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廉政伟的头像

廉政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2
分享

浇 麦

“二月二,龙抬头”。惊蛰一过,虽有波折,升温大势已成。哪怕早晚依旧些许寒凉,好像冬天不肯退场,但猛然发现有些油菜花已然开放。曾经干枯得毫无生气的衰草,别看如今还只是星星点点,恰似大地长出的细碎绒毛,不久将成燎原之势,绿意盎然。河畔的垂柳,也正被春风精心装扮,细长的柳枝上,嫩绿的芽苞如同羞涩的少女,正悄悄探出头来,不消一眨眼功夫,便会换上一袭翡翠长裙,在百花的陪衬下舞动青春。

在这充满希望的日子里,多年不种地,再次成为“半个农民”的我,于3月9日,驾驶着老家那辆陌生而又熟悉的老旧电三轮,以不足二十码的车速“嘎吱嘎吱”地“奔”向田间。车上满载着肥料,那是麦苗返青亟需的“营养补给”。一冬连一层棉被也没盖成,还算可喜的是久旱终于迎来甘霖,上周刚下过一场不算小的春雨,小麦倒不是太缺水,只是缺乏营养,有些叶稍发黄,显得蔫头巴脑、无精打采。

我径直走到变压器边右下方略显陈旧的插卡取电装置旁,从兜里掏出办好才用过一次的新用电卡,插入卡槽,“滴” 的一声,电源接通,再来到水井边推上闸刀,水泵随即 “嗡嗡” 作响,打破了田野的宁静。井水在水泵的抽送下“扶摇直上”,出井口后,经过一段水带,沿着地埋管奔涌前行,这些管道犹如隐秘的动脉血管,将生命之水输送到地头田间。

在地头露出地面的管道口,我们称之为“水嘴”,我迅速接上水带,水带膨胀蜿蜒,每一畦一个突出的出水口,如长了足的长蛇。浇哪一畦解开哪一畦的出水口系绳,水流汹涌而出,欢快地朝着麦苗奔去。我打开肥料袋,将一把把肥料均匀地撒在水流即将漫过的地方。肥料在水流的裹挟下迅速溶解,化作甘甜的“乳汁”,润泽着每一株渴望健康成长的麦苗。可想而知,在浇灌之后,如今略显枯黄的麦苗,在肥料的滋养下必将很快焕发生机,叶片愈发翠绿,身姿愈发挺拔。

虽尚早春,午后的阳光却已热情流露,加上田间地头来回奔忙等,汗水顺着我的额头不断滑落,但我并未觉得劳累,满心想着麦苗的变化,仿佛已然看到几个月后,这里将是一片金黄的麦浪,饱满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在沉浸这份浇灌带来的喜悦、希望的同时,我心中也不禁泛起一丝隐忧。如今农民浇地,虽说用上了电井,劳作轻松了不少,但大多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看着就让人心疼。就拿我们家地来说,犁地、耙地的时候为了赶时间,没弄太平整,分成畦后,有的地方洼,有的地方高。大水漫灌时,水都往洼的地方跑,如河堤一样的畦垄常常不是这决口了就是那儿决口了,用我们的土话说是“跑口”,令人头疼不已。高的地方根本浇不上,不仅费水费电,还费人力。喷灌等节水灌溉就基本不存在这样无谓的浪费,已在很多地方普及,作为农业大县,我们这怎么就难以“全面开花”呢?

当夕阳的余晖洒遍田野,为“绿色的海洋”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时,我终于完成了这次特殊的“浇灌”,收拾好工具,骑着三轮车缓缓踏上归途。心说:民以食为天,农业乃国家根本。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希望的田野里蕴藏着广大农民对春天最美好的期待,更有着国人对农业节水、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憧憬。节水灌溉不只是为了省点水、省点钱,更是为了倡导、践行节约,加快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相信不久,我们的田野上,定会不再有大水漫灌的景象,而是到处都能看到节水灌溉设备在高效工作,让每一滴水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我们的土地永远充满希望。

(2025年3月10日潦书于老家滑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