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回到故乡,惊觉二大家旁的老井已然消失不见。井口早已被填平,曾经那嘎吱作响的辘轳也不知去向何方,就连井绳,也不知哪去了。睹物思情瞬间涌上心头,儿时老井的模样,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小时候,全村共有两口井,前庄一口,后庄一口,听大人们说,前庄的井是后期才打的,后庄的这口井称得上是口老井了。我家是住在后庄,老井自是后庄人最热闹的地方。它不仅是人汲水的生命之源,更是一个信息集散中心,谁家要是有了新鲜事儿,不出半天,便能在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还会添油加醋,把事情传得神乎其神,像风像雨,四处飘散。
老井的旁边,有一个用木头精心凿制的水槽。每至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牛、驴、羊,便会纷纷围聚在水槽边,急切地饮水解渴。
在那个质朴的年代,农村流传着一句谚语:“男娃不吃十年闲饭。”意思是男孩过了十岁,就能够为家里分担劳作了。我为家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井上担水。那时我年纪小,个头不高,扁担钩子又长,每次担水都得绕一下扁担,才能让水桶离地。扁担压在我稚嫩的肩膀上,疼得钻心,无奈之下,我只好脱下衣服垫在肩膀上。走起路来,更是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到家时,桶里的水已洒得所剩无几。即便如此,往水缸里倒水时,还得在脚下垫个板凳,才能勉强将水倒进缸中。
记得有一次去井上挑水,当井桶绞到半空时,我突然没了力气,怎么也绞不上来。看着悬在半空的水桶,我急得大声喊叫。正巧叔父路过,他二话不说,丢掉肩上的锄头,赶忙过来帮我把水桶绞了上来。叔父一边帮忙,一边笑着嗔怪道:“这娃娃憨着呢!你也不怕把自己掉进井里……”
老井边还发生过一件让我刻骨铭心的事。一群孩子在井边玩耍时,其中一个孩子不慎掉进了井里。其他孩子瞬间被吓得呆若木鸡,不知所措。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个孩子反应迅速,大声呼喊起来。孩子的母亲听到呼喊声,心急如焚地跑到井边,想都没想,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几十米深的老井!万幸的是,井里的水不算多,最终孩子和母亲都平安获救,只是受了些皮外伤。
老井的消失,就像一位老友的离去,让我心中空落落的。它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汲水的地方,更是一段岁月。曾经老井边发生的点点滴滴,早已像繁星般镶嵌在我记忆的天空,每当我回首往事,它们便会闪烁着柔和的光。老井虽已成为过去,但它所孕育的邻里情、亲人间的互助以及童年的纯真快乐,都化作了我生命的养分,滋养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如今,我带着这些珍贵的回忆,在喧嚣的城市中闯荡,每当疲惫或迷茫时,只要想起老井,内心便会涌起一股力量,让我明白生活的质朴与坚韧,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故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