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怀着满心的眷恋,回到了那片魂牵梦萦的乡下老家。夜幕低垂,屋内灯光柔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电视里播放着丰富多彩的节目,欢声笑语在房间里回荡。母亲的目光温柔地落在我身上,轻声说道:“你呀,从小就爱看电视。”
上世纪80年代初,对于我们这个宁静的小村庄拐巴店而言,电的到来,宛如一道划破黑夜的曙光,带来了无限的新奇与希望。在供销社上班的王二大伯,率先抱回了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那时候,物以稀为贵,这台电视机,瞬间成为了全村人的焦点。
每至傍晚,村庄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力,热闹得如同盛大的节日。无论月光皎洁还是夜色漆黑,无论大人还是孩童,都如同归巢的鸟儿,成群结队地朝着王二大伯家奔去。大家早早地搬着自家的板凳,匆匆赶到,只为抢占一个好位置,因为来晚了,在后面就难以看清那小小的荧屏画面。若是再迟一点,只能站在人群后面,从密密麻麻的人头缝隙中费力地窥探,甚至会被挡在门外,望“屏”兴叹。每天电视播放的时间,从晚上六点多一直延续到深夜十一二点。当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曲响起,王二大伯家的院子里早已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那场面,仿佛全村的人都汇聚于此,共同期待着电视里那个精彩纷呈的世界。王二大伯一家,热情好客得如同春日暖阳。他们倾其所有,将家里的凳子、椅子都搬了出来,任由大家取用。看客们的姿势千奇百怪,有稳稳坐着的,有踮脚站着的,有踩在板凳上伸长脖子的,甚至有人爬上了猪圈,还有人索性爬到了树上。但无论姿势多么奇特,大家的目光都紧紧地盯着那小小的电视机屏幕,看得津津有味,仿佛被一种无形的魔力深深吸引。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一个夜晚,有个人站在王家的鸡舍上看电视,时间久了,双脚酸痛难耐,恍惚间感觉脚下有个绵软的东西可以坐下,也没多想,便一屁股坐了下去。没过一会儿,只觉得屁股上湿漉漉的,这才如梦初醒,原来只顾着沉浸在精彩的电视节目里,竟浑然不觉坐在了鸡窝上,把鸡蛋都给坐碎了。还有那调皮的二牤子,到了晚上,肚子饿了,竟悄悄把主人家碗柜子里的馒头吃了个精光。更夸张的是,站在锅台角上的人,被后面拥挤的人群一推搡,竟把王二二大伯家的锅台角都踩掉了一块儿。若是屋里有人内急,却被人群堵得无法出去,只能硬着头皮从旁人身上艰难地爬过去,才能解燃眉之急。有时,因为节目实在太精彩,人又太多,为了让外面的人也能看到,即便在寒风凛冽的大冷天,主人也只得心疼地把电视机搬到窗台上,让大家在院子里尽情观看。直到电视画面出现白花花的雪花,信号消失,大家才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慢慢散去,各自回家,那股子对电视节目的热爱和眷恋,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温暖。
在那段充满新奇与欢乐的时光里,我们一同观赏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精彩电视剧。日本电视剧《阿信》中阿信坚韧不拔的奋斗历程,《血疑》里幸子与光夫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香港的《霍元甲》中霍元甲的爱国情怀与绝世武功,《陈真》里陈真的英勇无畏;还有那风靡全国,据说在城里也掀起万人空巷热潮的《射雕英雄传》,郭靖的憨厚正直、黄蓉的古灵精怪,以及《上海滩》中许文强的潇洒与无奈,《西游记》里师徒四人的奇幻冒险,《济公》里济公的疯癫与善良,外国电视剧《诽谤》里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 剧中的精彩演绎,至今仍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小伙伴,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纷纷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追星族。三口百惠的甜美、三浦友和的帅气、翁美玲的灵动、六小龄童的精湛演技,至今仍是我心目中熠熠生辉的偶像。《请到天涯海角来》《军港之夜》《酒干倘卖无》《我的中国心》《外婆的澎湖湾》等一首首经典曲目,也从电视里飘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童年时光里最动听的旋律,大家时常哼唱,用稚嫩的嗓音,诠释着对这些歌曲的喜爱,也在不经意间,为乡村的夜晚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随着岁月的悄然流逝,人们的生活水平如春日的竹笋,节节攀升。拥有电视的家庭渐渐多了起来,看电视也不再局限于那一台电视机,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无形之中,谁家看电视的人多,似乎就意味着谁家的人缘好。而电视机的主人,也会因此感到无比自豪,热情地将老年人让到炕里舒适的位置上,还常常准备好瓜子、香烟,与看客们一同分享。看客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一边看电视,一边小心翼翼地留意主人的脸色,而是能够尽情地沉浸在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欢乐与惬意。
1988年春节前夕的一个黄昏,夕阳的余晖如金纱般洒在大地上,给村庄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父亲抱着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满脸笑容地走进家门,那是一台唯爱牌电视机。当它被稳稳地放置在电视柜里,不大不小,刚刚好,就如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小窝。全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因为在当时,周围的邻居大多还没有电视,我们家瞬间成为了邻里间羡慕的对象。自从有了这台电视机,我家的夜晚变得格外热闹。邻居家的大人孩子,一吃完晚饭,就如同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来到我家。原本不大的屋子,很快就被挤得满满当当。当大家都喜爱的《霍元甲》开始播放,却突然遭遇了难题,天线被风刮歪了,信号变得时好时坏。于是,我自告奋勇地跑到外面,小心翼翼地转动着天线,弟弟则站在门口,充当起了我的“指挥官”,大声喊道:“向左,向右,再稍动一点,好!”可没过几分钟,电视又开始沙沙作响,要么有声音没图像,要么有图像没声音,轻轻动一下电视机上面的天线,情况会稍有好转,可必须得有人一直扶着,一松手就不行了。为了能顺利看完精彩的节目,大家齐心协力,决定轮流着一人扶一会儿天线。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那份纯真的快乐和浓浓的邻里情,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暖。后来,宋丹丹在小品中调侃,为了使图像清晰要在天线上挂块肉儿,没想到,我们当年竟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也成为了那段难忘时光里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改革开放的春风,如汹涌的浪潮,席卷了大江南北,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们的手头渐渐宽裕起来,小村庄里已有半数以上的家庭拥有了电视机。这时,来看电视的人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大家会热烈地讨论某某台的武打片精彩绝伦,某某台的电视剧广告太多,让人厌烦。而电视机的主人,也往往会尊重看客们的意愿,播放大家喜欢的频道。在那个小小的电视屏幕前,大家一起欢笑,一起感动,一起度过了无数个美好的夜晚,电视,成为了连接邻里情感的重要纽带。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黑白电视,早已如同古老的回忆,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如今的电视,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大屏幕、液晶电视、背投等各种高科技产品,纷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聪明睿智的电视工作者,更是独具匠心,让家乡从此迈入了数字电视时代。
如今,电视节目多,图像比以前更加清晰,音质比以前更加悦耳,屏幕也变得更大,节目更是丰富多彩,让人应接不暇。数字电视的到来,真正为寻常百姓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与福音,让乡村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电视,在我的眼中,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让人新奇不已的稀罕物,也不是如今用来炫耀家底的奢侈物件。它宛如一位忠实的老友,陪伴我走过了悠悠岁月,见证了我的成长,承载着我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
情牵电视荧屏,那是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路历程,是我心灵的温馨寄托,也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方净土,在那里,永远珍藏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那份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此文2025年4月24日发表于乡土文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