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河里小丫子的头像

河里小丫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6
分享

夜郎故里的侗族月也文化

在侗族的村落中,青鹅岭下的和里村,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且擅于演绎戏剧。他们生活的地方不仅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神秘的夜郎文化在这里流传千年,而“月也”这一侗族村寨之间独特的集体交往、做客形式,以及“行歌坐夜”、芦笙踩堂、侗戏、民歌对唱、多耶等民族文化活动,更是如繁星般点缀着这片土地。早在清嘉庆年间,著名歌师杨植敏(亚娃)编唱的侗歌,就在当地及溶江河流域桂黔两省(自治区)的广大侗族地区广泛传唱,至今仍余音袅袅。

2024年和里村文明堂戏班——延陵堂吴氏迎来了集体游乡的月也活动。

和里文明堂与信洞友谊长存

和里文明堂与良信友谊长存

和里文明堂与寨塘友谊长存

侗族“月也”将近,寨中老师傅把演员们聚在鼓楼戏台上悉心指导。他们神情严肃,声音低沉有力:“唱要字正腔圆,念要情真意切,做要形神兼备,打要刚柔并济。”说罢便亲身示范,唱时似山间清泉,念时如林间微风,一招一式行云流水。打鼓和拉乐器的师傅也一遍又一遍协助练习,演员们全神贯注,反复练习。

“月也”活动开启之时,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聚集在象征着集体中心的鼓楼前。族老神情庄重地钦点参与人数,随后,芦笙悠悠吹响,队伍朝着萨坛前行。这一庄重的举动,是在向祖先告知他们即将外出“月也”,祈求祖先保佑此次活动一切顺遂。那悠扬的芦笙曲,仿佛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传递着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畏与依赖。

浩浩荡荡的队伍抵达“月也”目的地的寨门时,鞭炮声瞬间响起,如同欢快的乐章拉开了盛宴的序幕。紧接着,进寨对歌环节开始,双方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你来我往间,歌声婉转悠扬,只有通过这充满诗意与文化内涵的对歌,客人们才能顺利进入寨子。

进入寨子后,客人们会在主人家的萨坛前再次吹响芦笙,那熟悉而又欢快的旋律,仿佛是在向主人家的祖先致以敬意。此时,主人家的队伍也会前来祝贺用芦笙歌以示欢迎,热烈的氛围悠扬,随后,主人家热情地将客人请进家门,有时候还会出现“抢客人”的有趣场景,这并非是争抢,而是主人家表达对客人重视与欢迎的独特方式。客人们也会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走进主人家,这份礼物不仅仅是物质的馈赠,更是友谊与情谊的象征。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主客双方齐聚在主人家的鼓楼戏台前。终于到了“月也”演出,演员们登上村寨戏台。鞭炮炸响,锣鼓喧闹。他们自信登台,唱念做打皆精彩。桂戏、彩调、侗戏依次登场。舞台上,古装武将身姿矫健,刀光剑影间演绎着英雄的传奇;彩调桂戏则以其细腻的情感、优美的唱腔,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台下的观众们目不转睛,被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表演一直持续到半夜,人们依旧意犹未尽。主人家会慷慨地打赏台上的演员,这不仅是对他们精彩表演的认可,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支持。

夜深了,年轻的男女们开启了“行歌坐夜”的浪漫时光。他们围坐在一起,用歌声倾诉着心中的情感,那悠扬的歌声在夜空中飘荡,仿佛是爱情的使者,传递着年轻人的相思与爱慕。

第二天清晨,喝完香醇的油茶后,大家来到鼓楼戏台前的操场。一场充满活力的篮球比赛在这里展开,球员们奔跑、投篮,挥洒着汗水,而观众们则在一旁加油助威。这场篮球比赛,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促进两寨人民感情的桥梁,让彼此的情谊在欢声笑语中更加深厚。

球赛结束后,主人家又热情地把客人请到屋里用餐,到了下午,客人们再次聚集在鼓楼戏台前,芦笙声再次响起。这一次,芦笙声中带着一丝不舍与感激。主人家会准备一头猪和粮食、酒水等礼物送给客人,让他们带回家与村里人一同分享,共同庆祝这次“月也”活动的圆满成功。

“月也”,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着集体游乡做客的温馨与欢愉。芦笙响彻天空,人潮涌动,人们齐声高唱侗族大歌,那歌声仿佛是从大地深处传来,沿着挺拔的芦笙和高耸的鼓楼直上云霄。它生动地展现了侗族文化的精髓,激励着年轻一代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老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勤学苦练,让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的长河之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