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说吧,以前干豆腐一出包,我就把干豆腐驮在自行车后架上走街串巷的叫卖:卖干豆腐喽,又薄又好的干豆腐。喊一天,嗓子都喊哑了,一天最多卖个二三十斤干豆腐。如今,足不出户,我这个豆腐坊每天做的一百余斤干豆腐就已经通过网络把这种黑土地上的特产,名满三江平原上的名品销往全国了。”提到这些年来生活的变化,年近六十岁的豆腐匠任广民深有感触。
他在别人问起他的做豆腐的手艺时,扳着手指,如数家珍一一道来:“你就说吧,我们家从我爷爷那一辈起就开始做豆腐。我父亲在生产队的豆腐坊做豆腐,是有名的豆腐匠,后来,分田到户搞承包,我们家自己开豆腐坊,后来老爹岁数大了,我是子承父业也做起了豆腐。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寻思着以后自己学会做豆腐之后,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
任广民想学做豆腐的念头一出,就给年近六旬的老豆腐匠任老爹做起了学徒。任老爹做豆腐时很严谨,从选豆子、泡豆子、碾豆渣、煮豆浆、点卤水等做豆腐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严格,任广民一板一眼的跟着学,丝毫不敢马虎。每到晚上,那些精选出来的大豆就被泡进水里,经过大半夜的浸泡,灌了一肚子水,吃饱了水头的大豆用木柄的大勺舀进石磨的转盘,石磨被人力推着绕着转圈圈,黄豆被碾成豆浆从石磨中间的隙缝里一点一点溢出来。石磨辗出来的豆浆味道涩涩的,但是黄豆的滋味全在,只不过多了一丝丝若有若无的甜味。豆腐作坊里有口近两米直径的大锅,石磨磨好的豆渣浆加水稀释后烧开,浓浓的豆浆在锅里“咕咕”的打着滚,作坊里里外外都飘着一股浓浓的豆香。
做豆腐的所有工序中,最关键的是卤水点豆腐。任广民师傅祖上几代人都开豆腐作坊,从小耳濡目染,对于调制卤水和用卤水点豆腐方面都算得上一把“好手”。
做豆腐其他的工序都是体力活,但是卤水点豆腐却是需要动脑子的技术活,卤水就像豆腐的精气神,多了少了都不行,这就和画龙点睛一样,要恰到好处。
先前是毛驴拉磨,后来变成了电磨,加工能力也番了几番。任广民又讲起:“你就说吧,特别是近年来,我的思想变化更大。”原来“你就说吧”是他的口头语。 “你就说吧。”他用纯朴的口音介绍自己的干豆腐:“我这干豆腐已经注册商标品牌,纯绿色非转基因大豆加工,薄的像纸,色金黄,口感好……”他一提到他做的干豆腐就眉飞色舞。
他的儿子也参与到销售中来,网络直播带货,任广民也上镜,开头少不了他那句口头语“你就说吧……”让人听来,亲切中又有一种幽默。
不光这,就是任广民的家居小镇经过脱贫攻坚和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展现了美丽的乡村风貌。随着当地农产品打造注册的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多,任广民的干豆腐在富锦名气越来越大,外地,主要是南方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在当地已经成为名吃的干豆腐正通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品尝赞誉。
过去,“南方道边是广告,北方道边是口号”是南北观念的真实写照。如今,伴随着网络的全覆盖,视频号、抖音快手、网红打卡,“销售难”的现象已彻底改观,黑土地上农产品实现了从“自产自销”到网销全国的飞跃式发展,展开了当地文旅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腾飞双翼,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你就说吧,适应新变化了,钱包鼓了,心情舒畅了,能不乐呵吗。”他从十几岁就学做干豆腐已经四十多年了。”他的这项技艺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靠着卖干豆腐,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儿子已经把这项技艺学习到手了,并且网络直播带货。
在三江平原的这块创业圆梦的黑土地上,像任广民这样的手艺匠人还有很多。三江文化多元,北大荒文化、闯关东文化丶黑土文化、冰雪文化繁荣兴盛。在这里不仅能够领略到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底蕴的丰厚,还能体验感受到多元文化在新时代与新机遇冲击的斑斓多彩。
任广民走街串巷的那卖干豆腐啰的叫卖声的烟火气,渐渐和市井乡村渐行渐远的拉开了距离。让乡亲们在手机能刷到他在直播间里吆喝的卖干豆腐了的叫卖声,感觉到了对乡音乡恋乡愁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