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俊珂的头像

傅俊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0
分享

三月桃花雪

  檐角垂落的冰棱正丈量着时光。我站在院中抬头望时,那些凝结了整夜寒凉的冰晶突然断裂,坠地的声响惊起了瓦楞间打盹的几只麻雀。雪粒仍在簌簌地落,像极了四十年前奶奶从粗陶罐里倾倒的细盐砂,院外的连翘花盏里,积成了层层叠叠的糖霜。风掠过冻僵的枝桠,将"倒春寒"三个字揉碎在空气里,咸涩的滋味从舌尖漫到喉头。 

       老人们总说三月的雪是桃花的素纱。我还记得在榆木方桌上临帖时,纳鞋底的节奏与我眼前晃荡的小脚应和着。"等桃花雪落尽,春才算真正暖了。"那时我总疑心奶奶编故事哄人,毕竟课本上白纸黑字写着惊蛰过后万物复苏。直到某个清晨推窗见满院白雪,枝头挑着的却是粉艳艳的桃花,才知世上真有这般奇景——雪是春的骨殖,花是冬的魂魄。 

      结婚那年春天来得格外早。母亲攥着生辰八字去城东杨庄,八十五岁的杨老先生戴着老花镜在黄历上圈圈点点,红绳捆着的铜钱在香案上划出琥珀色的弧线。"三月八日宜嫁娶",老先生的话像枚钉子楔进木头。父亲垒起的七尺灶台吞云吐雾,五口铁锅蒸腾的热气将老春联洇成水墨画。厨子们挥动炒勺的架势,倒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油星溅在"天增岁月"的"岁"字上,恰好漫过那个"山"字头。

     三天回门时,表哥的凤凰牌自行车在田埂上画龙。他车把上的红绸带被风扯成跳动的火苗,酒气从汗衫缝隙里钻出来,混着油菜花的甜腥。"这酒是用去年的桃花雪酿的..."他对着夕阳打酒嗝时,红鸭蛋的霞光正漫过远处的麦浪,在车筐里积成碎金。 

      暮色漫过脚脖子时,我忽然想起灶膛里那截未燃尽的桃木,灰烬中隐约可见年轮的纹路,像母亲鬓角新添的白发。 

     子夜,落雪的消息是母亲披着棉袄来报的。她发梢沾着雪粒,眼睛却亮得像黑瓷碗里的琥珀蜜饯:"快看呐,桃花雪!"窗外的雪片果真裹着淡粉光晕,落在婚被上便成了绣娘失手打翻的胭脂盒。后来无数个晾晒被褥的午后,我总在阳光里寻找那些淡红的印记,却只闻见陈年棉絮与时光发酵的气息。  

       塔子山的梅花今年开得疯。天气预报说寒潮南下时,我正对着导航地图研究路线。铅灰云层压着城市的天际线,像块浸透墨汁的宣纸。等看见高速路口闪烁的红色警示灯,雪粒子已经打得车窗噼啪作响。国道两侧的麦苗在雪幕里起伏,绿浪渐渐被漂成苍白的缎子。  

       转过九曲十八弯的山道时,我几乎疑心闯进了古画。朱砂色的廊桥驮着雪,冻僵的溪流在石缝间凝成冰琉璃,最奇的是那满山梅花——雪越厚,花开得越艳,仿佛天地间所有的红都逃到这里避难。穿汉服拍照的姑娘们提着裙裾往梅林深处钻,绣花鞋在雪地上戳出密密麻麻的洞眼,远看像谁撒了把黑芝麻。摄影家们举着长枪短炮追逐光影,这个教团扇举高一点,那个教回眸一笑。   

       有个穿绛红袄子的老太太在梅树下卖烤红薯。她脚边的炭盆窜着火苗,青烟如缕缠绕枝头。"这雪是梅花的铠甲哩",她掀开棉褥子给我挑红薯,焦香混着梅香直往鼻子里钻。掰开烫手的红薯,金黄的瓤子让我想起结婚那年灶膛里煨的喜糕,也是这般暖融融的甜。

       山腰观雪亭遇见的少年正在画冰裂纹。他笔下的梅花全用月白与黛青,枝干虬结如冻僵的血管。"您看像不像宋人的冰裂纹瓷?"顺着他的指点望去,雾凇笼罩的梅林果然泛着青瓷的幽光。我忽然记起梅花书屋博古架上的青花梅瓶,当年母亲装满炒花生塞进红箱子时,瓶底的窑裂还带着体温,如今却在玻璃柜里结着蛛网。 

      下山的路上雪又密了。车轮碾过积雪的声音,酷似奶奶当年摇纺车的嗡嗡响。路过杨庄时特意放慢车速,老先生的宅院早改成了农家乐,廊檐下挂着红灯笼,在雪雾里晕成模糊的光团。那些在黄历上择吉日的岁月,原来和桃花雪一样,都是要化在春泥里的。   

       归途经过当年的婚宴场地。水泥地替代了土灶台,不锈钢餐车替代了柴火大锅,唯有那株歪脖子枣树还在原地。它的枝桠间积着雪,倒像是开满了梨花。我站在树下仰头看天,雪片落进眼睛的刹那,忽然懂得了桃花雪的秘密——那是春天在练习告别,把冬天的魂魄一片片揉碎成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