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盖州文艺》的头像

《盖州文艺》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501/12
分享

澄怀聆音,卧游山水

               ——瞻阅葛晓音教授《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

王子洋

人生譬如朝露,名山恐难遍睹。惟有以虚静之心吟赏诗画,精神才能得到澡雪。其蕴藉空灵,譬如镜里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其自由无羁,使人思千载、视万里,游目骋怀,腾踔万象。朱自清说:“诗是精粹的语言。”好诗最宜细嚼慢咽,但对于广大的中小学师生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引领和足够的指导,读诗就容易囫囵吞枣,继而消化不良。在众多的古典诗歌鉴赏作品中,葛晓音教授的《山水有清音》是以其感性的清新隽永与理性的深邃厚重而独具一格的。

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异彩纷呈。山水田园诗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题材,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书共选取五十八篇脍炙人口的诗作,按照内容将其划分为田园篇、隐居篇、游览篇、行旅篇四个部分。田园诗作为独立的题材肇始于陶渊明,大多歌咏田间躬耕的生活与乡间生活的淳朴宁静,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隐居是失意文人常常选择的一条独善其身的道路,往往表现清高孤洁的情怀,如王维《辋川集》;游览山水的审美体验大约初见于南朝,多赞美山河之雄伟,抒发从自然风光中得到的人生哲理,如杜甫《望岳》;行旅又称宦游,是古代士人为求取功名而背井离乡、东奔西走,常寄托乡思离愁、抒写旅途的寂寞、人生的感慨,如王湾《次北固山下》。各个篇章又按照诗歌历史发展的顺序娓娓道来,山水田园的风光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已出现:像“江汉汤汤”、“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然而山水田园作为一个独立的题材,是源于陶渊明谢灵运的。此书所选诗歌起自陶谢,讫于欧陆,条分缕析,擘肌分理,展现出作者心中清晰的诗歌发展脉络。

此书中每一首诗歌精致绝妙的鉴赏,都以优美的语言阐发了幽微难言的诗境。

第一,所有的阐释皆依傍于文本,对内容的分析具有高度凝练的概括性,例如她对《终南山》的解析:“首联运用字面意思给人的直观感受,写出终南山延伸得极其辽远的地势。第二联着重描写山之高,却脱空一步,从缭绕的云霭着眼。第三联强调终南山占地之广……第四联诗全诗的点睛之笔,传达出终南山水的气韵。”可以说既客观又直观。

第二,语言简洁明快,极易读懂,富有强烈的表现力。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句,作者说:“简明直白的十个字,与山中秋色同样清新疏淡,却令人直接呼吸到了雨后清爽湿润而略带凉意的空气。”寥寥数语,精确地概括了我们吟赏此句时难以言说的真实感受,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夫。

第三,对词句的解读不仅富有画面感,还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如谢朓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其中的比喻何以称得上高明?“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两个喻体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把比喻放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景中分析,足以令读者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有无限的回味空间。

第四,诗人讲究画意与炼字,而鉴赏者在这些方面似乎并不逊色于诗人。例如“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这一句,作者这样讲解:“西岳之高,直出浮云,以致层层叠翠积聚在太清之中,百里之内的天空都熔成一片混茫的青黛色。”文字诉诸视觉,本就不如绘画有优势,绘画可以有线条与色彩,给人直观形象的感受,而作者的解说竟然这般使人一目了然,翠、青黛,便是眼前的基本色调,那叠翠又是层层叠叠的,这便是“积翠”。那天色与山色是一片苍茫杳然,是用石青黛绿“熔”成的,这个“熔”就值得细细吟味。

在每一篇精美的鉴赏中,作者不仅充分揭示了诗境之美,还从多个角度去阐释这种优美意境形成的深层原因。

第一,颂其诗,读其书,必知其人。鉴赏者在鉴赏的过程中总是先向读者梳理作家生平,贯通作品的意脉。谢灵运位列公卿而流连山水,是承袭了东晋士族的生活方式,因而在诗中多玄言哲理,这便与陶渊明有本质的不同;庾信生逢乱世,数易其主,归乡不能、退隐不得,所以会在游览山水时兼有愉悦自得与萧瑟苦痛的情味。

第二,鉴赏的过程并不孤立,还结合了诗歌发展的历史来阐述。古诗的题材主题、意象 内涵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一脉相承的,李白《送友人》易懂,是因为我们了解送别诗以及相应意象的含义:孤蓬、浮云比喻游子,见于曹植《杂诗七首(其二)》、曹丕《杂诗》,“萧萧马鸣”也是《诗经》中的诗句,这都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因而可以用简练的笔墨道尽离别时复杂的情绪。

第三,鉴赏者还会结合当时的哲学与审美观念探索美的成因。谢灵运沿袭了东晋玄言的

哲学观念,喜欢在诗中用老庄之理消愁解闷,所以他的山水诗带着一条“玄言尾巴”;唐人已经具备相当的审美高度,意识到艺术不是复印、照相似的描摹,王维的《终南山》就以概括的笔墨线条勾勒出终南山全景,而不是一幅“终南山地图”。

第四,鉴赏者在发掘诗境时,常以比较的方式突出诗味的厚寡。王维与裴迪描写同一个辋川,裴诗过于写实,有景无人,王诗则由人见景,倍显空灵。像辛夷坞这样美的地方,裴迪说:“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芳草连天,自堪玩赏,何况还有怒放的辛夷花,那颜色可以同芙蓉媲美。王维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由繁花盛开的美丽联想到终年寂寞的生长环境,书中这样鉴赏:“以平实的笔触烘托出辛夷坞春景在热闹中透出的幽静和寂寞,令人从辛夷花自开自落的过程产生年年岁岁花相似的联想,从中感悟到青春的短暂和繁华的空幻,这样的无人之境比有人之境更值得玩味。”裴诗有景无人,王诗因景见人,前者过于写实,过于写实则难以构造诗意,自然山水的美只有通过人细微深切的体察才能展现出全部的魅力。

“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是晋宋画家宗炳提出的美学观点,意思是在虚静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山水风光中的意蕴。品读这精致隽永的诗文鉴赏,何尝不需要澄怀呢?聆听晓音教授的讲解,身虽偃卧书斋,心不也神游万仞吗?区区两千余字,仅只是管窥蠡测,若要领会其中奥妙,定要亲自研读欣赏啊!

(葛晓音,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