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祖国的版图上,有一处神奇的所在——东极两江口。这里是自然的伟力与人文的哲思交相辉映之地,宛如一颗镶嵌在东方的璀璨明珠,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启迪着往来者的心灵。
当你伫立在东极两江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震撼人心的地理风貌。诗人辛元珠先生曾言:“背倚中华面向东,两江眼下正兼容。”站在此处,仿佛能感受到背后中华大地那深厚的底蕴与磅礴的力量。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承载着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无数的传奇与故事。而面朝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希望与新生的象征。眼前,两条江水浩浩荡荡,奔腾而来,在此处交汇融合。它们带着各自的源头记忆,或许一条来自巍峨雪山的融水,带着高山的冷峻与纯净;另一条源于广袤森林的润泽,裹挟着大地的生机与温暖。但此刻,它们毫无保留地拥抱在一起,汇聚成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向着远方奔涌而去。那滔滔江水,或清或浊,或缓或急,却在交汇的瞬间达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默契,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自然画卷。
这两江口的汇流之景,不只是自然的奇观,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如诗人所感,世间的纷争百态,不正可从这两江兼容中寻得启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因地域、文化、信仰、利益等诸多因素,产生了无数的分歧与矛盾。这些纷争,如同乌云一般,时常遮蔽了生活原本的美好阳光。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两江口,便会发现,差异并非不可调和的鸿沟。两条江水,源头不同,水质不同,流速不同,可它们并未因这些 “小异” 而彼此排斥,而是选择了相互接纳,共同成就了一片更为壮阔的水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因执着于“小异”而引发的悲剧。那些因宗教信仰差异而燃起的战火,因民族文化分歧而导致的冲突,使得无数生命消逝,无数家园破碎。但也不乏追求“大同”的美好篇章。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各国往来其间,虽有着语言、习俗的差异,却能在贸易与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从两江口的汇流中汲取智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尽管有着各自独特的政治体制、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念,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着共同的地球家园,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等全球性挑战。此时,“小异何妨求大同”的理念显得尤为珍贵。而美国单方面挑起的全球贸易战更是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解决问题和弥合分歧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平等对话,寻求互利合作的路径,不应让差异成为阻碍交流与合作的壁垒,而应积极寻求共同的利益点与发展目标,携手共进,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前景。
漫步在两江口的岸边,江风拂面,带来江水的气息与自然的芬芳。看着那不断交融的江水,思绪不禁飘远。在个人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陷入与他人的纷争。可能是与朋友因一场电影的选择而产生争执,与同事因工作方案的不同而意见不合,与家人因生活习惯的差异而产生矛盾。但当我们想起这两江口的包容与和谐,或许便能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固执;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计较。我们可以试着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彼此的差异,在寻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让人际关系更加融洽,让生活更加美好。
夜幕降临,两江口在月色的笼罩下,呈现出另一番宁静而神秘的景象。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是繁星坠落人间。此时,世间的喧嚣渐渐远去,只剩下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在这两江汇流处,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与包容,领悟到了“小异求大同”的深刻哲理。
原诗:
东极两江口(通韵)
辛元珠
背倚中华面向东,两江眼下正兼容。
纷争世态应如此,小异何妨求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