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俊珂的头像

傅俊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6
分享

春涧浣花图

晨光熹微,雾气如轻纱般笼罩着婺源。抬眼望去,那青灰的檐角似从朦胧的粉白山岚中探出,金黄的花海如汹涌浪潮,奔腾着漫过黛色田埂,就连潺潺溪水也像是被大自然染上了翡翠般的色泽。摄影家协会的老郭,每次来这儿采风,总是兴奋不已,他挂着两台相机和一架无人机,打趣道:“在婺源,哪怕是对着石头缝按快门,都能‘榨’出油彩来。”瞧他那架势,仿佛是要把整个春天的缤纷都背负在肩头带走。

漫步于江岭,那山峦恰似一条沉睡在宣纸之上的青蛟,为峰峦勾勒出熠熠金边。刹那间,好似唤醒了它蛰伏一冬的精气神。山风拂过,将这云雾揉碎,露出山体上一片片金黄——原来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正肆意绽放,灿烂似烧着的琉璃火。蜿蜒的山道,狭窄如羊肠,每一步踏上去,仿佛能听见石匠手中凿子的敲击回音。五百年的古樟静静伫立,垂下的青须随风轻摆,大树下面,一位老妪正用竹竿挑晒霉豆腐,白花花的豆腐胚子上点缀着金丝菌斑,乍一看,就像一幅尚未完工的点彩画。老妪脚边,蜷伏着一只黄狗,它那毛色与飘落的花瓣融为一体,唯有脖颈间系着的红绸鲜艳夺目,宛如一块新结的痂。

“咔嚓”一声,老周按下快门,惊起一溜闪烁的金粉,原来是狗尾草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光线折射下熠熠生辉。他俯身拍摄这些微小却精致的露珠,镜头一转,远处山峦花海的壮阔美景倒映其中,他不禁感叹:“瞧瞧这露水,竟装着整座江岭的影子呢。”

来到汪口,澄澈的溪流宛如一条裁不断的银绦。十八座石墩桥横跨其上,错落有致,真像悬于水面的琴键。捣衣声此起彼伏,伴随着韵律,仿佛有人踏着《霓裳》古调,轻盈过河。溪边,一位身着靛蓝布衫的妇人蹲在青石上浣纱,棒槌起落,溅起的水珠四散,倒映着对岸马头墙上已然剥落的“农业学大寨”墨字。 我们沿着水纹拐进一条窄巷,雕花门楼内,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火花:八仙桌上,智能手机与青花碗并列摆放,光绪年间的楹联旁,歪斜地贴着一张二维码。一旁,穿着校服的女孩正倚着美人靠,专注地背诵单词,她身后高悬的“忠孝传家”匾额上,悄然栖着两只燕子,静静地偷听着春雨滴答。

溪边一位妇人指着凹痕斑驳的青石感慨:“二十年前,我还在这儿给孩子洗尿布呢,如今倒成了游客许愿的地儿,石窝里时不时就能捞出几枚钢镚儿。”说话间,她绞衣的水花溅湿了我的镜头盖,神奇的是,取景框里竟凝起了七彩光晕。刹那间,我恍然:原来最质朴的日常劳作,亦是惊艳时光的光影画面。

夜色笼罩着篁岭,却丝毫不觉暗沉。当花潮涌月时, 篁岭的夜是浸在蜂蜜里多。农家乐内,老板娘热情地端上热气腾腾的荷包红鲤,檐下的灯笼洒下暖光,将她的银耳坠映成了温润的琥珀色。“尝尝咱自家晒秋的菊花脑,新鲜着呢。”她笑着招呼,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晒匾上的些许辣椒粉,满是生活的烟火气。

酒至半酣,推开窗户,瞬间被眼前景象震撼:星子如簌簌坠落的繁花,洒满山谷。细瞧才发现,原来是夜游的摄影爱好者们架起长枪短炮,补光灯将层层梯田映照成了一条流动的河。远处,老戏台亮起霓虹灯光,悠扬的黄梅调与动感的电子鼓点交织回荡,穿汉服直播的姑娘在台上甩着水袖,语言铿锵有力,面容婀娜多姿。 凌晨四点,睡梦中的我被露水打湿的鸟鸣唤醒。推开木窗,瞧见守夜的老汉在花田里点燃艾草驱虫,袅袅烟柱裹挟着残月缓缓上升,恰似一炷虔诚敬奉给黎明的香。老汉那佝偻的背影与一旁弯曲的犁耙,一同叠映在花海上,远远望去,沧桑而厚重。

步入晓起的祠堂,仿佛踏入半部徽州历史的长河。十二扇槅门精雕细琢,《二十四孝图》栩栩如生。守祠人手持鸡毛掸子,轻轻扫去供桌上的浮尘,香灰簌簌落入搪瓷缸改制的香炉,他缓缓说道,这香炉可是曾祖父光绪年间中举时用过的旧物,满是家族荣耀与传承。 祠堂后山,十丈见方的晒场如今摆满了写生学生的画架。缤纷的丙烯颜料层层覆盖,遮住了青石板上“深挖洞”的历史标语。守祠人轻抚着祠堂梁柱上的裂痕,眼中满是敬畏:“这柱子用的可是金丝楠木,文革那会儿,红卫兵要来拆,全村老小齐上阵,都躺在门槛上护着。”说着,他目光转向我的相机,带着几分期许:“你们拍完这儿的景,能不能烧张照片供在祖宗牌位前,让先辈们也瞅瞅如今的模样?” 行至李坑,那座古老的石桥横跨溪流,默默见证着岁月变迁,最是懂得守缺之美。溪边洗衣的妇女抡棒槌的姿势娴熟利落,和二十年前毫无二致,只是青石板边多了一排崭新的排水管,无声诉说着时代的更迭。一打听,原来她丈夫在景区开电瓶车,儿子则在黄山研习酒店管理,一家人的生活随着时代浪潮奔涌向前。

路过挂着“知青客栈”木牌的洋楼,后厨飘来阵阵咖啡香。客栈老板娘热情地翻出一本泛黄相册,指着其中一张老照片,画面中扎着麻花辫的姑娘,青春洋溢,站在如今我们所处的相同位置,怀抱着毛主席语录,眼神坚定。老板娘回忆道:“想当年,知青们在桥头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因此挨了批斗,哪像现在,这儿都成了游客拍婚纱照的浪漫地儿。”

暮色像一块大黑布,缓缓漫过月亮湾。当大家沉醉于这静谧暮色时,老周突然招呼我们:“快架上相机。”只见渔人手持青篙,轻点水面,刹那间,鸬鹚振翅高飞,搅碎了满河的波光粼粼,白墙黛瓦的倒影在水中摇曳生姿。快门声顿时如雨打芭蕉般急促响起,就在这高潮时刻,老周却缓缓收起相机,目光沉醉,喃喃道:“这般绝美的光影,单用相机记录太过仓促,得用眼睛静静曝上三个时辰,才能印刻心间。”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让大家从单纯的拍摄狂热中抽离,陷入对美的更深层次的思索。

踏上归途,俯身捡起一片飘落的油菜花瓣,对着夕照余晖,竟发现花瓣透出如蝉翼般的细纹,想来,这花瓣许是沾染了江岭的晨雾、汪口的溪水、篁岭的月色、晓起的墨香、李坑的烟火。此情此景,脑海中蓦地浮现出祠堂楹联:千古文章凝血脉,一时花月养精神。手中这片轻薄如箔的花瓣,此刻却似有千钧之重。农人挥洒汗水,深耕土地,将希望绣进每一寸泥土;文人饱蘸心血,挥毫泼墨,把风骨镌刻在匾额之上;妇人日复一日,捶打着生活,将岁月的痕迹捶进青石。而我们,不过是行色匆匆的过客,借一方取景框,匆忙剪下这漫漫光阴的小小一角。 镜头之前,那随风摇曳的又岂止是油菜花?分明是千百年间,在耕读传家的坚守中绵延不绝的生之渴望,是在四季轮回更迭里永不磨灭的美之向往。

山风拂过花海,送来祠堂檐角铜铃的清脆声响,声声入耳。恍惚间,我好像听见青石板在悠悠低语:所谓人间绝色,不过是平凡生命怀揣着对美好的执念,在悠悠时光中激起的一朵浪花。这一趟婺源之行,镌刻心间,成为我记忆深处永不落幕的春涧浣花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