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原定日期,已经安排人员帮助贫困户拆危险住房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存海早早的来到了拆房贫困户宫成家,看见宫成正往隔一条道的到街里去陪读的孙继仁的孙子孙春家搬东西。宫成看见李存海来了,高兴的打招呼:“李书记,这么早。”“我过来看看帮个忙。”宫成的媳妇也笑着说:“李书记快屋里坐。”宫成说:“还坐个屁,咱们这么忙呼,房子都快扒了,屋里劈片的曝土扬尘的,还让人坐。”李存海说:“来,还有啥东西,我也来帮你们搬搬。”宫成两口子忙说:“你就别动手了,看别弄脏了衣服。”李存海也不听劝,看宫成、宫来富父子正在屋里往外抬一个老木柜,李存海忙过来搭把手,李存海一看这板柜,老旧的红漆被灰尘沾附,只有铜锁铜饰还有些光泽,说:“唉呀,这可是有年头了。”“可不是,这还是我爹在生产队当车老板子时打的呢,又装米,又装粮的,现在也用不上了,也是劈材烧火的料。”李存海忙说:“别的,你要烧火可白瞎了。”“没啥用”宫成说。李存海说:“我可有用。哎,宫小子栽歪点,对。”宫小子说:“”你看都调两个个了,抬不出去,,屋门都变形了,这么大个柜,干脆劈了烧火吧。”李存海:“别的,从窗户抬出去呀。”“对呀,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宫成一看真是门道。前边抬柜的宫来富宫小子把柜头担在窗台上,从窗户跳出窗外,在屋里抬柜中间的李存海和抬柜另一头的宫成把担在窗台的柜抬起来,李存海倒了一下手,宫成从里往外一推,柜就出溜到屋外了,李存海向宫来富喊:“轻点别摔坏了。”宫来富不在乎的说:“破玩艺,早该不要了。”李存海看他真要往地上摔,很怕摔散架了,忙喊:“你家不要,我要。”宫来富一听李存海要,以为开玩笑,一看李存海认真的说:“我买了。”忙把柜这头轻轻的放在地上说:“李叔真要,还买啥买的,一个破柜,给你了。”后院来的在窗外搭一手的邻居郭敬民乐了:“尽扯,书记要他干啥,开完笑呢!”这时,从屋门走出的李存海认真的说:“把柜好好放园子一边。我给你一百块。”说着,真从兜里拿出一百元给宫成。这个举动一下给宫成造愣了:“这,这,一百元多吧,五十得了。”宫来富看动真格的了,埋怨他爹说:“啥伍十一百的,李叔你拿去算了,要不也是烧火的玩艺。”“对,对。”宫成反应过来,推李存海递过来的钱,一边推一边说:“你看这房子都是你帮着才能盖上的。不能要这钱。”李存海说:“这都是落实政策的。拿着”俩人正撕巴着,宫成媳妇正搬完一盆盘子碗回来,看见这场景,到李存海手里把钱拽出去泼辣的说:“真是,给钱还不要。”李存海乐了:“这就对了,一把一利索。”宫来富看着一闪身进屋的妈,不满意的说:“妈—”。宫成也尴尬的一跺脚:“这老娘们,就认钱。”李存海对前来帮忙的大伙张罗:“来,大家快搬啊。”他一边说一边把零碎东西往大洗衣盆里装杂碎东西和大伙搬起来。什么大镜子,米袋子,扳子、钳子螺丝刀。宫成一边搬一边叨咕:“尽是破烂,这日子让我过的。”抬起一脚把一个拌脚的玻璃瓶子踢进了道边的壕沟里。宫来富也把一堆旧鞋破手套用簸箕端了扔到壕沟里。被他妈看见了,过去挑拣了两样东西嘟哝着:“还能用就扔了,败家子,不知道过日子,得啥扔啥,过去用它烧火也好的。”
一大早,大家忙呼了一气,终于把宫成家老房子的东西往暂住的邻居家搬完了。宫成媳妇端出一盆温水放在一个木凳上,把一块肥皂和一条白色旧毛巾放在盆边,招呼李存海:“李书记,过来洗手。”李存海这时一手拎着刚才宫成踢到沟里的玻璃油瓶一手拿着从沟里破鞋堆里拣的兀拉鞋放在园子边的木板柜上,一边打趣的笑着对宫成媳妇说:“这个我可不给钱了。”宫成媳妇也乐了:“行,快洗手洗脸吧。”李存海过来把上衣外套脱下,四下一看想挂在开着的门上,宫成媳妇忙接过来:“大书记,尽拣破烂,真是新鲜事。”李存海一边洗手和脸一边说:“破烂可有大用。这忙乎的,一头汗。”宫成媳妇问:“李书记,我们家盖房补助没事吧,不是忽悠我们吧。”“不能。到时就按时打到你家卡里了。”李存海口气坚定的说。“你和国志说的,四万二啊。”国志是村副书记,宫成媳妇还是没有底。“放心。咱们这次危房改造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你家属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且住建局出具了d级危房鉴定书。错不了。一定能给。”李存海洗完脸,一边接过衣服穿上,一边说。他一眼看见宫来富,说:“来,帮我把柜和这两样东西送到学校去。”“哎,我妈还要钱。”宫来福觉得不好意思。看到李存海把兀拉鞋和带有“抓革命促生产”字样的玻璃油瓶装进柜里,宫来福和宫成把柜装上一个四轮。李存海走到宫成媳妇跟前的洗脸盆前拿起手巾,又擦了擦手,把叠好的手巾递给宫成媳妇,扭头看宫成装车的宫成媳妇接过毛巾,不好意思的说:“手巾也埋汰。李书记吃完面条,再拉学校吧。”“不了,一会你们还得扒房子,这几天可能有雨,得抓紧干。”李存海说着就赶忙上了拉柜子的车让宫来富开走了。“哎,哎,钱,钱。”宫成媳妇挥舞着一百块钱向走远的车上的李存海摆划。“咋回事,你这钱就不能要。”宫成生气的对老伴说。老伴辩解道:“我趁李书记洗脸的功夫把钱放在他衣兜了,谁知道他发现了,又把钱包在手巾中给我了,这个李书记。”宫成也不知道说啥了:“可不是,李书记这个人这么外道。”
宫来富来到学校,和李存海一起把柜卸下来,抬到驻村工作队驻地的西面的空教室里。他可开了眼界了,里面乱七八糟的堆满了在他眼里的破烂旧物品。他对李存海说:“李叔,到我家吃吧,省着你作饭。”“不用了,你快回去吃饭吧,好和大家一起扒房子。记住了,有象样的旧东西给我留着。”“好,那就发咱村信息群里,你看行,我就给你送过来。”宫来富爽快的答应了。宫来富坐上“突突”的拖拉机回家吃早饭,扒房子去了。
李存海在寝室办公桌前坐下来,拿出工作日记本写道:“2019年5月8日,星期三,晴。早晨,帮宫成家搬家,购买旧板木柜一个一百元,属个性化帮扶,为其增加收入。收到他家捐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抓革命促生产字样玻璃油瓶一个,建国初期兀拉鞋一双。
宫成家属对贫困户危房政策不托底,还要进行细致宣传。”
他写完,合上日记本,又拿出另外一个本子,本子皮上写着春风村村史馆展品名细,翻开,接着在时间栏写上时间,名称栏写上今天早晨得到的三样东西,买的写上一百元购买,其它两样写上捐赠。他一页页翻看,经过一年的连拣带捐,己经有一百三十多件物品了。他寻思一边再在春风村微信信息群发一个征集捐赠启事,这边他将利用闲暇时间利用学校闲置桌椅做展台,写展板内容,做展板。他一边煮着挂面一边有了思路。
征集启事一发出,李存海的微信关于旧物咨询的就不断,有的开口就问:“李书记,你收东西给不给钱啊?”“啥?不给钱那有啥意思,咋得也得对付个烟钱喝顿酒啊。”村常务副书记孙国志也发挥口才优势在村微信群里进行语音宣传:我说大家不要以为咱们征集东西,你就珍贵起来了,你以为你那罐子是慈禧太后的尿罐子,能拿到华豫之门鉴宝呢,我告诉你们旧东西,那是纯破烂,烧火都不着,扔了没人捡,拿到村史馆一摆,一看是咱家的东西,咱们也洋棒一回,何乐而不为呢。别张口钱,闭口钱的。“大人,息怒,大人息怒,大人不见小人怪,咱们不强求。我家有个老烟枪,是过去抽大烟的,我爷用的,明天给李书记送去。”群里有人搭腔了。李存海给个大姆指点个赞,说:村史馆是咱们大家的事,每一家每一户在这里都有东西,每件东西都有来历,有故事,让我们不忘过去,珍惜和把握现在,一起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多好!是不是。大家都点赞。这时一个网名叫有缘的人发了一个图片,是第三套人民币车工贰元,他问:“这要不要?”李存海回答:“这个不要,为什么呢?一是这钱现在稀少,一张这品相的都值几百元,比较珍贵,二是要有咱村的生产生活的有关的最好。”又是一些点赞,有的说是行家。有的夸李书记有水平。
这天,李存海刚吃完早饭,就看见八十多岁的已经退休的老会计孙继仁来了,他戴着花镜,左胳膊夹着一个布包,他走进李存海在原来学校办公室的住处,看到在屋子东北角放着简易的三张床,靠南窗对放着两张旧课桌和三把木头椅子,桌子上放着热水壶茶杯台历,在台历旁靠着窗户台的位置有一个书架,摆着文件盒和几本书籍和两个本子。李存海说:“老爷子,今天咋这么有功夫,快坐,快坐。”一边拿过椅子让孙继仁坐下,拿过水壶和茶杯给孙继仁倒水,孙继仁接过水杯把杯和小布包一起放在桌子上说:“我这闲腊肉,哪天都有功夫,今个给你拿来三样东西,看咱们建村史馆能不能用上?”他说着打开布包,拿出两个算盘来,说:“这个木头的算盘是在合作社和大队时用过的,这个铝合金的是公社改成乡镇大小队改成村以后用的,现在都用计算器了,这俩样东西也有几十年了。”“这实物,再加上村上的老账本,就是咱们村当年村经济的见证。”李存海高兴的说。“这个是个包袱皮,是我当年结婚的东西。”孙继仁说。“好,好。”李存海一边往本子上登记,两个人就攀谈起村里的逸闻轶事,李存海有选择的记着,打算整理补充在春风村村史中。
半夜了,春风村小学校驻村工作队的西边闲置的教室里,只见己经被李存海粉刷一新的墙面上,己经挂上展板。
在一间教室里传来锤子钉木板,锯子锯木头的声音。原来李存海正带领其它两名工作队员就地取材,用闲置的旧课桌板凳制作展台。
今天晚上制作的是生产队时农家居室的场景,要展现的是东北的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养的孩子吊起来。这个窗户的窗戶扇是李存海在村西边壕沟拣回来的,修理修理还挺象回事,养活孩子吊起来的悠车子是搬进城里住楼的王进搬家甩下来的烧柴货,也让李存海淘弄回来,挂了起来。要说这叼大烟袋的大姑娘咋弄的,是李存海在县城服装商城费了不少好话,讲了半天价,花五十元钱买回来的坐姿女塑料模特,又戴上了当年东北大妞梳的两个齐腰大辩子的假发,嘴里叼个大木杆铜烟嘴铜烟锅的大烟袋。要说这个烟袋的来历还真有点波折。咋回事呢,这杆烟袋是村里老齐头的老伴的用品。当年,她是童养媳妇,十五岁刚进齐家门,与小她六岁的齐家儿子,也就是老齐头成婚。这个姑娘能吃苦,能干活,一大早起来,把灶里的草灰扒进簸箕倒到大门口的灰堆,再用簸箕抱柴禾进屋烧火做饭,把洗脸水给公公婆婆小丈夫端上来,稍有怠慢,婆婆的大烟袋锅子就披头盖脸的刨下来。一受气三十多年,直到婆婆去世,才十年媳妇熬成婆,大烟袋传到老齐头老伴手上。前几年老伴去世,这个一尺半长的大烟袋就留做了念想。他儿子盖上了大砖房,老齐头也有了单间,为了屋里利索,一应老物件都让儿媳妇划拉起来,放到新盖的仓房的旯旮了。老齐头老不满意了,自己嘟哝:“现在真是反了天了,媳妇当家了。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不好使喽。”儿子齐肥子看到村史馆征集旧物,也没和老爷子商量,就把这杆烟袋给李存海拿来了,李存海收了,也登记了。有一天,老齐头的儿子齐肥子,急急忙忙的找李存海要索回烟袋,旁边的村民调侃他:“咋的,拉屎还带往回坐的,给完的东西还带要回去的?”齐肥子脸臊得通红,“李书记,是这么回事,今个老爷子突发奇想,要看看这个烟袋,我说送到村里,他不信,寻死觅活的要上吊,要喝药的。”齐肥子两手一摊,一脸无辜为难相。李存海说:“再捐啥物品,和家人商量商量。”就在捐赠本上注明销号,把烟袋交给了齐肥子。
又有一天,走路颤颤巍巍的老齐头来了,带来了这杆大烟袋,捐给了村史馆,喘气还没喘匀的他对李存海这么说的:“李书记,我看你几次到我们家宣传,访谈,你这个人是个好官,干的都是正事。我这杆烟袋在家放着也是放着,没啥大用,觉得给村里还是有用。”“好,好,老爷子,等你念想了,到村史馆来看看。”
李存海住在学校驻地,没事就在村中转,这天,他和书记孙国志及村支委研究,按照镇里的部署对村环境进行治理,找来了钩机对村主干道两边边沟进行了清理,钩机师傅看到道边壕沟里的石滚子,要钩到沟里埋了,李存海忙说:“别的,把他拉到学校操场去。”″好,就是要这滚子有啥用?”钩机师傅不解的问。李存海神秘的说:“有用。相当有用了。”钩机师傅把滚子钩起来,按李存海的要求,钩到学校操场放下。李存海说:“孙老爷子门前沟里有个磨盘,再麻烦你一趟钩回来。”“哪个老孙头。”钩机师傅不知道地方。“就是孙继仁家。”李存海告诉他。“好的李书记。”“我也上车给你引路。”李存海也坐进钩机架驶室,给钩机师傅引道,正在家门口溜达的孙继仁看到了李存海要弄走磨盘,就对李存海说:“李书记这东西早就应该弄走,左青龙,石白虎,不吉利。”钩机师傅听这么一说,就问李存海:“这个得扔了吗?”“别的,还得弄到操场去。”“好的,听你的。哎两扇呢。”钩机师傅勾起来一看,有了新发现。“这是原来磨坊的东西,是磨豆腐的孙殿阁扔这的。”孙继仁告诉李存海,旁边路过的宫成的媳妇说:“怪不得日子过不起来,却是这玩艺压的。要这玩艺有啥用?”钩机师傅搭腔说:“是李书记张罗的。谁知道他想干啥。”“啊,李书记要这玩艺?南边田边沟里有个大的。”“对。”孙继仁说:“是,那有个碾盘,还有个碾滚子。”“等把这两弄完的。把那俩也弄回来。”听见钩机响,爱看热闹的郭敬民也凑到跟前说:“对,我知道在哪。”李存海说:“你知道,等会你给带个路吧。”“我带路?给多少钱?不给钱我不去。”郭敬民脑袋摇的像拨浪鼓。
孙继仁说:“我知道地方,我领你去。”“不行,你这么大岁数,怎么能让你去呢。”“怎么李书记,是不是看我老筋巴骨的有点不放心啊,没事,出了事不怨你,你看大伙不都瞅着呢吗。”刚才说领道要钱的郭敬民忙制止说:“得了,老爷子还是我领道吧我是说笑话呢。”“我说不能都见钱眼开吧。不行,还得找车拉个拖车,太大,多去几个人。”“我去”“我去。”“我也跟着去。”“我回去开我的四轮去。”自从李存海扳倒村霸黄老邪,大家对李存海有了新的认识,李存海提议什么事大家都积极响应。
等把两扇磨盘又运到了操场了,大家也都聚齐了。“”李书记你不用去了,你就在家坐镇指挥吧。”“好,你们注意安全,搬石如搬虎。”“好勒,你放心吧。”一帮人呼呼啦啦的走了。过了一个多小时,钩机和四轮回来了,让李存海意外的事,四轮拉回了大碾盘,钩机还钩回来一个大石滚子。也跟来看热闹的孙继仁高兴的说:“这是一套,当年咱们春风村就是全靠它磨粮食呢,后来有了磨米机,磨面机。”“那这个谁能推动啊。”“换班推呗,有时用牲口拉呀。”“那得多累呀。”有几个年轻人议论着。孙继仁说:“现在的年轻人啊,照我们那时候可差远了,不能吃苦,不能出力。真享福。”看着大伙咋咋乎乎卸下的大碾盘,人们围着这些石头老物件七嘴八台的议论开了。
等大家把石碾、石磨组装支巴起来,李存海说:“像样不,再有什么石头生产工具,在往这一摆,石头滚子、碾子、磨,还有什么石头槽子,石头夯、啥的,整齐了,屋里是村史馆,屋外学校操场就是石头生产工具露天展览馆。”“李书记原来这么打算的,好。”大家啧啧称赞。旁边的郭敬民问:“啥叫夯啊?”“这个不知道了吧,就是砌墙盖房子打地基,几个人抬着的。”“哎,俺家邻居又一个,我领钩机钩来。”孙继仁说。“好啊。”“我记得养鱼池北边沟里还有一对墩轱辘。”郭敬民又不知道了:“墩轱辘?”孙继仁看着郭敬民好奇的样,就告诉他:“就是种谷子糜子小颗粒种子,怕透风不出苗,压苗眼用的,就不用采格子了。”“踩格子?”郭敬民又是一脸迷惑。“这回是郭大不知道碰上孙大明白了。”刚赶来的孙国志说。大家都笑了,郭敬民红着脸不好意思的说:“谁能知道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孙国志说:“”可不是,就像有个爸爸问他儿子考试得多少分,他儿子说0分,他爸问他,儿子说历史出题都是过去的事,我哪参加了,地理出题都是外国的,我哪去过,他爸一听,明天换老师。”大伙逗乐了。孙继仁耐心的说:“可能你们这些年轻的真不知道踩格子是干啥的,就是沿着谷子的苗埯,两只脚尖接着脚跟往前走,踩实了,苗才能出,出的壮。”“知道了吧。那咱们就趁热打铁,把夯和墩轱辘置办回来。”孙国志提议。“走人。”大家分两伙去拉东西去了。
但拉孙继仁邻居王玉库的墩轱辘却费点周折。孙继仁说的邻居家有墩轱辘,这邻居家就是老党员、老退伍军人王玉库家,王玉库今年六十二岁,在户口本上,妻子六十岁,今年他家两个儿子,都在县城买了房子,也就没在往他老俩口子住的老房子上投入资金进行维修,甚至都不愿意和泥抺墙了。老两口子都有心无力,七十来岁了,和泥也和不动了,就是有泥,抺墙蹬梯子爬上爬下的也是腿脚不灵便,看着自己为了防雨,在前几年弄了一车己经脱完粒的高梁头子,给容易受雨淋的房子两个山墙贴上,两年没抹墙了,王玉库和两个儿子说:“该抹墙了,你们看山墙前后檐墙都糟了。”哥俩一商量:“有办法了,买塑布把墙都贴上。”气得老王也没办法,一个劲的骂:“这两个懒王,尽是馊主意。”邻居孙继仁看着了也是长了见识了,塑料布包房子还真不用抹了,王玉库的儿子没听出话音里有别的意思:“嗯那,不透风还保暖呢。”可是,老土草房子几年不修缮,墙皮也酥了,房顶房草也漏雨了。在二o一六年有土草房改造政策,自己维修,县里住建部门给补助七千块点,王玉库活心了,算起账来,依他的经验旧房子一修就粘包,看着挺好,可是一修缮,不是这不行,就是那完犊子了,七千块钱哪够,换窗户换门,换房顶挂瓦,不得让两万听见,两个儿子又拿不出来。王玉库寻思,对付住两年,看这架势政策还会有。还真让王玉库说着了,转过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生,郭景堂就盖上新房,搬进去了。国家补贴四万二千元。“四万二千元哪,我这房子要修的话也不搭啥了。”躺炕上望房巴,这可真是掉馅饼。入户巡访的李存海也看到了这个情况,把这种情况记到本子上,王玉库也说了:“李书记,你看看我这房子情况,能不能考虑算进补贴四万二的那个线?”李存海耐心的解释:“老王啊,我们已经把你纳入危房户,可文件规定儿子有安全住房的,危房户不予考虑。”送完要到下一家遍访的李存海出了院门,回到屋里,他不满的往炕头一躺对在炕上坐针线活的老伴说::尽是王八屁股龟腚(规定)。”他这个对第一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不满意,他到村委会找过两回,可李存海拿出了文件,白纸黑字,还有他两个儿子在县城住楼小区楼牌佐证照片,王玉库自己给自己找抬阶下:“李书记,我不争讲了,好歹我也是一名党员,有这个觉悟。”话是这么说,可心里还是对李存海不满意。在年底扶贫办和组织部对驻村第一书记包扶工作队长李存海考核,群众划测评票环节,王玉库直接把测评票一推,划票的笔一放,直接起身离开会场弃权了。李存海寻思做做王玉库的思想工作,在他家在村办公室也没谈出个里表来。
一天,李存海到东方红镇开会,走进镇政府办公楼,看见王玉库正在门厅打转转,王玉库也看见李存海了刚扭脸要躲开,李存海上前问:“老王,忙啥呢?”“嘿,嘿,”王玉库笑得有点难:"这不,镇里统计退伍军人,说是要有待遇,可我的退伍证早弄没了。问了几个人,也没有个头绪。"李存海热心的说:“等我开完会,我给你打听打听。”“那敢情好,买两条烟都行。”能买两条烟在王玉库这已经是最高规格了。“不用不用。”李存海上楼开会去了。
李存海开完会,下楼看见王玉库还在那等着呢,就招呼他:“走,我领你到武装部问问。”王玉库跟着李存海上楼,来到二楼武装部办公室,正好武装部长
张部长在屋,他看见李存海来了,客气的让座:“李书记,你有啥事?”李存海把王玉库的事情一说,张部长为难的说:“啥忙也一帮,但《退伍证》丢失后,真的无法无法补办。”站在那的王玉库一听心凉了半截。“那得想个办法呀,证明一下呀。”李存海也焦急的说。“这样吧,按规定《退伍证》是退伍军人退伍时所服役部队发放。《退伍证》是证明本人在部队服役的重要凭证,有编号又有身份证明。当退伍证遗失后,当事人如果需要补办,必须找原服役部队按照相关规定程序补办或开出书面证明。当事人如果一时不能补办退伍证,而又需要证明自己的退役军人身份时,可以在自己的档案中查询并复印有关凭证来证明。”王玉库一听规定,就有些迷糊,按他的经验,领导一提规定,就要卡壳。李存海一听有门,就告辞出来,对有些沮丧的王玉库说:“这样,明天我陪你到县武装部、民政局跑一跑,或复印材料或来个证明。”“那敢情好,我这两眼眯黑,俩儿子还不懂怎么办。”王玉库无可无可的。总之,最后,李存海又跑民政局找档案,又到武装部开证明的,没到部队重办退伍证,(王玉库也明白年头都这么多了,他原来的部队几经撤并改革,番号有没有还不知道呢,重办退伍证几乎不可能,)也把这事整明白了,王玉库一高兴:“李书记,我那对墩轱辘就捐给村史馆了。”
第二天,吃完早饭,王玉库真用郭敬民开的四轮把墩轱辘拉来了。李存海很高兴看他们把吨滚路卸完,还看见王玉库拿下来半个桌子,疑惑的问:“这是?”
王玉库说:“李书记,不怕你笑话,这半拉桌子是我和我哥王玉林分家时,把整个桌子一分为二,一家一半。那个时候分家,真是把感情都分没了,因为这个,我们哥俩几十年没说过话。”“还有这事?”李存海觉得这半个桌子挺有意义。
等几件大件石器往操场那一摆,来看热闹的村民都说:“哎,还真是这么回事,”“又想起生产队那时候了。”这时候,李存海看见也来凑热闹的王玉林了,就招呼他:“老王,你来我和你唠唠。”王玉林不知什么事,就跟着李存海来到了王玉库捐赠的半个桌子跟前,“这,这,真不是我家的那个桌子,怎么在这?”“呵呵。”李存海乐了:“老王,这不是你家那半,我猜你家也有一半,你看捐来咋样?”“你,你,你咋知道?”“行不行啊?”李存海叫口供。“行,我弟家的都你拿来了,李书记你说话了,我差啥。我现在就回去取去。”“好。我等着。”
王玉林把半个桌子拿来,李存海让放在那半个桌子边上,让人一看就是一个,但还特意留个二寸来宽的缝,李存海解释说:“到时候摆个牌,这是老王家分家时的桌子,现在破镜重圆,两桌合一了。”王玉林不解的瞅瞅李存海。李存海笑着:“老王,谢谢你捐东西,来,今天是星期六,我备点小菜喝点。”王玉林不情愿,李存海连拉带拽,把王玉林拉到了工作队住的这屋,一看两个合拼的课桌上摆满了菜,再一看人,他愣了,除了孙继仁,他弟弟王玉库也在场,李存海把他往王玉库跟前拉,孙继仁把王玉库往王玉林跟前推。李存海把哥俩的两只手牵在一起握住:“桌子都二合一了,你们哥俩也该和好了。”王玉林眼泪下来了:“李书记,你费心了。”王玉库也擦拭眼睛。孙继仁说:“快坐,这可是李书记第一次请郄。”
这里第一次响起了碰杯声。。。。。。
现在,东方红镇春风村村民农闲时总爱往一个地方里去。这个地方为啥这么拢人气儿?村民孙继仁说:“在这里能找到村里的根,能看到过去的影子,也能看到现在的生气,还能感受到将来村里的梦想。”这个地方就是新建成的春风村村史馆,已经成了春风村人的“精神家园”。“村史馆里都有啥呀?”没去过村史馆的郭敬民问。“啥都有,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孙继仁告诉他:“眼花缭乱的说不全。”可不是,走进这四间一百六十平方米的村史馆,一股浓浓的乡愁迎面扑来。村屯由来、历史传承,墙上的一张张展板追溯着春风村的历史沿革;革命英烈;乡土先贤;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展板上讲述着一段段故事,春风村的发展往事和勾画的发展蓝图。上世纪四十年代打过童养媳的烟袋锅;五十年代的木板柜、乌拉鞋;六十年代的玻璃油瓶,七十年代的大队账本、算盘……村史馆实物展区,一件件有年代感的实物,勾起了村民对乡村往事的回忆。不但有老故事、老物件,村史馆里还有新思路、新规划。村容村貌改变、扶贫扶志典型、产业带动成果,一幅幅照片配合文字记录着春风村的点滴变化,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村史馆就像一本书,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视频影像等方式,生动展示了春风村的过去沧桑历史、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存海讲解说。“为了建村史馆,我们召集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讲述村里往事,又多次前往县档案馆查阅相关材料,对村民回忆和讲述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确认和核实。村史馆的建设更要感谢村民大力支持,听说要建馆,很多村民送来了家里的老照片,捐出了家中的老物件,热情的支持,寄予的厚望,让我感动,让我努力。”李存海激动的说。
自从有了村史馆,村民没事儿就爱到这间小屋里看看,六十二岁的村民孟祥文来的次数最多。因为村史馆里展出着他父亲孟凡清的光荣事迹。摸着墙壁上父亲孟凡清的事迹展板,孟祥文给村里年轻的参观村史馆的孩子们讲述了那段精彩的故事。抗美援朝,孟祥文的父亲孟凡清可是赫赫有名的汽车驾驶员。孟凡清的驾驶技术可以说是全汽车团第一,好的得出奇。当时,汽车团需要往前线运送一批军火,需要过一道美军封锁线。当时,有几辆军车冲了上去,可是敌人的炮火向长了眼睛的似的,结果军车被炸毁了战友也牺牲了。孟凡清无所畏惧的冲向了封锁线。最后只有他驾驶的军车在硝烟中冲出,完成了任务。后来孟凡清光荣退伍后,就回乡务农了。”回忆起父亲参军走时骑大马戴红花,乡亲们沿街送别的情景,孟祥文说到动情处,自豪的不禁热泪盈眶。“还得感谢你,李书记,我的爸爸去世早,别说是外人,就是家里的小辈儿对老人的事迹都不知道了,多亏你建村史馆,把我捐献的相片展出来,你看这是我的孙子。特意带他看看。”孟祥文对李存海说。
在美丽乡村板块里展示的有扶贫扶志致富典型已脱贫困户村里公益岗位秸秆禁烧看护员、卫生监管员国福堂,他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尽职尽责,干劲十足。自觉维护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路边沟的杂草长出来了,他就顶着烈日用镰刀除草;秸秆禁烧,他挨家挨户的发送传单,讲政策。在家里他又和妻子孙玉珍养殖三十只大鹅,增收三千六百余元,增加了收入,在2019年光荣脱贫。
“国福堂大哥就是我的榜样,以前总感觉先进人物距离我很远,今天突然感觉他们就在身边,今后要多向他学习,早点致富,把日子过好。”在村史馆里,已经住进新砖瓦房,四万二千元补贴资金到手的已脱贫困户宫成看完国福堂的事迹向李存海表态。
李存海像一位讲解员一样向村民介绍他整理的可歌可泣的春风村发展史,弘扬村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让这些典型蕴含的扶贫扶志的力量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密组织开展的善举之星、脱贫之星、孝顺之星等系列扶贫扶志活动在村史馆展出。“村史馆就是个平台,我们在这里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典型,引导、感染、带动发展动力不足的群众,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信心。沿着春风村发展的足迹,紧随新时代的步伐前进,春风村将会开拓创新续写新的村史,让春风村的走向更辉煌幸福的明天。”在开馆的仪式上,应邀来参观的孙继仁、老齐头、宫成还有其他向村史馆捐赠的村民们,听见李存海这鼓舞人心的讲话,一阵热烈的掌声,不知是对李存海讲解的赞赏,还是对村史馆由衷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