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深处,家乡的年味总是祥和、温馨且喜庆。小年过后,袅袅升起的炊烟带着烟火味,飘香的腊肉散发着香气,烟花爆竹的硝烟味弥漫,邻里之间温馨的人情味交融,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令人回味悠长。
三十多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县(今黔西市)中建乡农村,多是土墙瓦房,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如今大不相同。腊月二十三日,各家有件必做之事,俗称“打扬尘”(即打扫卫生)。此日诸事大吉,在父亲的带领下,全家齐动手。床铺、柜子移至屋子中央,桌凳搬至院坝,衣服、被子拿去阳光下晾晒。母亲头戴草帽,身披旧床单,把竹扫绑在竹竿上,自上而下、仔仔细细清扫屋内墙壁的灰尘。一家人洗的洗,擦的擦,抹的抹,扫的扫,屋上屋下、室里室外,皆窗明几净、干净整洁,桌椅板凳、锅碗盆瓢,虽物旧却如新。父亲告诉我们,过年打扬尘不只是单纯的搞卫生,更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蕴含着一种象征,要把过去的贫穷、晦气和不顺心像扬尘一样扫去,以崭新气象迎接新年。
从前,每临腊月二十三日后,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糯米汤圆面粉的场景。那时,母亲先筛选加工后的糯米,筛去细沙和糠头子,倒入水桶用温水浸泡两小时,捞出装在纱布筛子里,次日早上拿去石臼舂粉。几番辛劳,糯米面粉终于制成,算是大功告成。做好的糯米粉留一小部分年底食用,比如做些丸子放粥里,或用菜籽油煎成金黄色的米粑,大部分则趁晴天晒干,农忙时食用。我至今记得,母亲用糯米粉搭配其他食材做出的美味。把肥肉、猪油渣剁碎,将自家种的黑芝麻洗净炒熟,用石杵捣烂,与白砂糖、葱蒜搅拌均匀,取适量放入新鲜糯米团中,搓成圆球,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捞出。这种正宗地道的手工糯米芝麻芯丸子,入口香甜。
年底,各家各户都要推豆腐。做豆腐时,母亲总是头天晚上把黄豆泡在盆里,直至豆瓣泡透,次日清晨洗净上磨。石磨下置大木盆,磨豆时有人推磨,有人用勺将黄豆带水舀进磨眼,磨好的豆浆落入木盆,装不下就舀入水桶。黄豆磨完,豆浆倒入铁锅煮沸,装进“纱巾幅子”过滤,浆水渗流入盆。豆渣淋尽浆水,豆浆倒入几口铁锅同时烧开,用备好的酸汤点制,渐成豆腐脑,母亲再将其舀进铺着“纱巾幅子”的模具,包裹好,盖上平板,压上石头。做成豆腐稍压即可,豆腐干则需长时间挤压。
进入腊月,杀猪匠开始分片屠宰年猪。轮到我家时,父亲提前烧好几锅开水,找来几个壮汉。杀猪匠一到,肥壮的年猪从圈里赶出,众人捉住猪脚和尾巴,将嗷嗷叫的猪按在门板上。杀猪匠拿起尖刀,对准猪脖刺进,起初猪拼命抵抗,蹬踹惨叫,不久便不动,血汩汩流进盆里。据杀猪匠说,接猪血有讲究,盆里先放少许凉水和盐,屠刀抽出稍等再接,这样的猪血干净,做成的猪血氽猪肝鲜嫩美味。杀猪匠烫猪、刮毛,整净的猪挂在树叉上,开膛剖肚分割猪肉,动作麻利,半小时左右便处理完。年猪杀好,母亲挑上等猪肉,炒一盘豆腐干和猪血旺汤,备一瓶白酒,款待杀猪匠和帮忙的人。那时,家境好的人家年猪肉自用,普通人家留半边及猪下货,另一半低价卖给没杀猪的亲友邻居,换钱来年买小猪。母亲用食盐腌制猪肉、头脚和猪下水,再用柏香树枝熏干。
大年三十,一家人忙碌不停。吃过早饭,母亲从菜地拔回蔬菜和葱蒜,我们择菜洗菜。父亲切菜,母亲做饭,好不热闹。放眼村头,炊烟袅袅,鱼肉飘香。孩子们的欢笑,砧板上的切剁声,爆竹声,汇成欢快的乐章。吃年夜饭前,家家贴春联。那时买不到现成的,父亲亲自写,春联内容充满时代感,如“春风绿千树,党恩泽万家”。除春联,还要写个大大的“福”字倒贴大门,寓意“福到了”。
那个年代,物质虽匮乏,但年饭却颇有讲究。正月初一不能“下生”,饭菜需在大年三十备足烧熟。年夜饭务必盘满碗满,吃罢仍有剩余,取“年年有余”之意。饭桌上至少得有六个菜,象征“六六大顺”。吃饭前,父亲会发压岁钱(今称红包),给哥妹俩每人1元2角,这吉利的数字让人欢喜不已。年夜饭乃是家庭团圆的庄重仪式,是温暖亲情的真切呈现。一家人围坐一桌,长辈居上席,小孩坐下首,共享团圆饭,同饮团圆酒,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此时,大人幸福满溢,小孩快乐无边!
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春晚。吃过年夜饭,人们便开始串寨走村,打起扑克牌,欢笑声此起彼伏,在夜空中久久回荡,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祥和的氛围,整个左邻右舍都沉浸于欢乐、喜庆之中。
大年初一,开门首要之事便是放鞭炮、点“开门炮”,鞭炮炸响,遍地“满堂红”,预示着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吃过早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相互登门拜年,三五成群。这一拨人刚离开,下一拨人又接踵而至,人流不断。这一天,整个村寨喜气洋洋,人人精神焕发,男女老少皆身着新衣,见面都会亲切地问候一声“新年好”!每至一家,主家的桌子上都会摆着香烟、瓜子、花生、糖果和糕点。大人们围桌稍坐,点一支香烟,喝一杯热茶,追忆往昔如烟事,憧憬未来美前景,小孩则在一旁吃着糖果糕点,开心地玩耍。家乡的习俗,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去时要携带礼品,不可空手。礼品较为简单,像白糖、糖果、饼干、一瓶白酒之类。这些礼品往往今天这家送来,明天又转送那家,几经辗转,有时时间一长,部分礼品都发霉变质了。
家乡的年味欢乐喜庆,处处洋溢着温馨。三十多年过去,纵使世事变迁,但那浓浓的年味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