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吹来了,她吹皱了一池春水,也吹开了别拉因子山山坡的映山红。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清明悄然而至。它带着一丝清冷,一丝哀思,如同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静静地站在岁月的路口,等待着我们去赴一场关于思念的相约。
小时候,清明于我而言,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记忆中,每到清明时节,小孩们都象古诗写的那样: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他们欢笑着奔向空旷的田野,放飞自己做的自己喜欢的风筝。大人们总是在清明时忙碌着播种小麦。紧张地搬运麦种、化肥,紧跟着拖拉机,很怕落下自家的种麦的地块。
再有,清明节这一天,父亲会在前一天准备好祭品,通常是些水果、点心,还有一瓶烧酒。我好奇地凑过去,看着那些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供品,心里想着,这些好吃的难道不是应该留给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吗?可父亲却一脸严肃地说:“这是给祖先的,不能动。”于是,我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盼着祭拜仪式早点结束,好能分享供果。
到了清明那天,天阴沉沉的,偶尔还会飘起细雨。跟着大人来到祖先的墓碑前。大人们对着墓碑诉说着家长里短,仿佛那墓碑后面的人能听得见。我看见墓碑上那些模糊的字迹,心里满是疑惑。祖先到底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在我们身边?为什么大人们会对着一块石头说话?还让我跪下磕头?
记得爷爷去世时,我刚上小学。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爷爷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他总是笑眯眯的,脸上带着深深的皱纹,像是岁月刻下的印记。他喜欢坐在院子里的木椅上,抽着旱烟,看着我玩耍。有时,他会给我讲一些他年轻时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艰苦奋斗的日子,也有甜蜜的爱情。我总是听得入迷,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哭得很伤心。我无法接受那个总是对我笑眯眯的老人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他的葬礼上,我看着那口棺材被缓缓地放进墓穴,心里满是恐惧和不舍。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生死离别。
从那以后,每到清明,我都会想起爷爷。我会想起他坐在院子里抽烟的样子,想起他给我讲故事时的神情,想起他那温暖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虽然他已经不在了,可他的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每到清明,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说:“爷爷,我想你了。”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县城。在这里,我有了自己的生活,可每到清明,我的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浓浓的思念。我想起了家乡的河水田园,想起了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亲人。
今年的清明又到了。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小雨纷纷。那雨丝仿佛是天空的眼泪,为那些逝去的生命而落。我想起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这些曾经给予我温暖和爱的人。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了,可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我决定回乡祭祖。去祭拜那些已经离开我的亲人,去告诉他们,我一直记得他们,思念他们,感恩他们。
回到小村,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那条通往墓地的小路,那些熟悉的墓碑,还有那些在风中初萌的浅草。我站在爷爷奶奶的墓前,看着那块刻名字的墓碑,心里满是感慨。我轻轻地说:“爷爷奶奶,我又来看您们了。您们放心,我会好好生活的。”然后,我将手中的鲜花放在墓碑前,我知道春日里的鲜花总会凋谢,可先人的美德会同鲜花的芬芳一样会沁进骨子,融入血液,滋养心田。
清明,一个关于传承的节日。它让我们明白,生命虽然短暂,可爱却可以永恒。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亲人,他们的爱会通过我们传承下去。我们会将他们的爱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也明白,生命虽然有终点,爱却可以永恒。
又到清明,天空中飞起了风筝。我知道我就是一只风筝,那根线一头系着久违的故园,一头系在我脆弱的心头,很软很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