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浪子文清的头像

浪子文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8
分享

一蓑烟雨,梦悠悠


儿时,“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绍兴,是那么的令人神往,那么的遥不可及;隐匿在水乡烟雨中的兰亭,曲水流觞的雅韵里,藏着我魂牵梦萦的向往。今终成行。踏入温婉灵秀的绍兴城,日光柔和,微风轻柔,鉴湖水似澄澈的宝镜,将古城悠悠映照。随风摇曳的菖蒲,似古城灵动的发丝;烂漫盛放的杜鹃,蔷薇,晕染了古城的笑靥;身姿挺拔,四季常青,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翠竹,是古城的风骨。“越州城,鉴湖水,千万人家好山水”。天也多情,地也含笑,都说“绍兴的春天会吟诗”,果真如此。

怀揣着敬仰之心,随着熙攘的人群步入兰亭之内。阶前的苔藓,绿意盈盈,瓦缝中的瓦松,顽强而生,一丛丛俏皮,摇曳生姿;繁茂的古槐遮天盖地,悉心将兰亭庇佑,棵棵苍劲的古柏,香樟,纷纷将遒劲有力的枝桠探向高空。

热情的导游,用软糯的方言讲述着兰亭的前世今生。似懂非懂的我,如懵懂学子般认真地听着,在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前,在布满名家墨宝的碑廊间,才疏学浅的我,似一片飘零的秋叶。好在大致听懂了对兰亭雅集的讲述。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墨客,在此修禊集会。众人列坐于曲水两侧,将盛酒的觞置于流水中,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作不出诗便要罚酒三斗。此次雅集,众人共成诗三十七首,王羲之将这些诗汇编成集,并乘兴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来前,已早早做好规划,定要在兰亭的墨华轩,品一杯香茗,任那清幽的茶香在齿间萦绕;再亲手挥毫泼墨,细细感受那行云流水般的书法韵味,它承载着我年少时对书法的热爱。可惜,行程紧凑,到达时已近黄昏,香茗是品不上了,书法体验活动也已结束,成了此行唯一的遗憾。

兰亭的一隅,忽见一块古朴雅致的石碑上,刻着“曲水,流觞”四字,瞬间将我安抚。“曲水”,是一种对自然意趣的巧妙营造。在曲水之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受时光的悠然流转,心灵在这一刻也变得宁静而淡泊。“流觞”,则是对文化的一次传承。当人们参与流觞活动时,会发现内心的浮躁慢慢消散。微风伴着悠悠古韵,穿透尘世的纷扰,让人们领悟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懂得了珍视传统,回归初心。

王羲之,是一位将才情倾注于笔墨的儒雅雅士。他远离官场的纷争,寻得了内心的自在。他的生活态度,是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超脱,是一种追求本真的洒脱抉择。谢安,恰似王羲之身旁的那缕清风,给这份高雅的才情增添了一份默契与共鸣。石碑上刻着的“曲水”与“流觞”,仿佛是他们生活的缩影。那些参与雅集的文人墨客,是文化星河中璀璨的繁星。他们没有王羲之、谢安那般超凡脱俗的才情,却有着对文化最炽热的追求。他们的生活态度充满了对艺术的执着。清晨,他们会在晨光的照耀下,挥毫泼墨;夜晚,他们会在月色的轻抚下,吟诗作对,在平凡的日子里,用心感受着文化的魅力。

绍兴民间,广泛流传着王羲之与《兰亭集序》的传奇故事,让人感慨万千。王羲之对书法的痴迷,日夜钻研,将一池水染成墨色。《兰亭集序》诞生后,更是引得无数人竞相临摹。这其中蕴含着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错过了兰亭的香茗,兰亭外,本地闻名遐迩的黄酒奶茶,一定要来一杯的。坐在安静的角落,喝着馥郁香醇的黄酒奶茶,微风送来软糯的绍兴方言,满心惬意。正喝着,忽听邻桌两位游客热烈地讨论起来。原来,他们游览了兰亭,听闻了兰亭雅集的故事。一个说文人风雅,传承千年,另一个说当日所作之诗多为应景,并无太多深意,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越说越激动,气氛愈发热烈。我默默思忖:“王羲之和那些文人墨客们,若听到这番讨论,定会相视一笑,笑看这世间的不同见解”。

踱步于兰亭古桥,再次吟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那绝妙的文辞,那高雅的意境,令人陶醉其中,难以自拔。名士,名帖,成就了这座名园。夕阳的余晖,洒在兰亭的亭台楼阁上,那一抹金黄仿佛是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夜幕低垂,清风徐徐,兰亭静静安卧,古运河潺潺流淌,兰亭的青石板路,诉说着绍兴古城的千年风华。一轮明月照古今,一蓑烟雨,梦悠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