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俊珂的头像

傅俊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08
分享

蒸菜卷

蒸菜卷,是一道满载着岁月温情与家乡味道的美食。最初与它结缘,还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家庭经济条件差,父亲公务繁忙,整日周旋于各类会议、工作落实以及为众多厂长协调困难矛盾中,家庭的重担更多地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心心念念着我们兄弟四人的成长与营养,为了能让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茁壮成长,她总是不辞辛劳。

记忆中,母亲常去曾家街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觅那些从农村赶来卖菜的小贩。她热情地与他们套近乎,凭借着那份真诚与和善,总能以较为实惠的价格买来新鲜的大肉、嫩绿的韭菜、脆嫩的萝卜等食材。而后,又匆匆赶往街东边的老杨家轧面铺。老杨家的面叶在街坊邻里间口碑极佳,其做工精细考究,轧出的面叶薄厚适中、质地柔软。若是用于包饺子,那饺子皮不仅易于捏合,包出的饺子形状饱满,煮出来更是口感劲道,爽滑弹牙;若用来蒸菜卷,蒸出的面皮虽相较包饺子的面叶稍硬一些,却恰到好处,能撑起丰富的馅料。出锅的菜卷,皮薄得几近透明,仿佛一层轻盈的纱衣,包裹着内里的馅料。远远望去,便能瞧见那嫩绿的韭菜若隐若现,恰似一片葱郁的草地,其间点缀着红鲜鲜的肉丝,宛如娇艳的花朵绽放在绿草丛中,仅是这般模样,便已叫人垂涎欲滴。每当此时,母亲总会在一旁看着我们兄弟四人如狼似虎般的吃相,嘴角微微上扬,眼中满是慈爱与欣慰,那笑容里,蕴含着无尽的满足与幸福。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知不觉间,我们家搬迁至城西关茂盛店已有三十六年之久。从高中懵懂的少年时光,到如今离岗赋闲在家,细细算来,竟已过去近四十年。岁月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曾经年轻能干的母亲,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退休在家,安享着晚年的宁静与闲适。 前几年,母亲身体还算硬朗的时候,每次蒸菜卷,总会精心准备两锅。待菜卷出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她便会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包好,给我们兄弟每家送去两个。那小小的菜卷,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母亲对我们深沉而细腻的爱,它如同一根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母亲紧紧相连,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如初。

于我而言,吃菜卷已然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嗜好。相比之下,包饺子的工序略显繁琐,且市面上购买的饺子皮,多是论斤售卖,商家为了盈利,往往将皮擀得较厚。如此一来,不仅包制时手感欠佳,煮出来的饺子也易失了原本的鲜美滋味,吃起来寡淡无味。我的太太,亦是个对饮食颇为讲究之人。她对市面上买来的饺子皮亦是不甚满意,嫌其过厚,影响口感。故而,常常不辞辛劳地将买来的饺子皮逐一擀薄。有几次,她更是亲力亲为,从和面开始,精心调制面团,而后仔细地擀出一张张薄厚均匀的饺子皮。然而,毕竟人力有限,擀的数量多了,难免疲惫不堪。或许正是源于此,她也渐渐喜爱上了制作相对简便的蒸菜卷。

太太蒸菜卷时,总是遵循着母亲当年传授给我的方法与工艺,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先是精心挑选鲜嫩的韭菜,仔细地摘除黄叶、洗净泥沙;萝卜则被她熟练地擦成细丝,再用开水焯烫至断生,以去除那一丝辛辣与苦涩;猪肉被切成大小均匀的丁块,与韭菜、萝卜一同剁成馅料。那馅料在她的刀下,被剁得细腻均匀,黏糊糊的,各种食材相互交融,仿佛在诉说着一场味蕾的盛宴即将开场。随后,将擀好的面皮摊开,均匀地铺上馅料,轻轻一卷,再小心翼翼地放入蒸锅。一笼笼菜卷在蒸锅中整齐排列,宛如一件件即将问世的艺术品。随着锅中热气升腾,菜卷的香气逐渐弥漫开来,充斥着整个厨房。待蒸好出锅,那菜卷个个晶莹剔透,面皮与馅料完美融合,让人看了便心生欢喜。而每当此时,我总会怀着一份感恩与敬爱,将热气腾腾的菜卷送去给母亲品尝。母亲接过菜卷,轻轻咬上一口,一边慢慢咀嚼,一边不住地点头称赞:“好、好,这手艺跟我做的差不多。”那简单的话语里,既有对儿媳厨艺的认可,更饱含着对家庭和睦、亲情传承的欣慰与满足。

去年春节期间,我与太太前往上海闺女处小住了三个多月。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然而,上海人对河南面食却似乎并不热衷。每当我思念家乡那熟悉的蒸菜卷味道时,便只能骑着单车,穿梭于上海的街头巷尾,前往武夷路上购买制作菜卷所需的面叶。可那面叶的价格,相较老家竟翻了一番,且做工也远不及曾家街上老杨家的精细。口感上的差异,让我愈发怀念家乡的味道,怀念母亲与太太亲手制作的蒸菜卷。做饭时,闺女总是热心地在一旁打下手,看着我制作蒸菜卷的过程,她也跃跃欲试,想要学习这门来自家乡的手艺。在那个远离家乡的春节里,蒸菜卷成为了我与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它承载着我们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也让那份浓浓的亲情在异地他乡得以延续与升华。

春暖花开之际,我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那一刻,心中满是踏实与安心,只因回到老家,想吃蒸菜卷便成了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在南阳这片土地上,蒸菜卷,不仅仅是一道家常便饭,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饮食文化符号。它随着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在岁月的磨砺与沉淀中,不断演变与发展。过去,人们因其形状粗长,且馅料丰富,将它形象地称为“菜蟒”;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卷煎”。在那个经济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粗粮占据了人们饮食的主导地位,细粮稀缺而珍贵。能吃上一顿蒸菜卷,对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改善生活的机会。那时的菜馅,自然也较为简单质朴。几个炒香的鸡蛋,半碗炕得金黄的豆腐疙丁,再拌上些许粉条粉丝、嫩绿的韭菜,滴上几滴香气浓郁的小磨香油,简单混合后放入蒸笼蒸熟,便是一道令人心满意足的美味佳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蒸菜卷的馅料也如同这多彩的生活一般,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羊肉、牛肉、鸡肉等各类肉类纷纷成为馅料的主角,人们在挑选食材时,更是专挑瘦的,注重健康饮食,力求少盐少油,科学合理搭配。是啊,岁月流转,蒸菜卷的称谓或许有所变化,其内在的馅料也与时俱进,但那亘古不变的,是它所承载的南阳餐饮文化,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南阳人的骨子里,成为了我们心中一份难以磨灭的乡愁记忆。

后来,每逢我蒸菜卷时,总会习惯性地给母亲送去两个。母亲接过菜卷,那熟悉的笑容便会在她脸上绽放。她端详着手中的菜卷,仿佛透过它看到了岁月的流转与家庭的传承。那笑容里,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有对子女孝顺的欣慰,更有对这份家庭温暖与亲情延续的深深期许。在这简单的一送一接之间,蒸菜卷不仅仅是一道美食,它更成为了家庭情感的寄托,是我们对母亲无尽的爱与感恩的具象表达,也是南阳饮食文化在家庭中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