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生初中毕业,因为年龄关系,不能上高中,告别了学校,回到船岭山,成为船岭山生产队的一名社员。
船岭山地处偏僻,因为缺少文化而贫穷,因为贫穷而缺少文化。只要是生长在船岭山的人,就看不见未来,看不见希望。
何东生是船岭山唯一的初中毕业生,在社员中是文化水平最高的社员,在有文化的社员中是年龄最小的文化人。凭着这两点,与船岭山的其他社员相比,他感到优越,因而自我感觉良好。
何东生看到船岭山地处偏僻,文化落后,经济贫穷,生活困难......不像其他社员那样安分守己。
那时候生产队里的水稻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玉米亩产四五百斤,小麦亩产三四百斤,棉花亩产四五十斤。望着田里茎细,叶长,穗小,籽少,枯黄的水稻,何东生心想这样的生产状况,驴年马月才能改变船岭山的落后与贫穷,难道我就这样在船岭山安于现状,穷困一辈子吗?
于是,不安于穷困的何东生萌发了两个别人没有过的理想,一个是想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改变船岭山穷困的面貌,一个是想创造机会闯出穷困的船岭山。有社员听到何东生想改变船岭山穷困的面貌,想离开穷困的船岭山,便当面讽刺笑话他说:“你没想想,‘筛子里头放屁——把你数到哪个眼眼里去了’,农民就是农民,你不要痴心妄想了”。
何东生听到这样难听的话,心想要与他们辩解,感觉有害而无益,也就不与他们辩解,只是暗下决心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从生产队里当宣传员,农技员,记工员的小事一点一滴的做起,去实现对他来说,势比登天难的理想。
对何东生的理想,没有人理解,只有一位城里下乡的知青姑娘理解他的想法。经常与他谈学习,谈理想,鼓励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努力实现他的理想。
他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心灰意冷的时候,有知青姑娘的鼓励,他又恢复了信心,下定了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以后,何东生果然做出了一些令社员们称赞的成绩。有道是,机会只会降临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开始招生了,由于何东生做出了突出成绩,经社员们的推荐,幸运地上了一所农业大学。
何东生上的是一所社来社去的农业大学,也就是说学习毕业后要回到原来的生产队。别人也许认为不理想,但对何东生来说,这恰好合乎他的愿望。
上农业大学,何东生学习的是农学专业。他想学到农业科学技术,然后回到船岭山,用学到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变船岭山的贫困面貌。
在农业大学,他看到学校试验田里的水稻,茎粗,穗大,叶短,颗粒饱满,与船岭山生产队的水稻完全是两样。听老师说,水稻亩产都在一千四五百斤,比生产队里的水稻产量高出了两倍多,令他感到精神振奋。从而,更加提高了他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兴趣,坚定了改变船岭山穷困面貌的决心。
农学专业的课程包括植物学、作物栽培、植物保护、遗传育种、土肥学、气象学、生物学等。何东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遗传育种很感兴趣,除了学习课程规定的遗传育种知识外,他还到书店买了《遗传学基础知识》、《农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等书籍。又到学校图书室借有关遗传育种的书籍阅读,他迷上了遗传育种知识的学习。何东生通过农学专业的学习了解,认为农学各专业的知识,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都很重要,但是遗传育种知识,对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最为重要。尤其是他感觉遗传学知识非常神奇,好奇心吸引了他,让他产生了对遗传育种知识学习的兴趣,立志学好遗传学,大学毕业后从事农作物育种工作,一定要做出突出成绩,培育出品质优良的农作物种子。
立下了志向,何东生喜欢上了遗传育种知识,潜心学习。为了广泛学习,深入掌握遗传育种知识,他除了学好规定的课程以外,一有时间就阅读遗传育种方面的书籍。星期天,节假日,别的同学走亲访友,参与社会活动,他仍然学习遗传育种知识。
即使寒暑假,回到家里他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遗传育种方面的书籍。其他那些同学利用假期休息,而何东生则抓紧时间学习好遗传育种知识,为毕业后回到生产队,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摆脱贫困积累知识。
遇到一些深奥难懂的遗传学知识点,一时不能理解的,何东生就用一个本子把它详细地记录下来,一方面查阅书籍,找答案;一方面请教老师,听老师讲解。他通过找答案,听讲解,自己反复琢磨,瞄准疑点,难点,关键点,直到一个一个的弄懂为止。
经过两年的学习,何东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尤其是学到了扎实的遗传育种知识。
何东生毕业回到了船岭山,船岭山与两年前一样,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水稻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玉米亩产四五百斤,小麦亩产三四百斤,棉花亩产四五十斤。而何东生由一个初中生,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大学生,尤其是在农作物育种方面,成了具有专长的技术人才。这在当时的农村,不说是万里挑一,至少也要在几千人中才有一个,可以说是农村中稀有的宝贵人才。
这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家重视科技,重视人才,也重视农业。何东生感到自己恰逢其时,决心好好地使用自己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搞好农业生产,增加社员们的经济收入,也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让船岭山摆脱千百年以来的困境。
何东生在农业大学看到杂交水稻试验田里的水稻,亩产在一千四五百斤;而船岭山种植的常规水稻,亩产只有五六百斤。这让何东生看到船岭山的水稻生产有巨大的增产空间,杂交水稻育种对船岭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而他把杂交水稻育种作为他搞好船岭山农业生产的突破口和起步点。
何东生把他的想法告诉知青姑娘,知青姑娘非常赞赏他的想法,并预祝他取得成功。何东生更加增添了信心,仿佛走在迷茫的山林中,眼前出现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然而,这只是何东生心里的一个想法,要把这个想法变成行动,变成现实;要把学校学到的农作物育种知识,转变为培育杂交水稻种子的能力,培育出杂交水稻种子来,还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艰辛的努力。这个过程,他看别人的经历是简单的,轻松的,愉快的,真正要他自己经历一番,肯定是艰难曲折的。
何东生对未来想过了,也作好了思想准备,因为他在进农业大学之前,在生产队里做过一些事情,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他没有打算轻松成功,而是准备经历失败。但是,他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付出努力总有成功的那一天。
不过,以前他搞的那些农业技术,畜牧技术,林果技术之类的工作,都是别人干过的,他可以走别人走的路子,借鉴人家成功的经验。即使是没有人做过的工作,其难度也没有多大。他要搞杂交水稻育种,却是当地没有人见过,没有人搞过的新鲜事物,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成败事关重大,具有特别的意义,对生产队水稻生产,粮食生产的影响非同小可,因而社员们的关注度很高。这意味着,对何东生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搞杂交水稻育种,说起来事情只有一件,具体做起来,却要做很多细小的事情。尤其是何东生从来没有亲自搞过,所以麻烦的事情很多,如购买种子,建育苗温床,培育秧苗,准备秧母田,移栽秧苗到大田,培育杂交种子过程中的田间管理等等。有的事情他从技术层面想到了,有的事情他想也没有想到。想到了的事情他要做,没有想到的事情,遇到了的时候他也要做。
杂交水稻育种,需要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才能达到育种成功。其中培育杂交水稻一代种子,需要不育系,恢复系按比例搭配栽植,才能培育出可以种植的杂交水稻一代种子。因而,何东生要想培育杂交水稻一代种子,就首先要购回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种子。
因为当地还没有推广普及杂交水稻种植,大多数公社,大队,生产队不懂育种技术,也没有技术人员指导,所以没有培育杂交水稻一代种子。只有县农业局几个技术人员在全县少数公社,大队,生产队示范培育杂交水稻一代种子,种植杂交水稻。因而,在船岭山周围的生产队购买不到杂交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种子。
何东生跑到公社农技站去问公社农技员,农技员说:“我们公社还没种植杂交水稻,也没有搞杂交水稻育种,没有不育系和恢复系种子。你要想买不育系和恢复系种子,只有到县农业局去问一下,看哪些公社在培育杂交水稻一代种子”。
何东生又跑到县农业局找到农技股,农技人员说:“我们局里没有,其他公社可能也没有多余的种子,只有尖山公社八角大队,水井沟生产队可能还有多余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种子,你到那里去看看”。
听到尖山公社,八角大队,水井沟生产队有杂交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种子,何东生喜出望外,他想,这下我培育杂交水稻一代种子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
从县城到尖山公社,有八十多里路;尖山公社到八角大队到水井沟生产队,又要走五十里,县城回船岭山还要走三十多里,想到这么远的路程,又没有班车。他想不去了,可是培育杂交水稻一代种子的愿望,就无法实现。因此,虽然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他还是决定要找到水井沟生产队把不育系和恢复系种子购回来。于是,何东生徒步前往水井沟生产队购回了杂交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种子。
购买杂交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种子时,何东生一再给种子保管员打招呼说:“千万不要拿错了”,种子保管员说:“你放心,保证不会错”。
何东生购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种子,信心十足地回到船岭山,立即开始了杂交水稻育种。
杂交水稻育种的第一步,就是培育秧苗。
培育杂交水稻秧苗,因为不育系(母本)生育期短,恢复系(父本)生育期长,要分批育苗,分批栽插。为了确保花期相遇,父本要分三批(早、中、晚)育苗,母本只育一批就可以了。
由于父本生育期很长,整个育种期都需要延长,因此杂交水稻育秧比当地常规水稻要提前播种。父本育秧分三批,而且第一批要特别早一些,第二批与母本同时,第三批在母本之后。
杂交水稻育种,父本第一批育秧的播种期要比常规水稻早半个月,因而天气寒冷。
天气寒冷,生产队里没人愿意下水耕田,何东生自己又不会耕田,这时耕耙平整秧母田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何东生想来想去,想到了父亲,可是他又不想让六十多岁的父亲下水耕田。然而,他又不得不给父亲下话,请求父亲帮他下水耕田。父亲不是不怕冷,可是知道儿子要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大事情,还是很乐意帮助何东生下水耕田。当何东生看到父亲两只踩在冷水里的脚,卷起裤管的小腿冻的发红发紫的时候,心里非常难过,难过的掉下了伤心的眼泪。
何东生的父亲很快把秧母田耕耙平整好了,何东生看到平整好的秧母田,心里既高兴,又难过。
何东生先采用薄膜、火炕育苗,秧苗两叶一心时移栽到秧母田的方法育秧。这在当地是没有人见过的新鲜事,社员们见了议论纷纷,其中有个叫大伙计的社员,看见了很不高兴。大伙计是社员们号称的种田能手,他很自信地说:“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有人这个样子育秧的”,因而激烈反对。
为了不让何东生给生产队里造成损失,大伙计还找生产队长反映说:“何东生是在破坏生产,不但要把水稻种子损失了,还要把秧母田给耽误了”。
生产队长听了大伙计的话,找到何东生说:“你搞杂交水稻育种是好事,但是你最好还是采用传统的水育秧的方法,比较稳当一些”。
何东生说:“采用水育秧的方法,现在温度太低了,不能提早育秧,赶不上季节”。并给生产队长讲了两段育秧的好处,温床育秧是农业新技术等。经过反复讲解,才把生产队长给说服了,同意何东生采用的育秧方法。
桃花红了,菜花黄了,柳丝绿了,麦苗青了,池塘边蛙声阵阵,屋檐下燕子飞舞,何东生开始播种水稻秧苗了。
大伙计无法阻止何东生的两段育秧方法,他见人便说:“育秧季节不到,气候太冷了,秧苗肯定是育不成的。何东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何东生听到大伙计的话,暗下决心,心想我一定要把秧苗育成功。何东生经过精心培育,把第一批秧苗育成了,大伙计还是说季节没有到,育早了栽不成;何东生把第二批秧苗也育成了,大伙计还是说季节没有到,育早了栽不成。何东生开始育第三批秧苗了,大伙几也开始育秧了。可是,何东生采用两段育秧方法第三批也育成了,大伙计采用他的传统水育秧方法,却把秧苗育失败了。
何东生把三批秧苗——包括父母本都育成了,而且成功地移栽到秧母田里去了,这下大伙计才相信何东生采用的两段育秧方法是可以把秧育成功的。
移栽到秧母田里的幼小的秧苗,很快返青了,长出了新叶,清晨叶尖上挂着晶莹的露水珠,在明媚朝阳的照耀下,放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此时,何东生望着田里的秧苗,仿佛胜卷在握,深深地吸了一口秧田边的新鲜空气,感觉心旷神怡。
知青姑娘沿着田间小路走来,来到秧母田埂上,与何东生一同观赏碧绿的秧苗,呼吸田边的新鲜空气,展望美好的未来。
随后,何东生按照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要求,找好隔离区,把育好的父母本秧苗分批移栽到隔离区的大田里,严格按杂交水稻育种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按照要求,精心进行田间管理,不敢有半点疏忽大意,唯恐有失误之处。
栽到大田里的秧苗,由于精心管理,该灌水就灌水,该施肥就施肥,该除草就除草。秧苗茁壮成长,碧绿的叶片一片一片往上长,长势喜人,一天比一天旺盛。眼看父本第一批秧苗快要拔节了,何东生心里怀着喜悦,眼前可见杂交水稻育种成功的希望。
很快,父本第一批秧苗一天一天的开始拔节了,抽穗了,开花了。可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母本秧苗却看不到丝毫拔节,抽穗,开花的迹象。何东生感到很奇怪,因为他没有杂交水稻育种的经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怀疑是气候影响,或者是水肥管理的原因。但是他又不敢确定,只好耐心地等待母本秧苗拔节,抽穗,开花。可是第二批秧苗的花开过了,这时母本还是没有拔节,抽穗,开花;很快父本第三批秧苗花也开过了,母本还是没有拔节,抽穗,开花。等到父本的稻穗上陆续结出了饱满的谷粒。这时,母本终于拔节,抽穗,开花了,结果父母本完全错过了开花期。不久,母本的稻穗上也结出了饱满的谷粒,原来的母本种子是杂交一代水稻种子。
何东生明白了,原来是在购买母本种子时,水井沟生产队的种子保管员把不育系种子,发成了杂交水稻一代种子。
当何东生明白是井水沟生产队种子保管员把种子发错了时,苦恼伤心,喊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嚎啕大哭了一场,泪如倾盆雨下,仿佛要把眼前的杂交水稻育种田淹没了似的。
船岭山稻田里的水稻茎细,叶大,穗小,籽少的情景;学校水稻试验田里的水稻茎粗,叶小,穗大,籽多的情景;
社员当面讽刺笑话他痴心妄想的情景;在学校学习遗传育种学,阅读遗传育种书籍的情景;天寒地冻,父亲下水耕耙秧母田,冻得两腿发红发紫的情景;杂交水稻育种田里的秧苗茁壮成长,一片碧绿,旺盛生长的情景;知青姑娘鼓励、赞赏、预祝他,一同观赏碧绿的秧苗的情景。一时间涌现在何东生的眼前,像春天的柳絮漫天飞舞,无边无际。
何东生的杂交水稻育种失败了,育种田里栽插的水稻却丰收了。可是,那不是何东生所希望的,那是对何东生的一个极大的笑话,极大的讽刺。
何东生想起了知青姑娘给他的鼓励、赞赏和预祝,而此时知青姑娘离开船岭山回城了。
谁人能理解,谁人能安慰?他感到,一个人要想成功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有多么的难啊!
何东生站在杂交水稻育种田的田埂上,望着田里参差不齐的成熟的稻谷,百感交集,思考着杂交水稻育种的未来,思考着船岭山的未来,思考着他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