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忠孝的头像

高忠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06
分享

一碗粉汤情悠长

记忆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吴起中学补习。饥饿时刻,一碗陕北粉汤,慰藉了我的肠胃,更在岁月深处留下历久弥香的芬芳。即便四十多年过去,那碗粉汤的滋味仍如悠扬旋律,萦绕心头,令人回味无穷。

1979年盛夏,高考失利的我,心犹未死,满心渴望东山再起。但现实却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我面前。那个年代,补习尚未盛行,基础差的我,不知那些学校愿意敞开接纳的大门?更难的是,补习的学费、吃住费用,对贫寒家境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巨款。

大集体时期,家乡生活困苦。靠工分吃饭,生产队分配的粮食少得可怜,大部分家庭生活捉襟见肘。孩子多、劳力少的家户更是苦不堪言。多数考不上学的孩子只能无奈地回村参加劳动;许多初中未毕业或没考上高中的也都辍学在家,每日挣着半个劳力的工分;年龄尚小的,又无力劳动,只能在家里帮着照料家畜家禽。

那时的我,身形矮小、力气单薄,就连放牛的这种活儿生产队也不放心。可我心里却揣着远大的志向,一心渴望通过补习考学,走出贫瘠的旱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的这份执着,让父母陷入了两难困境:不让我补习吧,我确实没有体力从事农活;让我补习吧,家里的经济状况实在难以承受,而且未来能否考上,一切都是未知数。最终,父亲还是在忐忑与痛苦中,毅然四处奔波,为我联系学校、筹措补习费用。

偶然间,父亲提起有个表亲在吴起县城小学教书,也就是我没见过面的表姑。只是时光流转,父亲与表姑已有十多年没有联系了,现在啥情况无人知晓。听闻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涌起一丝希望,仿佛一缕春风拂过心田。我当即代父亲写了一封信,向表姑详细说明了我的处境。可是,信寄出去后,犹如石沉大海,一直到新学期开学都没有回音。

等待不及,我与父亲商量后,带上盘缠踏上前往吴起的行程。那时交通不便,没有直达车。我从家里出发,先到县城,再辗转到延安,天还没黑,车就停运了。翌日凌晨,天刚麻麻亮,我就按点赶到延安东关汽车站上了车。通往吴起的道路崎岖险峻,班车在山间艰难地穿梭,如同一只缓缓蠕动的蜗牛,沿着蜿蜒的山路,爬上爬下。抵达吴起时,已是半下午了。

我一刻也不敢耽搁,沿街一路打听,接连找了三四个地方,终于在城关小学寻到了表姑。一见面,我赶忙恭敬地报上父亲的大号,说出了来意,用满是期盼的语气恳请表姑帮助。表姑听后,起初神色平静,随后又忙着去做饭。我坐在凳子上心跳如鼓敲,不知所措。晚饭后,表姑终于开口:“等会儿我带你去隔壁的中学,找他们的副校长问问情况。”我心中满是感激,赶忙站起回应。到了中学,补习的事情出奇地顺利,当晚我就如愿住进了高二八班的男生宿舍。

然而,入学仅仅是我这段艰辛旅程的开始,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却有些凄惶。作为插班补习生,我的基础太差,许多知识点掌握的不全不牢固,像没拧紧的水龙头,到处是漏洞,与班上学习好的同学相比,差距不啻天渊。除了语文、数学以及政治这几门课程还能勉强跟上进度,物理、化学对我来说,几乎要从头学起,尤其是英语,第一节课就把我听懵了!老师流利的口语和同学们熟练的配合,在我听来,犹如外星语言般怪异,常常引得我忍俊不禁。

其实,我们那个年代的乡办中学,师资力量有限,尚未开设英语课程,高考那年也没有将英语纳入高考范围。到了八十年代初期,英语考试也仅仅作为参考分数,并非主要课程。所以,在这一年的补习时光里,我基本上放弃了英语,把精力投入到其他课程上。即便如此,学习的道路依旧荆棘密布,进展不大。看着那些新生,我满心羞愧,一度想要放弃,打道回府,下田劳作。可一想到父母含辛如苦送我来这么远的地方补习,心中又涌起一股深深的负罪感。

咬咬牙坚持!是不是学习的料,学了、考了才知道。

学习上重重困难,生活艰辛也如影随形。异地求学,粮食接济成了大问题。起初,从当地亲戚家背些小米或馍食,将小米交到学校食堂换成饭票,每天就着咸菜,吃馒头,喝小米稀饭。可时间一长,去亲戚家次数多了,自己也难为情。况且那时候粮食非常珍贵,亲戚家也不宽裕,长期依赖他们提供粮食,实在是于心不忍。我依稀记得,在两个学期的补习生活中,我几乎走遍了当地所有的亲戚。父亲也曾托人带话,承诺日后给亲戚还粮还钱。可我内心的怯懦却仍旧难以消散,终究还是没勇气再去亲戚家背食物了。有时候断顿了,我只能咬着牙,用家里带来的不多的钱和粮票,在学校食堂买高价饭菜 。

一个星期天,学校不上课,只供应两顿饭。下午还没到开饭时间,我的肚子就开始咕咕作响,头上开始冒虚汗,身子软得像一滩烂泥。我知道,这是饥饿达到极点的信号,再加上几个月没沾一点荤腥,肠胃都“生锈”了,蠕动起来都不顺畅。

我三步并作两步,急切地走进街面上一家国营食堂。七八十年代,街道上的食堂都是国有的,需用粮票和现金买饭菜。我看了挂在墙上的饭菜安排表,最便宜的就是粉汤和馒头了。来不及多想,我急忙从身上的“密兜”里掏出两毛四分钱,买了一张粉汤票,又伸手掏了一毛钱和四两粮票,买了两个馒头票,随后递到取饭菜的窗口。

在等待的间隙,我环顾四周,发现偌大的食堂没坐几个人,大家都低着头,吃得津津有味。许是因为极度饥饿,我总觉得食堂弥漫的香气格外诱人,空气中有一种我从未闻过的奇妙油香。那一刻,我突然萌生一个念头:要是能当食堂服务员多好,天天能闻到这特殊的香味……

不一会儿。粉汤和蒸馍端上了桌。热气裹挟着葱花的香气,瞬间钻进我的鼻腔,我的味蕾仿佛被施了魔法似的,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我用筷子轻轻地挑了挑碗里,白生生的土豆粉、嫩闪闪的豆腐、翠绿的菜叶在汤里起伏。凑近一闻,像是用肉汤熬制的,香气浓郁。我迫不及待地大口吃起来,一口馍一口菜,最后把汤汁喝光,还用馍擦了碗底碗沿,将粘着荤腥的白馍吞下,满口留香。

后来听吴起人讲,粉汤在当地是好饭食,平时很少吃,一般逢年过节或红白事时才能吃到。过去生活困窘,大多是质朴无华的素粉汤,简单却饱含温暖希望。如今生活渐好,粉汤也有了诸多改良。以“粉”为主料,像荞面凉粉、土豆粉、红薯粉等纷纷亮相,辅料更是群英荟萃,花样繁多,如海带丝、炸豆腐丝、油炸丸子、白肉片、黄花菜、木耳等,用肉汤煮熟后,撒上鲜嫩的蒜苗、葱花,瞬间,香味四溢。

吃粉汤,无需细嚼慢咽,大口吃菜、大口喝汤才过瘾。酣畅淋漓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凉粉的软糯,粉条的柔韧,炸豆腐的酥脆,肉丸子的爽滑,五花肉的纯香……吃一碗意犹未尽,还想再来一碗。

粉汤,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时代生活的写照。如今粉汤五彩斑斓,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但吴起街上那碗热气腾腾的粉汤,始终是我心中的眷恋,如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的青春岁月,承载着珍贵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