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由来已久。饮茶,不止在于识茶的优劣之法,更在于品茶的味茗之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的殿堂级文学名著《红楼梦》,闳中肆外,含英咀华。其创作主旨原是“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般的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演绎阐扬百年世家大族的兴衰遭际及古代社会人情百态,然则其情节梗概始终定格在雅人、雅事、雅景和雅物,细微处描摹刻画的依旧是钟鸣鼎食、诗簪礼缨的王侯勋戚之家的日常衣食住行。仅述饮茶一隅即鲜活映衬出达官显贵及其眷属闲情逸致,玉叶金柯般的文化品味。优渥、闲适、充盈的生活格调更是将雅文化重要阁部的品茶之道推向了极致之境。
《红楼梦》素有半部《茶经》之说,此一说并非因这部千年奇书的遐名而积虑谬赞,实则由百年来红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周汝昌先生详加考证而来。据其研究,《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或详实或提点到与饮茶,品茗相关的故事情节有279处;论及茶道的诗词歌赋曲有23处;尤其是相关于茶言茶语的桥段出现的次数更是多达1520多次,许多与之关联,互为首尾的茶事活动被特加着墨,渲染得出神入化,玲琅满目。遍览中国古代灿若星辰,卷帙浩繁的雅俗文学典籍,如此这般将茶文化,郑重其事的精心嵌入其中者,可谓凤毛菱角,寥寥无几。故而,将《红楼梦》称作半部《茶经》,也就无可非议了。无怪乎世人常言:“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数读《红楼》,兴味悠长。渐入佳境时,偶拾茶事佳话,余韵流风,不胜枚举,此处仅罗列二三事,便可窥得金粉世家中的玉盘珠玑之盛……
贾府乃勋旧门第,府中金枝玉叶饮茶,必定是上等名茶。书中提及的茶品繁多,诸如"六安茶"、"龙井茶"、"暹罗茶"、"女儿茶"等,凡此种种,都是寻常人家遍寻不得,上流人物视若珍馐的域中名品。
六安茶是贾宝玉最嗜爱的养生茶。小说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首次提及六安茶,此茶与龙井、天池齐名,为有清一代上品贡茶。此茶产于安徽霍山,据《长物志》载:“六安,宜入药品,但不善炒,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龙井茶,即西湖龙井,产自杭州西湖福地。龙井茶形状修直,如同虬龙吞云雾般缠绕,因此得名“龙井”。其叶瓣细嫩,色泽翠绿,冲泡后茶汤碧绿澄澈,清香四溢,滋味鲜爽甘甜,有“十大名茶翘楚”之誉。暹罗茶者,顾名思义为暹罗国进贡而来的茶品。在《红楼》第二十五回《通灵宝玉蒙蔽遇双真》中,王熙凤给大观园一众少爷小姐送了暹罗国进贡的茶叶,即为此物。女儿茶是川、黔西部的草药,别名岩果紫、黄茶根、女儿红,也作普洱茶。《红楼梦》中第六十三回写宝玉吃了面食,怕“停住食”(即积食),林之孝家的劝他饮"普洱茶",宝玉饮后,顿时朵颐大嚼。闷此茶时,可加入少许糖,泡一夜即可服之。此茶除消食解腻外,还颇具通经功效,少女饮之,效果更佳。亦是盛行清代大内宫廷和达官显宦人家的名贵贡茶。
《红楼梦》所述上等名茶中还有一种"枫露茶",清雅新奇,令人神往。在《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提到此茶:"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因此傍晚浅尝,味道最佳。对"枫露茶"的考证颇费思量,据说它是"枫露点茶"的简称,不仅喝法独具,制法亦新奇。烹制中,要取香枫的嫩叶,人甑蒸好,滴取其露,将枫露点人茶汤中,即成枫露茶。饮一碗茶便要讲究到如此,恐怕也只有贾宝玉这种"富贵闲人"才消受的起。不仅选茶讲究,烹茶所用杯、盘更要精心匹配,方显品位佳什。
《红楼梦》中一流人物,几乎人人都是善品佳茗的大方之家,妙玉更是其中的"茶道圣手"。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章节中,曹雪芹向观者细梳了一连串极其考究的饮茶品茗之道:"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着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
“老君眉”是妙玉特地为不入凡俗的贾母择选的茶品,取"老君"之尊慈、"长寿"之意韵,正合贾母年高兼德重,一家之主母的气质与人望。此茶色深鲜亮,味香浓郁,消食解腻,香气高爽,其味甘醇,于老人食后饮用,最为适宜。此茶是湖南洞庭湖中君山所产的一种银针茶。每次贾母饮时,都取用梅花雪水浸泡,以名器盛之。名器均为时兴之巧物,造型小巧别致,是极为珍贵的古董茶器,茶盘亦是或经年相传或匠心独运的稀世名皿。两者搭配上的相得益彰,又暗合主家地位之显赫,用度之奢靡,乃是荣府筵席场面上一以贯之的礼数和规仪。古人云:“茶滋于水,水籍于器”。由是观之,选茶讲究,盛茶的器皿也定然不容小觑。亦见得,精致巧妙的茶器往往极易折射饮茶之人的尊贵身份及不循常人的生活方式。
茶道,与饮茶人的修养、品位、心性密不可分。因同为高雅之人,妙玉迎迓款待黛玉、宝钗、宝玉喝小众私藏的"体己茶"。她于茶道熟稔,信手拈来,对同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同道中人”,独有几分相视莫逆般的惺惺相惜。妙玉给宝、黛、钗预备的茶具,大有非名器不饮之嫌。她给宝钗的是"<分瓜>爬晕",契合宝钗藏愚守拙,端庄自持的大家围秀形象;给黛玉的是"点犀需",取意"心有灵犀一点通",贴近黛玉多思机巧,灵动善感的弱女子性格。更有一种"海",名曰"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台皿>",用它品茶,大有古人饮酒"流觞曲水"的雅兴。一色罕见的古玩珍器,别致有趣,难怪宝玉叫嚷着拿给他的"绿玉斗"是俗器云云。
茶具巧思不可多得,泡茶之水则更为高妙。此番邀约晤见,相见甚欢,所用之水,必定不是平常之“浊流”。乃是五年前封在花瓮里的梅花上采集的雪化成的寒晶。轻水泡茶,口感自然更加轻妙醇厚。想是思忖那雪花轻盈静洁,梅花瓣色浅轻薄,用梅花雪水泡茶,自然较之旧年雨水滋味更为"轻浮"润喉。古人常常纠结流连于食馔之道的雅致与审美,以至乐此不疲而如痴如醉。舌尖刁钻,心奇灵怪般的执念,由此一事可窥见一斑。
梅花上的雪未落土,洁净澄澈,雪带梅花香气,更添雅致。更兼甚者,"梅花"与"雪"均为"高洁"的代称,也暗合品茶之人的心性。据此,红楼中人品茶,品的亦是性情与性格。“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高洁僻静,又有极高的才情造诣,这种气质甚至超越黛玉宝钗。如此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处世行事自当不循众途,而品茗亦自别有一番意趣滋味。
“倦绣佳人幽楼长,金笼鹦鹉唤茶汤”,“静夜不眠因酒竭,沉烟重拔索烹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红楼梦》中借茶点题,以茶咏句之处颇多,在闺阁女子你来我往的唱和间,吟颂出与琴棋书画一色并列的“阳春白雪”式的诗词及楹联佳作。《红楼》的茶道在唇齿留香的同时,确乎浸润朵颐,风韵独存,好似予人以精神世界的一场风雅饕餮盛宴。那些唯美以极,雕文织采的隽永辞章,连同艺馔合一,情文并茂的茶言茶事、流韵华泽,点缀起曲径通幽的红楼文化长廊里,夺目绚烂的撷华掇英。
《红楼梦》横空出世281年,关于它的前世今生,因果表里,考据索隐,早已成为上达柱国将相,中至名流巨擘,下迄百姓黎民,长久以来或赏析或闲谈或雅集或论道时,眷注、探寻和商榷的共同话题。其熔博物、社会、人文、爱情、政治于一炉,研究者尊其为“近代中国三大显学之首”(红学,敦煌学,甲骨学)。仅凭曹雪芹在小说中对茶道及诸多雅事的精研考究,便已然足以令其居华夏五千年文化专史一席之位而不朽。品读红楼,除却能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故事脉络中,入戏甚深般的同悲喜,共顺逆外,更能在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的绝美画卷里,在茶香袅袅的氤氲缱绻中领略清欢不渡,白茶不予的朦胧诗画传奇。
桃柳徜徉于此时,性灵渊薮于斯地,红楼一梦意难平,人间流连知何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