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东天有淡霞, 较冷,后晴
见亮白的太阳从轻霾的薄雾里走出来。7:16发车工作。来石庙子,凤凰山西路爆水涧西南行······
就先遇到杜忠厚,扫街,63岁,我们向他打听村子时,他就先讲了自家的事。当时听二爷-----以为远近为名的老中医,妇科大夫,被称“眼先生”杜云升讲过,当年无数的解放军是从村中走过的,有马子,从东南山李宝浴那边和西南山山路都来过军队。这大概是参加临朐战役的我军部队-----这些解放军在村里吃过一顿饭。而响应当地党组织的号召,为防止还乡团的疯狂反扑,庄里的农救会工作人员七八人是随解放军过黄河北了的。石庙子周围几村的民兵联防队负责人杜玉栋带老婆和大儿子走的,就过了黄河,在黄河北当年又生了二儿子,因为生在腊月里,就取名叫了“腊月”。当年,村上参加支前的就有杜忠厚的四叔杜春元,这些热血青年冒着敌人的炮火,或把粮食、军鞋送上前线,或是去战役火线用土抬子(自制担架)把负伤的子弟兵抬下来,转移向后方,刚开始还怕敌人的飞机扫射,后来就见多了也就就不太怕了······
杜忠厚说,亲眼见过杜玉栋、杜春元的名都在《益都民兵》(?)的书上-----成了当地的英模人物。
石庙子400口人的小的村,没有村庄规划,是客人各家添丁后在自家老园子盖新层
“耕与读两般教子,勤合俭二字传家”。
举人杜俊元。老宅坐西朝东,砖石结构大门楼,门分三进,二门匾上字是"文魁",一门的匾不知叫谁弄去了,共四门(连后门)。只有几间尚留,其他老墙茬子了,墙一例是石头的,
举人门第一进门之北,两只白山羊为杜玉科所养,知道了我们想了解举人事,就讲,举人的地产是靠卖了(举人)名(就是出卖举人的证书了)盖的屋,置的地,共卖了两次,第三次考时卖一亩六分地能上京赶考,第三次考上,邻村王家庄子上挺有钱的姑扰坚决不让他再卖了。但这时就到了清末了,也先没授官,后来就光有职分了。
那年景,无人敢从石庙子走(有举人老爷),村子也就安全,“赌钱鬼”(杜玉科原话)都们四里八叉地都来这庄赌。
举人家的宅子,是住过转移中解放军首长的,即便在那样一个战争的环境中,首长骑着高头大马来到举人的大门口时还是开了玩笑的------
“哈哈,到了举人门前了,要下马的·······”
这是当年的老人讲的,当年的老人就一直讲下来:那个解放军首长就很有文化,尽管是开玩笑,但是说明在人民的军队里真是藏龙卧虎啊!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后,石庙子原来叫联盟大队,五个自然村,村里又总计的村名民叫了“向阳村”,村名的描字还写在举人门楼上· ······上马石在北边····· 举人后代方忠死了,方传,方东,德友家同举人近,子孙杜传书,云门山刻碑极多。
在村中,老人们就多起来,所讲内容也就更加丰富起来,明朝致仕官员钟羽正就十分喜欢到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石庙子游玩,这有着“清秀似鹤”美誉的乡贤,就在他来石庙子的路程上五里栽一松,十里栽一槐,从青州府城的南门,经傅家庄、角楼、庙子角、直到石庙子一路就都有了老松、古槐········,俗话说“山东无死槐”么,就到今天,举人大门前的一株数人方能环抱的古槐依旧壮大茂盛······
·······
石庙村原有东、南、北三门,石围子有三米高,
漫步老宅院,看着那连门神子边上猫道都那么有人情味的设计,欣赏着老雕花、老影壁、上拴羊的石鼻环、石阶、石铺道,你会感受到古人的劳动智慧和悠远、缓慢的生活节奏······
石庙子石道石墙多,当年来了"毛子反"(捻军?),清政府组织村庄联防,治枪治炮,坚固村寨,还有专人教练,将大竹竿子把根削去削尖,用沸油炸炸,就这样,农民要抗击农民的义军·········某一年又当贱年,粮食歉收,清廷也要逼迫庄农到村东马家山子上围子······
老人杜玉科讲,过去村防让老中农以上的买枪,土炮、鸟抢,台炮守门的勾拉机子打二三下扰拉不开拴了,凉了才行------那打的是怎样的一场糊涂仗啊。
作为鲁中抗日根据地,前几年,石庙子村就被电视剧《罗荣桓元帅》导演选中,在这拍的,拍了十几天。那些日子里,抗日的场面、军民鱼水情深的场景,曾使乡亲们久久激动·····
慢慢的看过村内,在老乡的引导下,我们又看了北门,看到那石铺的老道、渐渐看不出的破落寨围、如果无人领着,简直就看不出的------无非是石墙石门······
游是游过了,再加一些补充:
石庙,大多姓杜,3、4百人。杜家,是武举人,还有后人,已不会武功了,林东山上有围子,李说炮台早不见了。石庙子有中医,看眼的,有70多岁。王家庄千多人,李刘陈姓多。王家李氏是从普通温庄迁来的,开过钱庄的,李的老爷爷。纸钱后来都成了废纸。烟笸箩都是钱叠的,
慢慢走,缓缓游,石庙子,一座老村落,在我面前铺开的,或叫渐渐铺开的,是一幅大画卷,关于历史、生态、人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