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小美的头像

邓小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22
分享

奋斗是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读梁晓声长篇小说《我和我的命》

关于“命运”在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笃信天命,觉得一切由天注定,也有人认为命运由自己主宰。到底命运是由天注定的还是由自己掌握的呢?梁晓声长篇小说《我和我的命》给予一个很好的诠释,读这部小说,我感悟到“奋斗是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我和我的命》刻画了一个80后女孩的成长史,作者梁晓声借这个女孩养母之口提出“父母给的”天命、“由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决定的”实命、“文化给的”自修命的“三命论”,构成了全书的思想骨架。主人公方婉之因为是女孩儿,被父母遗弃,因此而从农家女孩变成了校长妈妈、市长爸爸的孩子,这是“天命”。长大后无法承受养母去世、养父要再婚、亲姐姐和姐夫接二连三地亲情“胁迫”,从大学退学,到深圳摸爬滚打,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从打工妹逐步成为企业高管,最终创立公司并上市,这是“实命”。以亲情扶贫的方式反哺家乡,这是“自修命”。如果说这是一部关于“命运”主题的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个人奋斗史,因为作者在命运书写之余,更多是在书写奋斗者的故事,将个体的成长奋斗与命运叙事结合起来,是一部励志的作品。

小说通过方婉之将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告诉人们在命运的夹缝中,可以通过承担责任的奋斗,活出尊严与温暖交织的第三种人生,也说明了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只要坚持奋斗精神,就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小说里面“我的大外甥”,他的“天命”是“他爸是供不起他上大学的”,然而他想尽千方百计去改变命运,“所以他决定参军,也许当了兵以后,还有考军校的机会”这对许多出生“命”不好的人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而小说的主人公方婉之,从“我的中学时代不差钱,也没有缺过任何东西”的家庭,到只身来到深圳打工,“找到第一份是在远离市区的工地上”的“帮厨”,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伴们艰苦的劳动,逐渐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种生活轨迹,成就了她丰富多彩的“实命”。方婉之为了家乡脱贫,宁愿忍受不愿回去见到那个“恩将仇报”的二姐的痛苦,而担任“耿老先生”向贵州投资助贫项目主管,以“我见证了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正逐步成为事实,神仙顶是那事实的一部分”来实现她的“自修命”。这些情节的描写,给予人们的启示是人取得了某种成功之后,仍需要一份持之以恒的精神,将“实命”的终点不断延伸,为奋斗者创造更好的条件,就会“自修”功德圆满的命运。

这部小说既是个人奋斗史,也是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微观记录,非常贴近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捧,被改编为电视剧,剧组来到全国著名侨乡广东台山取景摄影。据了解,在此取景是因为这里保留了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原貌相似的街区。而这些街区的建筑恰恰是一部台山华侨的奋斗史,这部奋斗史跟小说的“三命”有着惊人的契合。台山先侨,大多数是出生在贫穷的家庭,并且是在那个不发达,甚至是炮火连天的年代,这是他们不可违的“天命”。为了生活,他们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在国外从事最底层、最苦力的劳动,受尽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但是他们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和本身的技能,刻苦耐劳,随遇而干,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在那里创下一番天地,这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实命”。他们在海外省吃俭用,回家乡为家人兴建中西合璧的碉楼、宜商宜居的骑楼,还有的在家乡投资兴办实业或捐资举办公益事业,甚至是捐资支持国家抵抗外敌,这是他们“爱国爱乡爱家园”的“自修命”。主持修建新宁铁路的旅美台山华侨陈宜禧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故事,陈宜禧6岁时亲生父母因水灾、饥荒先后亡故,被同村一穷苦人家收养,给人放牛,这就是他的“天命”,后来跟随邻村旅美华侨陈宜道去美国谋生,初期为一位美国铁路工程师做勤杂工,由于他聪明能干、忠厚诚实,深得主人喜爱。通过努力学习,从杂工升为技工,再被委为助理工程师,后来成为当时华侨中一位事业有成的人物,这就是陈宜禧以奋斗践行自己的“实命”。而事业有成的陈宜禧抱着“实业救国”宗旨,在美国积累了铁路知识和经验,回到故乡台山建设了中国第一条由华侨集资、设计、建造和经营的侨资铁路——新宁铁路。致力于让家乡走出封闭、走向繁荣富强的家国情怀,这就是陈宜禧的“自修命”

无论是小说里面的主人公的成长史还是台山华侨史,都给予我们一个启迪,那就是无论命运怎样安排,只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奋斗,就会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