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俊珂的头像

傅俊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8
分享

马街戏韵

在豫中大地的深处,有一个静谧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村落——马街村。当第一缕晨曦温柔地穿透薄雾,轻轻洒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整个村庄仿若从沉睡中悠悠转醒,被一层如梦似幻的薄纱所笼罩。村外那广袤无垠的麦田,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巨幅画卷,一夜的落雪为它披上了洁白的盛装,每一片雪花都像是被仙女轻轻撒下的糖霜,闪烁着晶莹的微光,给这寒冬的清晨添了一抹别样的甜蜜。

远处,几声若有若无的坠子声,仿若早起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试嗓,清脆而灵动,悠悠然地穿过清冷的空气,传入耳中。我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脚步轻快地踩在咯吱作响的积雪上,向着麦田的方向前行。渐近之时,只见一个个书摊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宛如点点黑芝麻,俏皮地散落于这茫茫雪海之中,构成了一幅别具韵味的冬日景致。

“钢板一打响叮当,相聚在这马街书会喜洋洋……”,就在这晨雾尚未完全消散之际,乔相春老人那激昂豪迈的鼓儿哼率先打破了四周的寂静。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却也沉淀出了一种别样的沉稳与执着。自十六岁起,每一年,他都如同候鸟归巢一般,跨越近二百公里的路途,不辞辛劳地奔赴这场盛大的书会。此刻,他就站在那儿,一方简陋的木桌,一把陈旧的椅子,便是他的舞台。当琴弦在他指尖灵动跳跃,简板在他手中清脆作响,那醇厚的嗓音仿若一坛被岁月尘封许久的陈年老酒,一旦开启,馥郁的香气便弥漫开来,令人沉醉其中。唱者已然陶醉在自己的曲艺世界里,而听者也仿若被施了魔法,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漫步于麦垄之间,耳畔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交响乐。河南坠子的苍劲雄浑,仿若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三弦书的铿锵有力,恰似金戈铁马在战场上的激昂厮杀;山东快书的爽利干脆,又似那山间奔腾而下的清泉,明快而活泼。

七十五岁的李德义老人,正全情投入地表演着大鼓书。他怀中的那把三弦,在他的轻抚之下,仿若被赋予了生命,会开口说话一般。时而如泣如诉,仿若一位深闺中的女子在低吟着自己的哀怨情仇;时而慷慨激昂,又如一位壮志满怀的英雄在高呼着冲锋的号角。这位来自安徽界首的老艺人,三十年的时光,年年如期而至,从未间断。谈及缘由,他目光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微笑着说道:“来这儿不为别的,就为和老友们重聚,切磋技艺,这是咱艺人心里的盼头。”

忽然,一阵清脆悦耳的快板声如银铃般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一群稚气未脱的小艺人正活力满满地表演着。他们那粉嫩的小脸蛋和小手,被寒风吹得通红,却仿若全然不知寒冷为何物,热情似火地演绎着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那快板声,清脆得仿若春日里暖阳下渐渐碎裂的冰凌,发出悦耳的脆响;又好似新抽的麦穗,在微风的轻抚下,欢快地摇曳生姿。 这群小艺人中,年纪最小的不过七八岁,可当他们一开口唱起《杨家将》,那字正腔圆的唱腔,那专注投入的神情,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崔银娣的坠子摊前,早已被热情的听众围得水泄不通。这位来自安阳的女艺人,十三岁便与简板结缘,自此开启了她的曲艺人生。多年来,她已然成为马街书会的一张亮丽名片,备受大家的喜爱。此刻,她正在精彩演绎着《呼家将》,手中的简板仿若两只灵动的蝴蝶,上下翻飞,轻盈而优美。她那清亮婉转的嗓音,恰似山间潺潺流淌的清泉,将呼延庆的忠勇无畏演绎得丝丝入扣,淋漓尽致。台下的听众们听得如痴如醉,有的微微闭着眼,沉浸其中,跟着轻轻哼唱;有的则用手有节奏地打着拍子,仿若在与艺人一同演奏;还有的,被故事中的情节深深打动,悄悄抬手抹泪,沉浸在那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里。

正午时分,暖阳高悬,麦田里渐渐飘来阵阵诱人的饭香。忙碌了一上午的艺人们,此时终于停下手中的表演,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他们面前摆放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饭菜——几个馒头,一碟咸菜,可从他们脸上洋溢出的笑容来看,这顿饭却吃得比山珍海味还要香甜。他们一边大口嚼着馒头,一边热烈地谈论着曲艺,分享着各自的表演心得,不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那笑声仿若拥有神奇的魔力,在麦田上空久久回荡,惊飞了几只正在觅食的麻雀,也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热闹与温馨。

午后,当得知著名艺术家刘兰芳老师即将登场的消息,整个书会瞬间沸腾起来。这位已然八十岁高龄,却依旧精神矍铄的艺术大家,是无数人心中的曲艺偶像。当她站在台上,气定神闲,一段《岳飞传》从她口中娓娓道来,仿若带着众人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她的声音,厚重而沧桑,每一个字都仿若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掷地有声。台下的听众们,个个屏息凝神,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台上,仿若自己已然置身于千年前的古战场,亲眼目睹着岳飞的忠勇与悲壮,感受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随着太阳渐渐西沉,天边被染成了一片绚丽的橙红色,艺人们也陆续开始“煞戏”,准备踏上归途。冯国祥老人,这位八十岁的坠子艺人,不紧不慢地收拾好自己的行头,嘴里轻轻哼着熟悉的小调,迈着沉稳的步伐踏上了回家的路。他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拉得很长很长,仿若麦田里一株饱经岁月洗礼的老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守护着这里的一切。

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轻轻覆盖了这片麦田,一切又重归宁静。然而,我深知,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之下,实则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艺术血脉。七百多年来,马街书会仿若一颗神奇的时光胶囊,将中国民间最鲜活、最纯粹的艺术基因悉心封存其中。麦苗青青之处,曲艺的根脉早已深深扎入泥土,它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里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来年春天,再次破土而出,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我静静地回望这片麦田,眼前仿若浮现出无数艺人的身影,他们穿越时空,在这暮色中层层重叠。他们或坐于简陋的书摊前,轻抚琴弦;或立于空旷的麦田间,激昂高歌;或拉,或唱,将一曲曲动人的故事,代代传唱,从未间断。这些故事里,有忠勇之士的豪迈壮举,有生离死别的肝肠寸断,有久别重逢的欣喜若狂,亦有爱恨情仇的纠葛缠绵,它们汇聚在一起,仿若一条奔腾不息的艺术长河,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让这份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延续。 马街书会,这片隐匿于麦田之中的曲艺盛宴,它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的狂欢派对,更是一次直击灵魂的精神洗礼。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民间艺术那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那深厚雄浑的底蕴。正如一位老艺人所说:“只要麦子还在生长,马街书会就会一直办下去。”

是啊,这或许就是中华文化能够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吧。它扎根于这片广袤的土地,汲取着泥土的养分,依托着百姓的热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每一年的马街书会,都是一次心灵的邀约,吸引着无数热爱曲艺的人奔赴而来。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艺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小徒弟,他们都怀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传承着那份独特的魅力。而我,也有幸成为这一场盛会的见证者,将这份美好深深印刻在心底,期待着来年,再次与它相拥。

当星辰挂满夜空,万籁俱寂之时,我仿佛依然能听到那悠悠传来的坠子声、快板声,它们仿若在诉说着马街书会永不落幕的传奇,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回荡,绵绵不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