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回老家探亲,路过蓝田关,恰遇隆冬风雪。远望莽莽秦岭,山寒林瘦;近看满天飞雪,纷纷扬扬;天地茫茫漫漫一片。路上时有置办年货的行人匆匆而过,行李中火红的春联、灯笼格外显眼。
这时,我忽然想起唐代文学大家韩愈,路过蓝关所作的一首诗来,题目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叙事直白而显真切,抒情悲愤而尤感人,语义苍凉而不衰飒,沉郁顿挫、气息豪壮、诗意醇厚,颇有“诗圣”杜甫七律之神韵。
此诗韩愈韩退之作于公元819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那时,唐宪宗李纯推崇佛教,兴师动众、花费巨资从法门寺迎奉供养佛骨,并命官民敬香礼拜,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不容置疑,且了不得的“大事”。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认为实在荒唐,不愿看到“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便不顾个人的荣辱安危,秉笔直书《论佛骨表》劝谏唐宪宗,结果皇帝“一言堂”里错事多!当天韩昌黎就被贬谪为潮州刺史,远赴四千里外的今广东潮州上任。行至蓝田关时,遇到了赶来同行陪伴的侄孙韩湘,诗人胸中压抑的悲愤倾泄而出,写下了这首至今读来,依然动人心魄的诗篇。
昌黎先生因“一封朝奏九重天”,结果“夕贬潮州路八千”,他本“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不顾自己已经“衰朽”,也没有“惜残年”,这句我觉得既是反问句,反躬自问、直抒胸臆;又是感叹句,慨叹事变、表达心志;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了强烈的肯定态度,与著名诗人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异曲同工、情志相通。及至傍晚时分,须发斑白的昌黎先生冒着风雪,走到长安东南八十余里的蓝田关时,鹅毛大雪弥漫,乌云横亘秦岭,马儿徘徊不前,周遭的“寒冷”境遇使退之先生情不自禁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想起了心中最温暖的地方!此时见到了侄孙韩湘,感觉命不久矣的诗人,将“身后事”托付给了侄孙韩湘,写下了“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尤其是诗中“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情景交融,相应生辉,堪称绝唱!让我忽然想起了《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一段,又想起了电视剧《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在雪地里,独自舞动林家红缨枪的画面。一个是诗词,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文人,一个是武将;一个是唐代的真人,一个是宋代的虚构,事虽迥异而情境相同,让人感慨系之!
《论语》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敢于住在荒山萧庙,经常碰见狐鬼精怪的,大多是儒士书生。所以韩昌黎态度坚决,反对迎奉佛骨的壮举也就不难理解了,正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
民间传说,韩愈的侄孙韩湘即道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曾在长安城修道成仙。至今西安古城墙的南门里西面,有湘子庙和湘子庙街,街东口的牌楼上书楹联一幅,依稀记得上联是:曾是仙乡,玉鼎勘破几朝繁盛;下联是:依然形胜,翰苑赋成万卷风云。其与南门里东面的书院门遥相呼应、珠联璧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不仅涉及到了唐长安城、法门寺、蓝田关、湘子庙,还涉及到了儒学、佛教及道教的思想文化。儒家讲究“入世有为”;道家讲究“避世逍遥”;佛家讲究“遁世清净”。据说,韩愈与韩湘子之间,曾经互相辩论过、互相劝解过,结果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苏东坡作《潮州韩文公庙碑》盛赞韩昌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梁衡先生有篇文章叫《读韩愈》,在潮州看见了韩祠、韩江、韩山,便写出了“四月为民除弊事,一片江山尽姓韩”的美誉。站在蓝田关口,思绪随云伴雪飘万千;眺望秦岭山峦,希望向阳花木早逢春。
风雪弥漫,云横秦岭,蓝关古道;正月春节,红灯对联,阖家团圆。这些,留给了人们几多感慨,几多思考,还有几多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