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宪伟的头像

郭宪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3/27
分享

AI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写诗 兼评向俊颖诗集《指尖沙》

            郭宪伟

几天前,收到文友向俊颖快递来的一本新出版的诗集《指尖沙》。

看到书名《指尖沙》三字,便觉眼前一亮,新颖独特:指尖上的沙是留不住的,会从指缝中悄然滑落,寓意时光、青春、爱恋、人生等一切美好事物如指尖之沙,稍纵即逝。表现了生命无常的意象。沙子定然是留不住的,然而沙子流走后,留下的或许是闪光的金子。譬如这本诗集,每一首都是沙子流走后停在指尖上的粒粒金沙。这金沙,将诗人的文学之路映得光亮绚烂,丰富多彩。

实话说,我没有把《指尖沙》读完,仅仅是浏览,少数诗有选择地细读了。尽管是走马观花,但从我认识小向起,他在微信群里发的诗我都认真读过,还和他探讨过小说创作,有一次还请他修改过我写的诗,对他还算有一定了解。

在我的印象里,向俊颖是勤勉的诗人,他熟谙新诗的创作方法,来得很快,作品迭出。最近六七年间,写了1500多首诗,就这时间数量来说,已远超诗仙诗圣了。然而向俊颖知道诗不在多,而在精。1500首诗从指尖滑落,留下一本《指尖沙》,也算精华了。就内容看,有对岁月的倾心,诗意的栖寻,人生的思索,情爱的深忆和生命的禅悟。这些诗歌,表现出诗人的浪漫情怀和生命品质。随手撷几句都是好诗:“我只是甩了甩带泥巴的手/诗歌便落在词语的岸边/它们摇晃着黑色的头发/奔跑,游戏,活了过来”《我真的不会写诗》。我很喜欢他的《枯树》《乡村》《想起》《光阴》《流淌的雪》《女儿诗萱》这类写得空灵隽永,意境悠长的诗。他是一个在诗歌河流中浪淘风簸,淘尽黄沙始得金的求索者。

我注意到,《指尖沙》出版于2023年5月,这时段用AI写诗作文尚未成气候。毋庸置疑,《指尖沙》是作者用传统方法写成的。这是很令人服气的。为什么?因为自DeePeesk出现后,很多人都开始用AI(人工智能)写作了。一些往日熬得油干灯尽才写一二首诗的人,一些连古体诗的音韵平仄和词牌都不甚了然的人,突然间作品泉涌一样出现,而且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很惊讶,这是作者本人写的吗?还是抄袭、仿写、代笔、改编、冒名而发的,版权归谁?

由此,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惑:AI时代,我们该如何写诗?

在没有权威判断(立法)标准出台之前,这种困惑会一直存在。但,真正的诗人,不应被困惑所囿,该明晰还是得明晰。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诗歌要表达思想、抱负、志向,要抒发内心情感。“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被公认的诗歌本质,千百年来没有变。那么,AI所写诗歌,能表达思想情感吗?或许能表现,甚至辞藻斐然,诗意周全。但有向俊颖《指尖沙》中的有些诗表现得那么深刻,那么淋漓尽致,令人心动,让人灵魂战栗吗?恐怕不能吧!

铁凝主席在人大讨论会上对AI写作有说法。她展示其父在地窖中写的抗战手稿《笨花》,其中“花”字的第三笔的颤抖是因为寒腿发作而造成的。铁凝说:“算法能计算情感的烈度,但计算不出这个颤抖里有多少对春天的渴望。”她进一步指出:算法虽能捕捉到“月光”与“乡愁”的关联,但人类的诗意逻辑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脉络,这正是文学不可被AI计算的灵光所在。

文学是人学,是有生命的文字载体,承载着情感温度、人生体验和生命意义。人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永远强于机器。都是抒发离别之情的诗句,《诗经·釆薇》:“惜我往矣,杨柳依依”;AI:回首当初离去,柔柳翩翩起舞。孰优孰次,高低立判。

在写这篇稿子之前,我把向俊颖的《水杯》一诗发给AI,请它评论一下:“杯子空出的那部分/选择水和叶芽/她柔软娇小/色泽苍翠/她满足我的好奇/允许我捧起透明的/没有杂质浮动的清澈/她触碰我的唇/却不对我说出一个字/像我们相互咀嚼/青草,阳光,石头及花朵”。结果它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评论:一是容器哲学与存在之思;二是物我关系的解构与重构;三是自然意象的符号化重组。然后是高深莫测的词句堆砌,什么容器与禅意的哲学命题啊,抽象哲思锚定在具象感官中啊,自然元素构成的微形态系统啊等等。唯独没有说到《水杯》的真正寓意是情爱,是诗人采用比兴手法,用具象化的水杯,象征的是令读者浮想联翩的情爱渴望和欲望融合的动人画面。当然,如果想故作高深像AI那样评,也无不可,唬人的诗评家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我坚信,向俊颖在写这首诗时,肯定没有那么多高深的哲学命题,没想到那么多的解构重组。真的有那么多,诗人的灵感早就被淹灭了,根本写不出《水杯》这么好的诗了。

我以为,AI诗歌创作本质上是对海量语汇词库的统计重组,完全依赖历代诗人包括现代诗人曾经用过的意象。它紧贴的仍然是诗人的肩膀。因此,它绝不可超越人类。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作者写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甚至生与死的纠缠,是作者写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体检,煎熬、泪水、苦痛、战栗、欢乐等等,都集中表现在作品里。AI能有吗?没有,它是妙成,是没有灵魂的妙成。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同理,诗歌写作最美妙的是过程。正如向俊颖所说:“写诗让我的内心极度平静,我好像在和另处的自己对话,我习惯于在深夜,听万籁俱寂,随意地放纵自己。”这种美妙的体验,AI没有,只有诗人才有。

但是,当AI时代到来时,我们在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生命体验时,绝不能盲目自大,AI是新生事物,代表着人类发展方向,不能拒绝先进的技术(算法),必须承认它的强大,完全有必要用它来丰富我们的创作手段,增强诗歌规范化的语言要求,如韵律平仄、修辞造句、排列架构等,通过语言数据库汲取诗歌营养,拓展形式内容的多样化。

在此基础上,诗人必须警惕沦为算法(技术)的工具,对诗歌保持敬畏之心,用生命的情感温度和灵魂的颤抖去捍卫诗歌的尊严,让诗歌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如向俊颖《指尖沙》中那些字字珠玑的诗一样,真诚,阳光,崇善、向美,令读者感受到人生价值和生命真谛,如诗歌一样意境隽远,美轮美奂。

2025年3月26日于成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