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一件小事》如一面明镜,照见车夫灵魂的光辉;而今我经历的两桩“小事”,恰似两粒细沙,折射出商业世界(又不止是商业世界)的褶皱。或不可“同日而语”,只愿透过“劣笔拙文”,启迪人们(包括笔者在内)既能捕捉人性肌理中的微光闪烁,亦能丈量道德天平上的刻度轻重—— 这不仅是个人的感悟,更是对社会文明的思索。
——题记
一、镜像:两种“小事”里的文明对照
鲁迅的《一件小事》想必很多人都读过,我读后,总难忘那个画面:寒风中,人力车夫不顾“我”的劝阻,坚持搀扶被“撞倒”的老妇人去巡警分驻所。在“我”看来不过是 “慢慢倒下”的小事,车夫却当作必须担起的责任。寒天冻地中,他蹲身搀扶的身影,如同暗夜里一束光,照亮了 “我” 的“小”,更照见了人性的“大”。
百年后的“文明县城”,却有另一番景象。
那天途径一路口,见苹果摊上一袋袋苹果红得诱人。“成袋买的苹果便宜了!一袋10斤,只卖5元!”一辆三轮车上喇叭里发出“诱人”的叫卖声。摊贩更是拍着胸脯保证:“您看这果子,个个新鲜,物美价廉!”谁知回家打开,就挨着塑料袋外圈是好的,其他基本是“滥竽充数”:有的烂得显而易见,有的咬上一两口才能发现不妙。这让我不仅又想起另一件事,那是三年前买橙子——摊贩货车上精致的透明礼盒里,岂知是一些烂橙子被裹上打蜡的彩纸,像化了浓妆的骗子,直到打开包装的那一刻,才露出丑陋的真相。
二、叩问:当“金玉其外”成为生存法则
为何光鲜表象总能掩盖腐烂内核?或许是很多“生意人”早已谙熟人性,“画皮”被他们演义得“出神入化”。他们深深懂得“眼球经济”的门道:给烂果子套上漂亮袋子,给谎言披上真诚的外衣,在“性价比”的“引诱”声中,把良心拆成小块,称斤论两卖掉。
这类“两条腿动物”的生存哲学,就像“百家姓忘了赵”—— 当“利益”取代“道义”成为首位,当金钱的浪潮冲垮道德的堤坝,人的心就会在欲望中慢慢变黑。君不见,近些年,毒奶粉、假疫苗、注水肉、鼠头鸭脖 …… 多少“老鼠屎”坏了市场、社会的“粥”?多少“面子工程”蛀空了诚信的根基?
可别忘了,市场有一双无形的手,更是一双明辨是非的眼。“头上三尺有神明”。靠欺诈谋得的一时之利,终将化作砸向自己的砖石—— 那些因虚假宣传倒闭的企业,因制假售假获刑的商贩,甚至那些“人前是神、人后是鬼”的官员…… 哪个不是在“自毁长城”的路上,亲手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三、破局:如何让 “表里俱美”成为社会共识?
站在物欲横流、娱乐至死、消费主义盛行的十字路口,我们该如何守护 “人” 的“本心”?
对个人来说,要有“慎独”的自觉。就像那位车夫,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仍能守住“该做”与“不该做”的底线。商家若能把“货真价实”当作准则,以“童叟无欺”赢得口碑,何愁没有长久的生意?
对社会而言,当织密“制度的网”。如果对卖假货的惩罚,能像车夫扶人一样“执意坚决” —— 让法律的拳头狠狠砸向投机者,让失信者处处受限,让守信者畅行无阻,何愁不良风气不消散?
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以诚信为美”的价值体系。当人们不再把“赚快钱”当作成功的标准,当“诚信”比“利润” 更值得骄傲,那些“人面兽心”的把戏,自然会在文明的阳光下无处藏身。
四、结语:守护心中的“车夫”
合上《呐喊》,窗外的市井依然喧嚣。但我始终相信,那个在寒风中搀扶“弱者”的车夫,从未走出人类文明的画卷。他是良知的化身,更是每个灵魂深处对“真善美”的永恒渴望。
愿我们都能成为“表里俱美”的践行者 —— 不为别的,只因我们不仅是商品的消费者,更是文明的传承、乃至构建者。当更多人选择做“好人”而非“精明人”,当“以诚相待”取代“以利相交”,坚信“桃园将不在世外”。
(注:初稿写于2021年04月28日晚,后多次予以修改,在2025年发表于“滑州纵横”公众号基础上再作修改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