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福海的头像

马福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16
分享

一碗土豆丝

文/马福海

“洋芋”学名叫土豆,马铃薯,方言俗称“洋芋”,一个椭圆的果实却养活了很多人,甚至一生都在吃,它不但给了我前行的力量,还实现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梦想,曾经那一碗浓香土豆丝的味道,还在脑海里浮现和徘徊。

我出生青海的一个小村庄里,儿时的许多故事依然记忆犹新,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爱的一碗土豆丝。

记得上中学时,一天中午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给我准备晚饭,父亲叫我:“孩子我们爷俩聊聊”,父亲瘦瘦的却很精神,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出的是快乐和自信,严肃也是特有的气质,我搬起一把小方凳,坐在父亲的旁边,听复父亲: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富裕,爷爷做点小买卖即“羊皮衣服”,奶奶没有工作,父母弟妹6个,父亲排行老三,由于父亲的哥哥成家立业,姐姐都以出嫁,家里只剩下小姑和小叔,那时候爷爷因为身体有病不能下地干活,不能再做他的小买卖了,家里的生活依然很困难,父亲13岁已经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农闲时父亲就赶着毛驴走乡传户为家里生计忙碌着,还要照顾妹妹和弟弟(小姑和小叔),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缺吃少穿已经成了代名词和口头禅。我在想那么小的年级就已经承担了大人的活,父亲的童年真的不容易,但是坚强的父亲却坚持下来了。

此时,母亲的叫声打断了我和父亲的谈话,一股香味从厨房钻出,我飞快的跑进厨房问母亲:“今天的午饭吃啥,母亲笑着说,是你最爱吃的”,原来是一锅金黄色的土豆丝,

我急着问母亲:“今天的土豆丝太香了”,您是不是加了其它的佐料,母亲说:“没有!除了盐和花椒,没有加任何佐料”但是香味弥漫着整个厨房,因为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宽裕,土豆是我们最爱吃的主食,渐渐的我也随着上初中离开了温暖的家,我的学校在另一个乡镇,我住在父亲的单位,由于工作关系父亲每天要下乡,只有我一个人上学,三年的初中生活在期盼和希望的日子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土豆时刻没有离开过,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被县上中学录取,当我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交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高兴的不知道说什么,眼角却有一丝丝泪痕,此时我的眼泪却再也控制不住,心里默默对父母说:“谢谢你们含辛茹苦的拉扯,儿子一定会给你们争气”,就这样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

3年的高中生活在紧张、充实中渡过,回想起高中生活既有喜悦,又有泪水,因为家离学校有10公里的路程,那时候的路非常难走,白天一身土,下雨天一身泥,还有很多石头,为了节省时间多学一点知识,我成了住校生,学校的宿舍是70-80年代的旧房子,只有学校放假才能回家,但是每天都与土豆和煤油为伴,因为住校生的生活确实很差,几乎不见肉,不像走读生可以按时回家吃饭,那时流行一句话“早上切成条、中午切除片、晚上切成块”,还有就是宿舍没有暖气,冬天来临我们晚上睡觉只能用玻璃瓶灌上开水取暖,在那段日子是我人生中最苦最难易忘怀的日子,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有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有父母的关爱陪伴,经过不懈的努力,经过了12年的寒窗苦读于同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城的大学,我从一只丑小鸭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男孩,4年的大学生活,实现了我的期盼依旧的梦想,但是当年母亲的那一碗土豆丝依然的在我脑海中浮现,真实因为有了那一碗土豆丝,不仅让我们体味了生活的辛酸不易,更加让我们懂的父母的关爱和叮咛,一碗土豆丝是浓浓乡愁的见证,更是爱的延续和升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