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起酉阳,总觉得空气里先飘来的是一阵雾。
不是如今城里那种灰蒙蒙的、呛人的东西,是山里的,带着水汽和草木清气的雾。
小时候,雾浓时,对门的山就不见了,只留下一个青黛色的剪影,像水墨画里晕开的远山。
你就觉得,山那边,或许真有什么不一样的天地。
大人会说,莫乱跑,雾里头有“画隐”(酉阳方言,指山魈、精怪之类)。
我们小孩子,心里是怕的,眼睛却忍不住往雾最深处瞧。
那时的酉阳,就是这么一回事,实在的穷,实在的山,实在的田土,但也似乎总藏着点什么,在雾后头,在山那边,在老人们讲的故事里头。
这“藏着点什么”的感觉,后来长大了些,读书了,知道有个叫陶渊明的老先生写过一篇《桃花源记》。
哟,一对照,书里写的那个地方,洞口、“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嘿,跟我们酉阳那个叫“桃花源”的地方,怎么就那么像呢?
《酉阳直隶州总志》里白纸黑字写着:“核其形,毫厘不爽”。
这话,别人听着或许是地方官牵强附会,攀龙附凤,可在我们酉阳人听来,却有种“原来如此”的妥帖感。好像那篇传颂千年的文章,本就是替我们这儿写的“说明书”。
当然,是不是“原型”,这事儿可以交给学者们去考据,去论证。
他们可以从地理说、从路途说、从物产说、从洞穴说,一条条,一款款,摆出证据。
这些我们是信服的,毕竟国家5A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这些牌子也不是白挂的。
但作为一个酉阳人,我更在意的,是那种“感觉”。那种“避世”的感觉,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隔绝感,在我们酉阳的山水骨子里,是透着的。
武陵山脉,千沟万壑,层峦叠嶂,它天然就是一道屏障。古时候,外面打翻了天,消息传到这里,怕已是隔了好几重山、慢了好几拍的事了。这地方,想不“避世”都难。
(二)
要说这桃花源,先得说那个洞。
不是凭空出现的“土地平旷”,是得先钻进去。这个洞,叫太古洞,也叫大酉洞。
名字就透着古意。
“太古”,多遥远,多洪荒。
小时候,我们不去那里玩,觉得阴森,大人说里面深得很,容易迷路。后来大了一些,缘着灯光,沿着栈道,我们才敢大大方方进去走一遭。
全长两千五百米,走进去,就是另一个世界。
外面的暑热,一进洞口就没了,一股子凉意,带着点土腥和水的味道,扑面而来。
洞顶高得吓人,有时觉得有几十米高,空旷幽深。那些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奇形怪状,全凭你的想象去附会。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像宫殿楼阁,有的像老翁垂钓,有的像仙女下凡。
灯光一打,五颜六色,就更添了几分魔幻。
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细微处的景致,所谓“雪珠”、“石毛”、“云盆”,名字就雅。
你看那“石毛”,细如发丝,毛茸茸的一片,让人不敢大声喘气,生怕惊扰了它千万年的生长。
还有那“云盆”,一层层的,像梯田,水在里面静静地卧着,清澈见底,又像一面面镜子,映着头顶的怪石。
北京有个石花洞,听说和这里有一比,但我没去过,只觉得我们这太古洞里的东西,已足够让人惊叹造化的神奇了。
最妙的是,这洞不光有自然的奇观,还有人文的传说。
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会儿,有咸阳的儒生,大概是得了风声,或者本就对那暴政心生厌倦,便带着珍贵的典籍,千里迢迢,躲进这深山老林的洞里来了。
这便是“太古藏书”的故事,洞壁上还有摩崖石刻为证。你想想,外面是焚书烈火、坑儒惨剧,洞里面却是秉烛夜读、守护文脉。
这一明一暗,一动一静,一毁灭一保存,对比何等强烈。
这洞,一下子就不光是个喀斯特溶洞了,它成了一个象征,一种文明的避难所,一种对知识和思想的敬畏。
这比那些仅仅形容石头像什么的故事,要有分量得多。它让我们酉阳这个地方,除了山水,还多了几分书卷气,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三)
从太古洞出来,眼前必定是“豁然开朗”。
先是桃花溪。
春天来的时候,自然是桃花灼灼,开得不管不顾。粉的、白的,一树树,一片片,沿着溪水两岸蜿蜒。溪水不深,清澈得很,水底的鹅卵石粒粒可数。微风吹过,花瓣簌簌落下,掉在水里,打着旋儿漂走。
这情景,确实和陶渊明写得太像了,简直就是从书里抠出来的一样。你会恍惚,不知今夕何夕。
沿着溪水走,就能看到“美池”。
这池子,形状据说像个蝴蝶。水面平静,倒映着蓝天白云,还有岸边的屋舍、田埂、桑树、竹林。几只鸭子嘎嘎地叫着游过,划破了静影。这就是“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了。
景区里复原了秦晋时期的农耕场景,有水车在咿呀转动,有农人在田里“劳作”(当然是扮演的),穿着古朴的衣服。
有时候,你明知道这是“演”出来的,是为了旅游,但看着那样的景象,听着那样的声音,心里还是会生出一种莫名的安宁。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没有纷争、自给自足的理想世界。
当然,我们酉阳人知道,真正的农耕生活,哪有这么诗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是汗水和辛劳换来的。
但这片模拟的“秦晋田园”,它满足了一种想象,一种都市人对田园牧歌的向往。
或许,陶渊明当年描绘的,也不完全是写实,而是一种理想的投射吧。这片“复原”的景象,恰恰印证了这种理想在人们心中从未消失。
除了桃花溪和美池这一核心区域,外围还有金银山。
这是国家森林公园,树木那个密呀,据说森林覆盖率超过八成。里面有成片的红椿,那是重庆保存最好的天然种群。
走在林子里,脚下是厚厚的落叶,软软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变成一点点跳跃的光斑。
空气好得没话说,负氧离子含量高得惊人,数字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深吸一口气,觉得整个肺腑都被洗涤了一遍,清爽、甘洌。
爬到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桃花源景区,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是一种不同于出洞口时的体验。
(四)
酉阳,不光是汉文化传说里的“桃花源”,它更是我们土家族、苗族世代生息的地方。
这一点,景区也没忘。
土家摆手舞,你看过吗?那是一种生命力的勃发。一群人,跟着鼓点,同手同脚地跳,动作粗犷、有力,充满了原始的野性。
还有面具阳戏,演员戴着木雕的面具,唱着古老的腔调,演着神话和传说。那面具,表情夸张,色彩浓烈,透着一股神秘劲儿。
这些都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是活在我们生活里的东西。
小时候,逢年过节,村里寨里就会跳摆手舞,唱阳戏。那场面,热闹得很。
现在,在景区里也能看到,虽然是表演性质的,但那份热情,那份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还是能感受得到。
吃的方面,也得提。
土家八大碗,那是正经宴席上的菜。
扣肉、粉蒸肉、渣海椒烧鱼、腊肉……都是实实在在的硬菜,味道浓郁,带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和豪爽。
还有油茶汤,我们酉阳人的早餐标配。
用茶叶、米花、花生、黄豆等炒熟,加水煮成,喝的时候还要放点葱花、盐、辣椒面。咸香滚烫的一碗下去,浑身都舒坦了。
打糍粑,也是一项民俗体验。
糯米蒸熟了,放在石臼里,两个壮汉抡着木槌,“嘿呦嘿呦”地打,旁边的人围着看,小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打好的糍粑,又白又糯,蘸点黄豆面或者红糖,好吃得很。
织西兰卡普,那是土家姑娘的巧手活。五彩的丝线,在织机上来回穿梭,就变成了图案精美的织锦,有花鸟鱼虫,有传说故事。
这些,都不是凭空造出来的“景点”,它们本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现在被集中展示出来,让外地来的朋友也能领略一二。
(五)
出了桃花源景区,旁边就是酉州古城。
说是“古城”,其实是后来仿建的明清风格建筑群。但建得还算用心,石板路铺得凹凸不平,踩上去有感觉。
两边是木结构的房屋,不少是吊脚楼样式,这也是我们武陵山区的特色建筑,依山傍水,通风防潮。
城里开了不少店铺,卖些土特产、手工艺品。有苗绣、蜡染的工坊,可以看匠人现场制作,也可以自己动手体验一把。
到了晚上,灯笼亮起来,红红黄黄的光晕映在石板路上,古城就有了几分迷离的韵味。在城里走走,找个小店坐下,喝杯茶,听听街角的喧闹,倒也惬意。
离古城不远,有座二酉山。酉阳的“酉”,就来源于这座山。
“二酉藏书”的典故,比太古洞藏书流传更广。据说是黄帝和周穆王的藏书之所,这个当然是传说了。但后来确实有不少文人在此藏书、读书。所以,山上建了个文化主题公园,展示的就是古代文人藏书治学的文化。
爬上二酉山顶,不仅可以了解这段历史,还能换个角度看桃花源的全景,视野开阔。
还有一个桃源大舞台,每天晚上有实景演出《梦幻桃源》。
用声光电技术,把陶渊明的故事、桃花源的景象、土家苗家的风情,编排成一台华丽的秀。
这种演出,有人喜欢,觉得震撼;有人觉得太闹,失了桃花源的清净。
这大概也是见仁见智吧。
我个人觉得,它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一种现代人理解和消费“桃花源”的方式。但真正的桃花源,或许还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而不是仅仅坐在观众席上看一场秀。
(六)
什么时候来酉阳桃花源最好?这问题不好答,各有各的好。
春天,三四月份,自然是为了看桃花。“桃花三月下酉州”,这不是一句空话。那时的桃花源,就是花的海洋,粉白一片,灿烂得晃眼。景区会搞些活动,花神巡游、古风市集什么的,挺热闹。空气里都是甜丝丝的花香。
夏天,六到八月,这里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外面酷暑难耐,这里却凉爽宜人,平均气温二十五六度。山里林木葱茏,太古洞里更是天然的空调房。水边也凉快,搞点水上活动,挺惬意。
秋天,九到十一月,天高云淡。山上的树叶开始变色,银杏的金黄,枫叶的火红,层林尽染,是徒步、登高的好时节。这时候游客相对少一些,可以更安静地体会山水的韵味。
冬天,十二月到次年二月,是淡季。如果遇上下雪,那景色就更美了,一片银装素裹,真正有点“世外”的意思。而且,冬天是我们土家人过年的时节。杀年猪、打糍粑、熏腊肉、做米酒……如果你有机会深入到周边的村寨,体验一下土家年俗,那会是非常难得的经历。
所以,你看,一年四季,酉阳都有它的看头,都有它的味道。
(七)
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说酉阳的桃花源,这个被“认证”了的、打造成景区的桃花源。但作为一个酉阳人,心里总还有另一个桃花源。
那个桃花源,不在景区的大门之内,它弥漫在酉阳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之间。它是我小时候爬过的那座山,山上的野果子酸酸甜甜;是我趟过的那条河,河里的螃蟹夹人很疼;是外婆哼唱的那些不成调的歌谣,是逢年过节时空气中弥漫的柴火和腊肉的混合香味;是雨后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是夜晚窗外远山朦胧的剪影和几声零落的狗吠。
它是一种氛围,一种节奏,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也在慢慢改变。年轻人走出大山,古老的习俗在简化,吊脚楼被水泥房替代。
有时候,回到老家,看到那些变化,心里会有点怅然若失。好像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正在一点点地被“发现”,被“连接”,也就意味着,正在一点点地“消失”。
但转念一想,又不必如此悲观。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国。它之所以迷人,或许就在于它的“隐”和“逝”。
人们不断地寻找它、谈论它、模仿它,恰恰是因为现实世界里缺少它。
酉阳的桃花源景区,它把这个梦物化了,给了一个可供凭吊的场所。游客们来到这里,寻访“武陵人”的足迹,体验“秦人”的生活,感受土家苗家的风情,带走一些照片和纪念品,也带走一份对“世外桃源”的想象和寄托。
这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而对于我们酉阳人来说,这个地方,既是那个写在书上、印在门票上的著名景点,更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我们知道它不仅仅是桃花和溶洞,它有更复杂的肌理,更深沉的呼吸。景区里的桃花源,是经过提炼和演绎的;而那个弥漫在山水间的、融在我们血液里的桃花源,更加粗粝,也更加真实。
或许,真正的桃花源,从来就不在一个具体的地方,而在人的心里。
当你厌倦了尘世的喧嚣,渴望一份宁静和淳朴时,你心里那个桃花源的入口,就悄然打开了。
至于那个入口,是不是正好对应着酉阳这个地方,是不是必须钻进那个太古洞才能找到,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过,如果你真的来了酉阳,钻进了太古洞,看到了桃花溪和美池,爬上了金银山和二酉山,和我们酉阳人聊了聊天,喝了碗油茶汤……也许,你会觉得,陶渊明那个梦,在这里,确实有迹可循,触手可及。
这,大概就是酉阳桃花源的魅力所在吧。它既是一个被精心打造的梦境,又扎根在一片真实而古老的土地上。它让你在恍惚之间,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想象,哪里是历史,哪里是当下。
这就够了。有些事情,不必非要弄得那么清楚明白。像我们酉阳的雾,朦朦胧胧的,反而更有味道。
你说呢?
不想再写下去,就此打住吧。再写下去,怕是要把心底那点舍不得示人的桃花瓣都抖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