科暖气片上的君子兰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张姐把工资条推过来,手指轻点“绩效扣除”那一栏。老李紧盯着那个刺目的负数,心中不禁泛起一阵苦涩,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上周小涛班主任的话语:“孩子奥数天赋不错,太原五中的冲刺班……”

二、汾河冰层下的暗流

腊月初八,父亲的病危通知和寒潮预警接踵而来。老李失神地望着山西大医院走廊里缴费单上的数字,那数字在瓷砖上投下如锯齿般的阴影,仿佛要将他的心也割得鲜血淋漓。护士站传来《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悠扬铃声,走廊尽头的老张对着手机声嘶力竭地吼道:“把城南那套学区房挂出去!对,低于市场价也卖!”老张媳妇的透析机在隔壁病房滴滴作响,犹如倒计时的炸弹。

深夜陪护时,父亲那双形如枯枝的手用力抓住他:“涛子的补习费…别耽误…”老人浑浊的眼珠映着监护仪的幽光,恰似两汪即将枯竭的水潭。窗外,滨河路的霓虹在冰封的汾河上碎成点点星光,远处长风商务区的 LED 屏循环播放着豪宅广告,显得如此遥不可及。

三、醋坛里发酵的希望

小涛小心地将竞赛奖状藏进书包夹层,他抿着嘴唇,眼神专注又坚定,默默数着药盒里仅剩的七粒阿司匹林,心中默默祈祷着能撑到爷爷发薪日。那天,他在柳巷口的书店里,站得笔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书上的冲刺班教材重点,一笔一划认真地抄在旧报纸上。书店老板看他认真的模样,轻轻往他兜里塞了块太谷饼,感慨地说道:“后生,你和我们家强子当年一个样。”

除夕夜,妻子把最后一个饺子夹进老人碗里。电视机里播放着《走西口》,老李缓缓掏出裹了三层塑料袋的存折,刚开口说道:“矿务局招夜间安检员,我…”话还没说完,小涛突然激动地掏出叠得整整齐齐的奖状:“五中自主招生,我进复试了。”窗外的烟花瞬间绚烂绽放,映得奖状上“免学费”三个字璀璨夺目。

四、双塔下的春天

三月开河之时,老李带着全家去蒙山踏青。小涛像只欢快的小鸟跑在前面,运动服袖口露出一截泛白的校服——那是妻子用旧床单精心改的。山桃花从古老的城墙砖缝中顽强钻出,老张在微信群里自豪地晒出新房照片:三十平米的开间,窗外正对着五中操场。

在晋祠的千年周柏下,父亲拄着拐杖缓缓开口:“那年闹饥荒,你爷爷用半袋小米换了我这条命。”树影斑驳间,老李看见小涛蹲在鱼沼飞梁旁,正温柔地给流浪猫喂着掰碎的煮饼。身着汉服的姑娘们举着自拍杆轻盈走过,檐角风铃清脆作响,惊起一群白鸽。

五、铜火锅里的乾坤

今夜太原又被雾气笼罩。老李静静地站在并州路天桥上俯瞰车流,尾灯汇聚成一条炽热的光河。手机微微震动,小涛发来五中晚自习的教室照片,窗玻璃上结着美丽的霜花。他忽然回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雪夜,自己也是这样趴在玻璃厂值班室的窗前,眼巴巴看着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艰难地走来。

街角面馆的铜火锅热气氤氲,老张热情地招呼着客人:“醋要宁化府的,糖蒜得是清徐的!”朦胧热气中,那些被药费单、工资条和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的岁月,仿佛一下子变得像刀削面般坚韧有力。老李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转身走进灯火通明的夜校——下周有个焊工等级考试,高级证书能涨三百块补贴。未来的路或许依旧崎岖,但希望的火种已在这一家人心中熊熊燃烧,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