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昭阳的春天在云南来说总是要晚一些的;也很庆幸,就晚了那么一丝丝。昆明的樱花随风飘落时,洒渔河畔的樱花正含苞欲露;滇池的红嘴鸥回迁之时,大山包的黑颈鹤正漫步云端;彩云之南遍地芳菲之时,昭阳的桃花儿新红、梨花儿白、苹果花儿尚未开......
就是晚了这么一丝丝,便赋予了昭阳最美的时间差——春风的二月、细细的柳,飞翔的鹤儿、怒放的花。然而,您若春天来到昭阳,最不可辜负的除了大山包的黑颈鹤、洒渔的烟柳、省耕山水的湖光、杉木林的云海和古城区的昭通人文风采外,还有那独具特色的昭阳廉洁文化。
昭阳区的廉洁文化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清官亭廉洁文化主题公园。清官亭,原名“三多塘”,坐落于昭阳区古城之北,是一座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城市园林。清,嘉庆十三年(1809年),陕西三原县举人王禹甸赴任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恩安县(昭通旧称)。那时的昭通工商业发达、朱提银享誉天下。然而,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人民却“眼见长江流,不解干渴愁”,对水的渴望成为了昭通群众最大的夙愿。王禹甸到任后,马不停蹄地走访民情,决心解决这个难题。他带头捐资,绅商百姓纷纷响应,团结一心修建了一个大储水池,池中砌石架为歌台,并命名“三多塘”。“三多”典出古籍《玉海》,所谓三多就是指“看多、做多、商量多也”。“三多塘”建成第三年,昭通大旱,有了三多塘才让百姓免去了干涸之苦。老百姓在对王禹甸的感念之情中,不约而同的将这里叫做了“清官亭”。
2024年,昭通深挖本土红色文化、廉洁文化、历史文化,依托清官亭这座百年园林,建成了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的清官亭廉洁文化主题公园。公园从清官亭主人翁王禹甸勤政为民、清廉如水的故事切入,分为榭、竹、莲三个园区,展示了昭通自汉朝以来的清官廉吏、近现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人物和近年来党员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诸多故事,并擘画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昭通篇章的宏美蓝图。榭园中的清官亭便是公园的核心区域。
春日的清官亭杨柳新绿、松柏苍翠,静谧的池水之上亭台水榭、燕子回还。及走近些,推开小扉,石架歌台之上一座二层的江南阁楼,楼前有一幅楹联:“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该联为昭通清代举人饶起孝撰文,近代书画大家吴希龄左右手手书大草,意为:清官亭的水虽然不多,但像它的主人王禹甸一样,碧波清潭,清白无痕,已经留下清名而去;此间因王禹甸等清官廉吏的事迹,清白纯净、纤尘不染,后来者怎么能带着红尘的繁闹来污染它呢?据《昭通县志卷一官师志》记载,自雍正三年改土归流以来,颇有政声、堪称循吏廉吏的知府知县,就多达45人,可见此间尘不染的源头活水,绵长深源、在兹润兹。
步入亭中,古色古香与现代灯光相结合,历史文献与多媒体共同展现了昭通历史上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清官廉吏和昭通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昭通人民群众艰苦奋战7年,建设“滇字一号工程”——渔洞水库的光辉历史。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的文齐;建城治河、劝农兴学、减轻赋税的徐德裕;兴修水闸、植柳护堤、兴建恩波楼的沈生遴;续建三多塘,兴建红泥闸,不妄取民间一钱的欧阳道瀛......以及在鱼洞水库建设导流洞施工紧张期,每天打钻16个小时以上,连班累计700多个的欧吉安;每天焊接十几个小时,手术拆线后第二天参加突击任务的郇爱菊;排除洗石机故障时压成重伤,最终光荣献身的黄忠良.....
出了清官亭,千年的故事、百年的奋斗已随春风融进心里,感慨、崇敬、向往、警醒交织,在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幅幅美丽而盛大、激情而浪漫的画卷。画卷融入现实,化作公园里的樱花团簇、竹笋新发,那是竹园所在。
沿着百“莲”路登上石拱桥,桥头沁润如玉的竹节石纹与竹园的荆竹遥相呼应,新发的竹笋间展示着近年来昭通各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精彩画面。抗震救灾中义无反顾、冲锋在救灾最前面的夏大猛、梁龙洲、周清顺、谢樵等英雄;昭通援建“国之重器”,搬迁安置移民16万人创造的巧家速度、绥江经验、《安家》故事;每天脱贫1000人,带领185.07万贫困户和全国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涌现出的吴长碧、王秋婷等脱贫攻坚模范。游览至此,罗炳辉、刘平楷、罗占云、李国柱等革命先烈事迹熠熠生辉,与他们一脉相承的那些平凡且感人的“词组”也随之镌刻在了心里,背篓图书馆、水富之治、昭通文学、黄德府、汤云贵等等,正是新时代昭通党员干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的不凡、普通里铸就的“昭通印象”。
傍晚,亭台古柏、灯火阑珊,春风袭来,落英缤纷,一股清风在这座两百年的园林间悄然而兴。莲园广场上,大家安逸地坐在躺椅上,摆着那些岁月里的“龙门阵”,音乐响起时便跟随着熟悉的旋律加入了广场舞轻快的步伐......人间烟火、欣欣向荣的昭阳春景也不过如此,却也本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