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海洋的头像

刘海洋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16
分享

风物志、成长史与北疆颂歌

——孙永斌《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的几个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蒙古马与草原的故事》于2024年8月30日在内蒙古文博会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孙永斌的《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作为项目的8部作品之一,以蒙古马查干阿都的视角游历锡林郭勒草原,在寻找哥哥查干扎那的过程中阅览草原美景,体验北疆文化,用真心结交朋友、感受社会冷暖,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去战胜困难,将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信念践行到底。阅毕,不难发现孙永斌的这部小说不仅是一篇书写锡林郭勒草原多地多样风景的风物志、一部蒙古马为自我目标高歌猛进的成长史,更是一首为内蒙古自治区与锡林郭勒盟儿童文化建设献上的北疆颂歌。

一、风物志:草原风光呈现与生态审美教育

培养儿童的生态审美素养是新时代儿童文学绕不开的命题之一。作家们注重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背景来体现新时代生态审美的取向,对于儿童热爱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生态素养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孙永斌在《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中,以蒙古马查干阿都奔跑的蹄印为线索,通过展示锡林郭勒草原的大美自然风光与厚重人文底色,塑造生动鲜明的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影响孩子们的生态观念。小说将太仆寺旗、多伦县、正蓝旗、镶黄旗、正镶白旗、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乌拉盖管理区、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篇凝聚锡林郭勒生态风光的于一体的草原风物志。《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对锡林郭勒草原的风景进行了地毯式扫描,展现锡林郭勒草原的辽阔美景与深厚底蕴,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小说陆续写到了御马苑、石条山景区、玛拉盖庙、骆驼山庙、山西会馆、西山湾水库、姑娘湖、金莲川、闪电河、元上都遗址、罕海日罕山、布日都庙、浑善达克沙地、天鹅湖景区、鸿格尔山、哈音海尔瓦庙、温都尔庙、恐龙地质公园、伊林驿站、恩格尔河、玄石坡、立马峰、宝德尔朝鲁石林、洪格尔岩画群、成吉思宝格都山、海日其格特山岩画、别力古台文化园、杨都庙、布林泉旅游景区、九曲湾、布日都淖尔、乌拉盖水库、兵团小镇、野狼谷、蒙古汗城、芍药谷、锡林河、平顶山、啤酒泉、贝子庙、柳兰沟、成吉思汗文化广场、锅盔山等自然人文风光,充分展示了锡林郭勒旅游资源鲜明地域性、历史传承性、民族多样性与文化丰富性,为孩子们描画了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

曾繁仁在著作《生态美学导论》中写道:“生态审美教育指的就是以生态美学观念为主教育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是让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草原就是内蒙古地区儿童们心灵自由生发的圣地。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辽阔大地的影响。人类的生命力往往只有自身与生态万物置身于自然的生存环境时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儿童文学就是引领他们在喧嚣生活中奔向自由的号角。对儿童来说,一部富有生态意识的儿童文学作品既为他们提供当下自然生态的了解途径,又能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想象力以及生命感受力。《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以风物志的形式将本土的自然与人文景物如数家珍地讲给孩子们,加强他们对于家乡的自豪与热爱之情,这样富含生态创作观念的创作手法在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能帮助儿童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引导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二、成长史:目标达成与自我超越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尤其是儿童文学,需要在对儿童的阅读需求与阅读水平进行透视和把握后,通过合理调控现实与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以清浅而又深刻的艺术表达,对儿童读者产生素质提升和审美教育的双重效应。作为一部合格的儿童小说,其“儿童性”和“小说性”是缺一不可、有机融合的。作家唯有无限贴近儿童生命的核心,充分观照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与释放,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才能寻找到儿童最本真的生命形态。

“成长”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将个体亦或是群体为了自我目标所做出的努力与追寻作为故事情节,以达成目标甚至是超越自我作为故事高潮,不仅符合儿童读者的心理预期,在本质上更是将“真、善、美”作为核心表达,将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贯穿于作品之中。《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中,以蒙古马查干阿都为了追求自由脱离马场,奔向广袤草原作为故事开头的引子,勾起读者阅读兴趣。在故事发生场域与情节角色变化中将故事推进。一路上,它欣赏过流连忘返的美景、遭遇过命悬一线的险境,遇见需要用善良帮助的鼹鼠、乌鸫,用友情合作的伊和努德,用勇气战胜的草原雕、草原狼,用智慧辨别的假朋友——狐狸。它哭过笑过、幸福过也受伤过,正是这一路丰富的生存体验,见识到了不同角色所代表人性善恶,让他在时间的磨砺中成长为一匹合格的蒙古马。在最后一章《陶高乌拉 决胜那达慕》写道“终点就在眼前,查干阿都使出全身的力气向前冲去,宛如暴风雨中勃然奋飞的海燕,那动人的马蹄声响彻草原,和着振奋的马蹄声,观众们的喝彩声、加油助威声响成一片。查干扎那热血沸腾,矫健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赛马场周围的观众们翘首遥望,齐声喊道:‘看见了,领先的是一匹白马!’”回归马场生活的查干阿都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与方式,并慢慢地成长着,甚至在小说的最后一场比赛中超越了哥哥查干扎那,成为了众望所归的冠军,达成自我成长的目标。

就像我国儿童文学评论家束沛德所言:“好的儿童小说……吸引小读者在阅读、鉴赏的审美愉悦中,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地领悟成长的艰辛、人生的奥秘,引发对现实和未来的种种思考,在他们心中播下智慧、勇气、正义、友谊、同情、感恩、分享、诚信、和谐的种子。”我想《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匹马的成长历程告诉孩子们在未来成长中,可能会遇到的需要你伸出援手的弱者、付出情感的挚友、懂得感恩的恩人和小心提防的对手,有伤痕有笑容、有汗水有泪水,只有将这些统统经历过后,能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坚韧不拔的自己。

三、北疆颂歌:蒙古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为中国儿童讲好中国故事,在作品中贯穿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审美,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丰富性与延展性,是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使命担当。《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植根于草原文脉,继承内蒙古儿童文学创作的传统书写风格与民族美学气质,深耕北疆文化,扎根草原大地,面向祖国未来发展,积极塑造时代新人,为带有内蒙古特色的儿童文学审美风格建构作出贡献。

蒙古马精神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内蒙古作家书写的一个重要内容。蒙古马精神准确地概括了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开拓进取、一往无前、忠诚奉献的精神品质。《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北疆文化,传承北疆文化根脉、展现北疆文化魅力,为锡林郭勒盟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添加了儿童文学创作原动力。小说以蒙古马查干阿都为主人公,将这独立的审美对象介入小说文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丰富北疆文化视阈之下儿童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也为儿童读者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认识草原的机会和途径。相信通过这种直接现实的方式,能够给儿童读者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共鸣的审美感动,经由这种独特的北疆文化滋养教育,儿童的成长和心灵无疑会变得更为辽阔和充盈。

《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作为一次锡林郭勒北疆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儿童文学有益尝试,秉承着“把最好的给孩子”这一理念,既拥有带来发现和感动的好故事,又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直击人心的精神震撼。在文本世界中将儿童文学的童真性与成人书写的教育性兼顾,使得作品在儿童阅读兴趣、生态审美教育、自我成长追求与北疆文化思想高度上获得了相对性平衡。相信在这样好作品的引导下,锡林郭勒本土作者一定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扎根于火热生活与可爱人民,可以创作出更多坚守中华文明审美立场、传承北疆文化根基、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儿童文艺作品,为内蒙古地区儿童文学建设共同添砖加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