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笑君的头像

笑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6
分享

我在故乡

初冬了,太阳暖暖的,风还不大,感觉跟秋天似的,很是舒服。

因为有事要办,便连续地回了几趟故乡的小城。

是回故乡吗?我本就没有离开故乡,只不过是住所挪了几步路,跟故乡的小城有了点距离而已。

话又说回来了,哪怕是咫尺的距离,也是距离呀。有了这个距离,才使得我很长时间都没有看到故乡的小城了。

知道我的故乡是哪里吗?一说出来,一定让你羡慕不已。我的故乡,就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号称安徽第一的合肥市肥西县。

往前推几十年,肥西县寂寂无闻,唯一能让来过的人记住的,就是一句流传在乡野的俚语:“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拿到河里洗一洗,除了骨头就是皮。”

肥东与肥西,地处合肥的一东一西,故而得名。

肥西县的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肥西人的拼搏进取。肥西的城市化建设,是从县城上派开始并逐渐推开的。上派的兴起,自然少不了合肥城市发展的引领与带动,也少不了长三角经济圈的推动与促进。

今天的肥西县,尤其是县城上派,已经是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了。城市的规模,应该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量比较,才可以说出个大概来。城市人口,从5万猛增到30多万。最值得一提的,不是新区的建设如何现代,又如何高档。而是老城区的改造,快速优良,宜居又宜商,令人刮目相看。

过去的上派,道路就那么几条,如:派河路、青年路、人民路、上三路、金寨南路等。如今,这几条路还在,却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了。

先说派河路,最早时叫合安路。肥西县还没有成为县治以前,就有了这条路。它东接合肥,西达安庆,还跨越了派河。派河之上,最早的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就是连接这条路的。习惯上,上派人称呼这座桥为“大洋桥”。后来,改名叫巢湖路,大概与上派就在巢湖的西岸有关。现在,又改为派河路,应该与派河,与上派人对派河的认知有关系了。

派河上的“大洋桥”,可是几建几拆呀。江淮大运河工程的实施,就是依托派河向北推进的。派河又一次涅槃重生,桥梁建设也迎来了最美的春天。派河上,一下子建了不少于10座大桥。派河路大桥,成了挂在云彩底下的天桥了。桥的两端,高架桥飞越在林立的高楼之间,瞬间将上派的城市档次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派河路,既名正言顺,又名副其实了。肥西人乘东风而直上云霄,将派河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路两边的旧房、危房、占道房等全部拆除,路拓宽了,主干线更直了。不拆的房屋,实施外立面的统一“换装”,形成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整齐干净的一条长龙。

再说青年路,可以说是一条新路,也算得上是一条老路。青年路是在五星红旗的引领下,由一条小土路逐渐形成的。初建时只有500米的距离,也就是如今的青年中路一段。青年北路、青年南路都是后来延长增加的。说它是老路,因为这条路是上派南北走向,并与派河路、中街路、人民路、金寨南路交叉的第一条路,是上派南北的中轴线。

青年路最大的特点,是上派商业最繁华的一条路,跟上海的南京路,合肥的淮河路好有一比。这条路初建时较为简陋,路面很窄,路两边的建筑也是多种多样,有楼房,有平房,甚至还有茅棚,非常难看。肥西人以发展促改造为抓手,在拆迁简陋、危旧房的同时,借助外力发展新兴的产业,打造出了具有实力,建设更加亮丽的青年路。经过两三年的实践,青年路真的成为一条年轻的路了。即便路面没有拓宽多少,却总体上成为一条直线。两边的建筑层数不高,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的也只有十层。建筑的外立面,总体平整,线条流畅,凹凸有致,色彩缤纷。远处看,青年路就如同一条河,深邃而又梦幻,成为上派最抢眼,最富有人文、商业气息的一条街。

我回上派,先是开着车的。我从翡翠路,进入金寨南路,跨过金寨南路上的派河大桥,就到达派河南岸的主城区了。我倚仗着,这是自己生活过很多年的地方,不会不认识路的,没有开导航。岂料,金寨南路的派河大桥,既是桥梁,也是交通枢纽。车子还未抵达桥南,就被几条道口给弄糊涂了。可能是桥刚建好才通车的缘故,交通指示牌还没有完善,我居然不知道该进入哪个道口了。无奈,只能凭感觉瞎闯。所幸,大方向是记得的,这才没有跑错。

后来,我改乘公交了。从我所在的地方回上派,可以乘地铁,也可以乘公交。地铁的站口与我要去的青年南路不在一个方向,稍远了点。而691路公交车,从合肥市区的蜀山方向开来,经翡翠路转向紫石路、肥光路、云谷路、青龙潭路,再进入人民路,人民路与青年南路的交叉口处有一站。在这一站下车,到我要去的地方就很近了。不好意思的是,我平时出门大多是开车的,公交车很少乘坐。

我从翡翠湖站上车,一路上眼睛睁得大大的,扫描着所经过的每一条路、每一个站。还真是的,不仅公交站陌生,就连每一条路都仿佛是第一次才看到似的。比如,紫石路、肥光路、云谷路、青龙潭路等,所经过的区域,曾经是上派北边的城乡结合部,除了一片农田,就是几户农民的定居点。而今居然是城市的一个区域,道路纵横,高楼林立,商业密集,学校、幼儿园、医院、银行等生活配套的单位与团体,随处可见,哪里还是我记忆中的原始与荒芜呢!

搞笑的是,我知道该在供电大厦站下车。车子行进着,透过车窗,凭记忆搜索着供电大厦该在的位置。谁知道,车到了,也听到车上的播音设备播报说:“供电大厦到了,请下车的乘客,拿好行李,从后门下车。”我呢?眼睛还在愣愣地瞅着窗外闪动的楼房,就是没有找到要找的目标,倒不相信播报的站名了。待我反应过来,车门已经关上,只得叫道:“我下车!”

驾驶员的脚已经松了刹车,车子开始起步了。驾驶员的技术过硬,驾驶员的态度更是过硬。一脚刹车,车子又稳稳地停下。随即,后门打开,我下车了。还听到了驾驶员的一声:“别急,注意安全!”

我站在站台上,放眼四望,自己问自己:“是不是老年痴呆了,生活过几十年的地方,也能不认识?”

仔细一看,还真的不能怪我,差不多十层高度的供电大厦,是人民路与青年南路交叉口的标志性建筑,上派人,整个肥西人,几乎人人皆知。转眼间,青年南路继续向南延伸,人民路经过了又一轮的改造。路宽了,直了。路上的栏杆、标线、灯,如同栅栏似的蜿蜒绵亘。路两旁的楼房,一幢连着一幢,几乎没有空隙,很多楼的高度早已越过了供电大厦。也就是说,原来的地标,已经被新的建筑取代了,还能……

供电大厦的地标是不能被取代的,著名书法家王家琰先生书写的“供电大厦”四个金色的大字,以及沉淀在肥西人民心目中的记忆,就是不可复制的历史与文化。

故乡的小城上派,已经成为合肥都市的一部分,是一座城市,是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家园。在我的心底里,上派很古老,很纯粹,很朴实,永远是我的思想与灵魂停泊的港湾。

2024年12月20日写于合肥派河南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