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们的相识,是在一个古村,苏北阜宁的穆沟古村。
那天正好是冬至,也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我们驱车来到几十公里外的古村。虽是近邻,却知之甚晚。这不,一从网上得知,便冒着严寒,慕名而来,一睹芳颜。
穆沟古村,位于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以水乡聚落为载体,保留传统村落风貌,融合非遗、文创、旅宿等多元业态,荣获多项奖项,成为乡村振兴典范。古村旨在传承文化、留住乡愁,打造长三角地区文化地标性乡村目的地和全国乡村振兴标杆示范地。央视《朝闻天下》曾以《游在传统村落,感受美丽乡愁》为题,作过专题报道。
停车场给人一种很大气很洋气的第一感觉,平整干净,铺着六角菱形地砖,还有一长溜充电桩车位,完全颠覆了过去对一些村落停车场脏乱差的不当认知。入口处的保安延续着我们对穆沟古村的好感,笑容可掬,态度和气,热情介绍,并且言语间隐隐有古韵文气。
不丑,不丑!赞叹着,踏上了古村的青砖道。
如果要描述步入穆沟的第一印象,那便是烟水码头,两岸船家,深巷长廊,诗情画意,一个在过去与未来相伴相生的盐阜水乡。同时,这里有一条非遗文化街,汇集了阜宁大糕、益林酱油、蒲包茶干、豆轶坊、红色油坊、铁匠铺等特色旅游产品店铺。
走进豆轶坊,点碗豆花尝尝。热情的老妇人见我们进来,满脸堆笑,赶紧去到厨房忙乎,不一会,两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豆花放在了小院子的桌子上。我们一边吮溜一边与她攀谈起来,得知古村店铺有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种是拿工资相当于是上班一族,与乌镇西栅的经营模式倒有点相似呢。
印象颇深的是村史陈列馆,面积不大,但布置得挺讲究,文案清新而不失乡土气,视频画面叠现当地四季风貌,雕塑、实物等归置妥帖精当,虽是走马观花,却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路走去,感觉是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从前的岁月。
河畔路边,几种野生植物引起了我的注目,便一一给它们拍照留影,遇到了昔日故旧,怎能不好好地打个招呼呢。
最熟识的莫过苍耳。它是我们小时候恶作剧的道具 ,将有钩刺的苍耳子悄悄放到女生的头发、衣服上,很难拿下来。据说《诗经》中的卷耳、《尔雅》中的苓耳、《神农本草经》中的枲耳等,都是它的别称,概因苍耳果实的形状像古代妇女的一种耳饰。药物学家陶弘景说它还有一个别名,叫羊负来,因为原先中原地区没有此种植物,后来随羊从外地被带到中原地区。正因如此,苍耳的刺也被赋予了一种美丽的含义,无悔的追随,等待命运之中注定的那个人将它带离而生。
荻,长得与芦苇有点儿相近,但它们的枝干和花穗是有明显区别的。荻的枝干细而短,花穗线状披针形,随风摇曳,像旗像翼又像梳,很有古韵。荻是颇具浪漫气质的植物,在古诗文中出镜率极高。最著名的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从那之后,荻花就常常与枫叶为伴,成为诗词中表达怀春伤秋心情的一大意象。“岁晏无芳草,荻花作物华”。其实,荻的花语是清净、高洁、真情,就像是一个安安静静、不争不吵的女子,伫立水边,等待着心爱的人。
寒风中的一抹金黄,是大吴风草。它最突出之处,是马蹄形、硕大如荷叶的圆叶片,未开花的时候,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南瓜叶,及至开花,一根根粗壮的花葶之上,拥簇着一团团金黄色的小花朵,才想起,哦,它原本属菊科。关于大吴风草的名称由来,李时珍引郦道元《水经注》云:此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吴风亦通无风。又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即愈。大吴风草,曾经是御花园中的宫廷花卉,现今盛开在乡人的篱边,不禁让我想起“黄花如有故人意,相对篱边共浊醪”的古诗。
如此这般,与邂逅的草木亲近一番,满心生出欢喜。
往回走的路上,遇到刚才豆轶坊的那位老妇人,她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熟稔得就像是串门回来的隔壁邻居。及至走到出口处,那位热情的保安又过来与我们攀谈,并拿给我们看一件器物上的题字,说是字体不一,又是隶书又是篆书的。我们趁便对导游图上的一处文字,提出疑义。他解析得头头是道,不由得令人刮目相看。
回来后,我以“在古村相识”为题,作了一组小诗。
苍耳,是一位老者,为了诗和远方,为了刻骨铭心的相守,默默地随爱人云游,如今,经历过四时风月,看尽人间欢愁,每忆起她衣衫和发丝的清香,总是禁不住衣襟泛碱,鬓发如钩。
荻,是一位老妇人,伫立在古村的砖道旁,白发在朔风里起伏,摇曳着难以言说的沧桑,用清净的素颜,活成了简约的独特模样。
大吴风草,是从雨巷走来的吴越少女,喜欢穿一袭莲叶绿裙,头顶一方黄巾,无风的时节,静静地坐在墙根,捧起染疾的小麋鹿,让它在怀中止血回阳,绽放着温暖的金黄……
啊,古村穆沟,穆沟古村。这里,每一株草木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以静默的姿态,连缀起我们曾拥有的美好生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