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静萍的头像

杨静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2
分享

扫心尘

大年初五至白鹿寺,进得山门,拾级而上,行至白鹿寺顶端东侧,沿石梯而下,是塔陵。

塔陵共四层。首层,是一座独立的、花岗岩修筑的佛骨塔。

二三四层,每层分别耸立两个同样材质的佛骨塔。

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总是会到塔陵坐坐,从而清净一下自己的心。

我不知道塔内涅褩着怎样的高僧,因为塔身石刻在长年的风吹雨打中,早已模糊一片。后来便仔细查阅了白鹿寺的相关资料。

据史料记载:“海印和尚一八八一年卓锡沅江景星寺,民国初年,白鹿寺被占,景星寺被毁,海印曾七入京师,两行蒙古,先后十余年筹措资金才恢复两寺。”海印住持白鹿寺后,一九二二年圆寂,自空和尚接任。此后,烛冥、弘畅、愿修相继住持。

塔内大概圆寂的就是自海印始的众位高僧吧。

回想起来,是2008年,一场暴雪,让我与佛骨塔结缘。

那年冬,因为大雪,道路两旁的树木多被积雪压倒,断枝残桠倒在地上横七竖八。我代替七十多岁,腿脚已不灵便的老妈去白鹿寺还愿。

入寺后,便遇到进庙的香客帮忙清理雪中倒伏、断折的柏树、四季青等。

上上下下几趟后,帮忙清理的香客渐渐散去。

主事的师傅便问我,还有几个花盆,你可以帮忙搬下来么?我点了头,跟着师傅又上下几趟,把花盆清理好。

师傅见我劳动态度好,便又问我,会写字吗?我点头作答,还不忘小小地吹嘘了一下:字还写得不错。

原来几日后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寺庙里有大量的包封要写。我想烧香拜佛不如积德行善,便又点头答应了师傅的请求。

那天,写了一下午的黄皮包封,师傅夸我写得又快又好,问我明天还可不可以帮忙写一天。

反正是双休,我也喜欢寺庙的清静,便答应了师傅,又来庙里写了一天包封。

中午还花了五元,去斋堂吃了斋饭。

临写封结束,师傅送给我几个漂亮的供果,对我说:你与佛有缘,下次便来打皈依吧。

我有些忐忑:我一家老小靠我打理,暂时还不能出家。

师傅说,不是要你出家,你打了皈依,还是住在家里,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受影响。烹调别人宰杀后的家畜也没问题,不会影响小孩子的营养供应。

说完,师傅递给我一张表,让我下周填好交到寺里,带上两张相片。

等到第二周周六,我怀揣填好的表格和相片来到白鹿寺,却突然没了勇气去交给相熟的师傅。

我避开众多香客,拾级而上,想找个僻静处,梳理下自己的思绪。

不知不觉中,行到了当时人烟稀少,只有几个佛骨塔的塔陵。

找了块大青石坐下,内心两个小人来回交战:皈依还是不皈依?皈依还是不皈依。

此时,手机响了,同学来电话:你在哪里?

我说自己在白鹿寺,正在考虑皈依的事情。

同学一听,马上说你待着不动,我马上开车来接。

没多久,风风火火的同学来了,一把扯住我下了山,塞我进车。

进了酒店的包厢,只见十几二十个同学一下子围住我:不要想不通,有什么困难跟我们讲,如果你老公欺负你了,我们帮你讨公道......

大家七嘴八舌,搞得我像是被遗弃的怨妇一样,好不容易才解释清楚。

在大家的心里,皈依与出家,基本是逃避痛苦的人们才有的举动,与信仰、追求没有什么关系。

而在我心里,寺庙是修心修行的地方,而那些不为避世而进入寺庙的和尚,则是得道高僧,是有信仰的高人,值得我发自内心的尊敬。

所以,打扫塔陵,成了我清静自己思绪的一种方法。塔陵,成了我寄托心灵一份宁静安详之地。

也许,大雪是我与塔陵之间的一种牵绊。

时间来到2024年。

农历年底的一场冻雨加大雪,造成了多年不遇的树木花草摧折。

我惦记着塔陵,但在初一吃斋饭时,又不好失朋友一起斋饭之约,只能作罢。

待到三天后的初五,我便让朋友在山门外等我,我把帽子大衣全部托给同学,直奔塔陵。

站在山顶,一览塔陵,只见第一层塔陵已清扫得干干净净。我舒了口气,从一层开始,对佛骨塔顶礼。

行礼到第四层塔陵,只见塔陵内堆满了从上面三层塔陵上清扫下来的树叶、树枝、压坏了的盆栽。

我马上下台阶清除那些断折后粗大的树木。

下得台阶,一转弯,却见一四十左右和尚站在塔陵后抽烟。

我双手合十,对和尚道了声:阿弥陀佛,师傅,我来扫塔的。

师傅单手还了个礼,加紧抽了几口烟,将烟踩灭后对我说,清理掉那些大的树枝就可以了。说完,还用手指了指让我堆放树枝的坡地,然后匆匆穿上褡裢走了。

我一边拖走那些断树残枝,一边想:香烟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阿弥陀佛。

又联想到现如今大家对寺庙、和尚产生一些看法、对宗教信仰的市场化颇有的异议。

我记起小年前,我随朋友一起去烧平安香,对帮忙的居士道了一声“辛苦”,居士连忙客气地回应,不辛苦、不辛苦,你们带了业务来……

我一听,立马产生头眩脑晕的感觉。

唉,业务,这师傅真是胸襟辽阔,把庙宇当成营业厅了,这世上还有什么不能成为买卖的呢?

听说寺庙让香客烧高香的越来越多……

尽管如此,仍不能改变我心中对佛教的理解与看法。

虽然至今我对佛教的深奥的教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对佛教众多的经典,缺少认真地学习了解,甚至对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也基本没有区分清楚,但我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是做人的根本。

我相信,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我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所以,别人如何过活是别人的事,你如何修心修行是你的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