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玛莎的头像

玛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7/11
分享

陈姨

陈姨是一所小学的代课老师。她矮个儿、方脸、短发,精明利落的样子。她那一手逑劲的草书曾获过区教师书法大赛二等奖。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老顽童”,从眼神的睿智、处事的灵活及说话的诙谐中,你丝毫不会觉得她已年过半百了。

陈姨与几乎长我两旬的大姐同龄,因此最开始我大大咧咧地称她“陈大姐”,并且坦言相告这样称呼的好处有二:一是昭示她心态的年轻,二则我们乃“臭味相投”的一对“黄金搭档”,看着她笑咪咪的样子,我于是以为她默许了。我周四不用坐班,陈姨每天下午5:00以后才上班,从认识的第一周起,我们便达成一种默契,每到星期四下午2:30左右她来我步梯8楼的住处见面。我们聊着,笑着,忘了时间,忘了秋日下午愈来愈重的寒气,连水也忘了喝。直到后来我特意备了水果、点心,她仍是什么也不尝。我有点尴尬,还有少许莫名的自卑,可她却一摆手,不屑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总是讲吃啊喝的,好像你钱多得没地方花似的。”走时,我送她到楼下,她打开自行车锁,扶着车身,却迟疑着不上车。末了她嗫嚅着问我:“你能不能还是让你的孩子喊我‘奶奶’?”顿了一会儿又道:“要是你不愿意就算了。”我如梦初醒,赶忙道:“哪里话!本来就应该喊奶奶嘛。”当天我用手机发短信给她:母亲般的爱,朋友般的情,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小姨来担当的,我就称您“陈姨”吧。

渐渐地,我知道了更多关于陈姨的过去。20岁不到,她就开始在老家县城教书,当年的她热情洋溢,工作能力强,写得一手好字,曾是一方才女、学校的骨干。15年后她带着女儿随丈夫来到汉口。真正的人才哪里都需要,那时转工作关系对于她那样的实力派没什么太大的障碍。可她想:“天下秀才(教师)一般穷”,有跑调动的经费不如投资宝贝女儿的教育。主意已定,她一路过关斩将,支持女儿读了省卫校的中护,又上高护,最后如愿分配到一家省直医院,且买了房子,是个连许多武汉人都羡慕不已的三口之家。没想到好日子没过两年,一日趁她出了门丈夫未到家的空档儿,女儿竟无缘无故地服药自尽了…… 陈姨好似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跌入万丈深渊!从此眼泪代替了欢笑,悲伤代替了幸福。被人劝回人世间来的陈姨显得淡漠世事,将自己界定为“人生的失败者”。“人人都说这孩子太不负责任了,劝我不要想她,可是,可是……”说到这儿,她早已泣不成声。我突然间明白了许多,关于儿女,关于父母,关于女人,关于人生!

接下来的日子,我日程渐满。偶尔相聚,我们也调侃,也流泪,更多的是她对我的激将与鼓励。陈姨日益惦记着我。有一次她竟然因夜间忽然忆起她昔日的一位领导或许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次日便顶风冒雨来告诉我,急切地叮嘱我立刻去拜访此人,依然是不吃我一粒饭,也不喝我一口水。

由于种种原因,我决定离开。临走那天,雪下得很大,我的心好沉。刚到家就收到陈姨的短信:今天本欲前往送行,一来因为忙,更重要的是怕眼泪不听话,想了半天还是没去。电话中,我对她说:“您别上课了吧!到我这儿来给我当妈妈,我给您养老。”她笑答:“本来我是缺女儿,可你不缺妈呀。真撞上你的妈妈们,你还不把我这个‘赝品’给撵走啊?!”

夜静时,我常想起陈姨。陈姨呢,您想女儿吧?想我这个"忘年交"吧?想晚年的安慰和温暖吧...... 望窗外,月渐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06年4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