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子丰的头像

李子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30
分享

冬青木筷

秦巴山绮丽,物产丰饶,山歌柔情,也是出好新闻的地方。按照报社年计划,总编派我采访有名的冬青木筷,作一个专题报道。我对筷子起源及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一边采访计划,一边查找资料——

在青海宗日遗址1995年发现原始食具骨叉,长25.7厘米而略呈弧形,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先民进食的筷子。

古籍“纣始有象箸”,象为食器,箸为筷子。周礼六尊为牺、象、箸、壶、泰、山。秦汉仍称箸,隋唐筋,宋叫筷。箸、筋是竹子头,可见它最早以竹为,而竹生南国水乡,水上行船又讳言“住”,“箸”与“住”同音,故而”改名“”,,一帆风顺之意。

双不起眼的筷子,往往就是一段精彩的历史。李白“停杯投筋不能食”,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无时不在忧国忧民。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的胜败,唐玄宗又把筷子赐给宰相宋璟,赞誉他的品质象筷子一样耿直。朱元璋初见刘伯温问他会不会写诗,刘伯温说写诗是读书人的小技,指着桌上的斑竹筷随口吟道:

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

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

朱元璋当场拍案叫绝。因为后两句赞扬张良借用筷子作筹码计算双方兵力思考阵势的典故,一下子就打动了朱元璋称霸天下的雄心,遂以刘伯温为股肱开辟大明江山。这首筷子诗独步天下,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

在餐桌上,夹得起就吃,夹不起吃,绝不能有扎插的举止,为亡人上贡的祭品往往扎着插着筷子。大户人家吃饭,桌,但抬屁股,所以筷子长梢梢的。小孩子捉筷子低矮,可能少有出息,一辈子都在家门口打转转,若捉筷子高一定在远方干事,且有成就。西方人研究中国文化,是从学习使用筷子开始的,感觉太简单,又太复杂,实在奇妙。可不是嘛,在酒席上,朋友互相捉弄,故意少摆一支筷子,这个朋友就说了,“拙夫难过独木桥——”

一路南下到安康,换乘襄渝线向东而去。一路,汉江时隐时显,时阔时仄,时急时缓,很象秦巴山民的性格脾气。时在冬令,并非“无边落木萧萧下”,车窗口不时有绿色闪过低洼处是毛竹,高峻处是冬青,一青鸟划过天空

三个小时秦头楚尾的小山城。文化局接待,又是腊肉,又是甘榨酒,又是火盆,热情好客。穆主任爽朗,先自嘲起来,“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老——身在秦地根在汉。这个山城有小汉口之称,一多半都是湖北祖籍,久居常住的客家人。

穆主任陈述历史,北宋末年战乱,吴楚荆襄之民沿江东来,由长江再汉江溯源而上,在水宽流缓之处上岸,凿石为室,渔猎伐木,垦坡为田,定居下来,所以“错居多异地之人,声音五方兼备”。一条搭棚子的河街兴旺起来,为过往商旅提供水饭、酒茶、草鞋、雨伞、蒲扇,又有几把竹椅供行人歇脚。在明代淳化年间,这里已是水旱大码头源源不断的物资集散地,绿松石、桐油、木炭、龙须草、杜仲、黄姜、麂子、果子狸……

清静我随手翻阅砖厚的地方志,查有关冬青木筷的线索。有了有了,冬青木筷在明朝就出现了,有“枝杆帝王用”的盛名,曾是皇宫大内帝后的贡品。山城先民迫于生计,纳贡完赋腰系绳索,手执柴斧,攀山缒崖,在苍鹰和猴子的惊叫声中,——硿——硿——砍斫石隙岩逢的冬青木。为此,不少青壮男子失脚落谷,碎骨沥血而死。沾着汗水冬青木,染着的冬青木,换来的仅是几尺粗布,一半升糙米,一坨盐巴。山民感激冬青木,因为有它而得以苟延蚁命,先民痛恨冬青木,因为是它夺走了父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女人的男人。其凄苦惨痛无奈之状,有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柳宗元笔下的捕蛇者。

冬青木筷特异之处,在冬青木本身。通常生长在峭壁险峰之上,吸翠霞,染山岚,四季一派青绿,不浮不躁。冬天白霜漂了,白雪苫了,依根旺叶茂,极其耐得苦寒,有梅竹的品质。夏日,火阳当头,山石热烫烫的,吐口唾沫也嗤地吸干了,而冬青“心静凉自生”,这儿一片荫,那儿一片翳湿漉漉,水泱泱,绿生生。它生长缓慢,石头似的,老僧似的,二三十年才手腕粗细,故而木质坚硬如铁,一捡起来沉手,揭掉外表青皮,光洁素白如白瓷白玉,有一股类似茯苓的清苦木香。

合上地方志,我一会儿,又沉沉思量起来。这个筷子一端方,应是地方的象形,一端圆,应是天圆的象形,人用筷子吃饭,自然应了天、地、人三才之说。我们天天筷子吃饭,碗沿担一双筷子,就象两株瘦瘦的细树,一棵菩提树,是佛祖,一棵椿树,是父亲急急捉起筷子一碗饭刨下肚营养了血脉,鼓足了气,滋润了慈悲世间万事万物的肠。

穆主任陪同,采访冬青专业户乘车入后山,大概50公里,茅坪镇。说明来意,镇政府又派向导领我们上山,一人手里拄一个木棍助力,翻岭,再翻沟,再越岭。远远仰望过去,在半山腰之上,一处避风向阳的坑窝,有一户人家。主人拦住叫嚣的看家狗,笑着回过身来,招呼我们坐下,又端来茶水。

冬青木,大捆大捆,有手腕粗的,小碗口粗的,灌木能长到这,至少需要三四十年。木橛子显眼,深深,挂着几盘磨得光滑的牛皮绳,另有两串光明的铁链子,两木橛之间横担砍刀。

主人姓毕,60来岁,精瘦背微驼,身板依硬朗,只是行动迟暮了。老毕左手食指齐根断了,又不问,先从正题入手。老毕每问必答不遗不漏,祖先经历——

小户人家没有家谱,有关先人的是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但后人还是牢牢地记住了。大概始于代,毕家先人为养家糊口,砍深山冬青木为业。最早的一个先人,身手轻捷如猿猱,经常腰系绳索溜下悬崖陡壁,砍斫百年冬青木,养活了一大家人。有一次,当他下到半山腰时,不小心踩翻一窝人头蜂,把他的头脸罩得密密麻麻,手又不敢松,一松就会掉下悬崖。他硬忍着钻心的剧痛,咬牙爬上山崖,双手一松,头一歪,瘫软在地喘气,渐渐四肢冰凉,僵僵地死了。

老毕的父亲继承了祖先的生计,日日砍斫冬青木。1934年的秋上,父亲绑扎冬青木往山下背,忽然看见一个受伤的红军倒在路边,远远地还有几个人追赶上来。父亲解散冬青木把红军遮苫起来,躲过追杀,救人一命。此后,那个红军就在家养伤,父亲把冬青木背到茅坪镇买了,再买药拿回家给他治伤。一个月后,那红军的伤养好了,临走时无以为报,就把随身带的一把黄油布伞留给父亲做纪念。父亲穷蹙了一生,下世时留下两样东西,一是上山的砍刀,一是那把黄油布伞。

听了老毕的讲述,我们跟随着激动而伤感。这是一个荒僻的山坳,但做人的精神在这里大放异彩,闪着熠熠。老毕起身进屋,拿出那把黄油布伞,旧衣服紧紧包裹。打开,那伞依然完好,淡淡黄色,还能撑起来。

“老毕,手指是怎么伤的?”

“快30年了。那年我上山砍冬青木,一条蝮蛇咬伤食指,为保性命,一刀剁下去吮吸,吸一口,吐一口,排泄蛇毒。

“你想没想过,不干这个营生了?”

“哎,山里人,没有出路,不干这个,能干什么。

“在镇上开个商店什么的?

“在镇上,不习惯吆。

“慢慢就适应了。”

在山里,草呀,禽呀兽呀,风呀雨呀,心里受活。

想冥思,暗暗独自揣摩,发现冬青木特殊用途的,有可能是谁呢?可以断定,绝不是朱门官宦人家的公子哥儿,绝不是顿顿山珍海味的大财东,一定是芸芸山民中的一个。有一天,他在山坡上用虎牙镢地,端起饭罐才记起没筷子,于是顺手折下一截冬青当筷子,没想到连口疮都治好了。那山民一边下山,一边野性地唱出两句山歌来:

哥哥想妹妹吆

一阵阵发慌

因为这个口疮

耽误了好时光

砍下斫下

一挑子冬青吆

一步步肩

返回小山城,穆主任带我参观木筷厂,不大的地方,属集体企业。据说时候就有冬青木筷制作至少五六百年历史,源长。现在,虽然量不大,依旧顽强地存活着,缓慢地朝前发展。1991年,在陕西省第二届科技成果展示会上冬青木筷喜捧铜奖,其美名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几与浙江天竺筷、四川楠木筷、福建漆筷齐名。

冬青木筷制作工艺,先是简单的,后是精巧一切井然有序。先捋材,把冬青木去皮晾干,按粗细码放。接下来,按照尺寸要求在锯床上划成四棱柱型,再划成更细的四棱柱型,再进行更细致的手工磨削。这些是前期制坯,还不算精加工。最见功夫,最神妙的,自然是烙花工艺,以点、勾、撇笔法技巧坚石柔水,帆船细浪,翠竹冬青山泉流瀑,花鸟鱼虫,豆点人物,居然能在方寸之间容纳天地之大观。

老何40来岁,奇巧人。他是烙花工艺的传人,祖上就是做这个的,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老何为我现场表演,其工具相似一个电烙铁,只是尖端细如针头,也就是在木筷上做画写字。“山城留念”四字,似隶书,又非隶书,忒个性。木筷烙花之后是防腐处理,上一层黄亮的桐油,缓缓等待阴干。一双筷子捧起,仿佛捧起一方山水,水落而石出,江阔而眼宽山高而月小,清而神逸。

山城人到深圳出差,见街头排长队购物,以为是紧俏东西便尾随到窗口,塞一张纸币进去,递出来的竟是一把冬青木筷,真笑人。日本筷子尖头,容易扎住生鱼片,韩国多金属筷子,常常吃烧烤。象牙筷、白银筷、玉石筷、景泰蓝筷是筷子世界的贵族。冬青木筷则是秦巴山中瘦骨嶙峋一群散仙,半隐半居布衣粗食的安贫君子,无争名竞利之心,无封官进爵之愿,只想在饭桌上展现身手,为千家万户添些口福。

离开山城时,穆主任要送我一坛甘榨酒。我说酒就免了,送就送我一把冬青木筷吧,我还要看着写文章呢。回到报社,窗外车水马龙,再看那冬青木筷,我的心境立即宁静下来。瞧着望着,忽然觉得冬青木筷,不就是从秦巴山走出来的山野妹子吗?一点都不扭捏做态,一身草木山花的迷人清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