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碧波如洗,其最为辽阔,也最为广大,也因此能承载忠烈之英魂。那是在一百三十一年前,一支我海军将士之忠勇之士曾血洒黄海,当真是壮烈无比。那年是甲午年,也称之为中日甲午海战,那一年有无数海军将士葬身海疆,也是那一年,中国近代的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覆灭了。我在一本名曰《甲午海战》的书中知晓了事情的始末,有许多感触,其结局虽悲壮,也值得钦佩,但清廷的腐朽,慈禧的贪婪,李鸿章的昏聩,也让我尤为愤恨。在看这本书时,直让我血脉喷张,其中有对海军将士的英勇而感到钦佩,也有对慈禧与李鸿章等人误国误军的愤怒。
甲午海战,分为三部分,一是偷袭清军增援朝鲜的运兵船,二是黄海血战,三是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这其中最为壮烈的当属八百清军将士拒降日军而沉海,还有黄海血战邓世昌勇撞敌舰,功倍垂成青史留名。后面的威海卫被日军困攻,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等将士,多有自尽以报效国家者,北洋水师自此覆灭。
北洋水师乃是清廷倾力打造的水师,当时的实力居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为何会被小小东洋覆灭。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其原因有三,一是太后贪图享乐,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又给自己办寿。有正直的大臣劝谏说不可,他便狠狠的说道:“谁让咱家不快活,我让他这辈子都不快活。”听听这话,那几个正直的大臣要么罢官永不叙用,要么贬到偏僻之地当一个小官。
这第二便是我们的李鸿章中堂大人全然不顾海军发展,顺应老佛爷的心意,帮着挪用海军军费。而且其将北洋水师当做自己的政治资本,每逢开战,总想着以和为贵,他与日本人交战的方针就是“避战保船”,威海卫保卫战也是如此,不准北洋水师出战,否则“胜也有罪”,结果导致北洋水师被日本人堵在家门口给灭了。
这第三就是用人不明,不论是海战,还是陆战,都有所托非人,延误战机的情况。其中海战稍轻,也就出了方伯谦等少数畏敌怯战者,陆军可就惨了,互不统属也就罢了,守将见敌就跑,先是丢了旅顺,后来就是丢了威海卫的后路。清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愣是打了败仗,当真是用人不明所惹的祸事。
在我看来李中堂当真是昏聩,总想着能不打这场仗。殊不知和平是要靠武力为保障的,一味的谦让只会让列强更为得寸进尺,其思想守旧,真不可管军事。其以一己之私让北洋水师兴盛,也是因为他的一己之私,让北洋水师覆灭。真可谓是成也李中堂,败也李中堂。
至于慈禧,我严重怀疑此毒妇乃是来专门覆灭满清的,她所选的三个皇帝,都是年幼继位,少不更事,方便其操控,真真的是应了叶赫部的誓言,剩一个女子也要毁了大清,慈禧就是清朝的掘墓者。只可惜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差点让中国国将不国,成为列强的傀儡。所幸人的寿命有限,那毒妇终究是熬不过时光,不然中国之崛起还得往后延误。
就这样,北洋水师在李中堂与太后的一系列荒唐的操作下给弄得全军覆没了。到最后顶罪的还是李中堂大人,总不能让皇帝和太后顶罪吧!去往日本和谈挨了一枪子,伤还没好利索,就到谈判桌前。那日本谈判代表只说了一句:“中堂大人只可回允,或不允。”我想当时的他恐怕倍感屈辱,悔恨不已,若北洋水师还在,他的腰也不用弯得这么低了。在我看来,李中堂若有拼死一战之决心,谁胜谁败尚不可知呢!只可惜中堂大人老了,没了昔日与太平天国对战时的勇气,昏聩幼稚,甚是可笑。
回国后的李中堂被举国百姓谩骂,声名狼藉,八国联军入侵时又帮着签了《辛丑条约》,给太后老人家背了黑锅,那名声更是如日中天,最后给活活的气死了。
其实,李中堂大人或许还是有一些爱国心的,只是思想守旧了一些,做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老太后则是没有一点家国观念,其与武皇相比,差之十万八千里,也就那点勾心斗角的本事,没皮没脸,无一点大局观念,满清能她这一太后,当真是有“福”了,列代帝王若见此,恐怕悔恨连连,怎的就有了这样一个“媳妇”。
不过北洋水师的覆灭,也标志着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署,不但使清廷国力大减,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我最觉得可惜的是北洋水师的覆灭,不但战舰没了,如此多的优秀海军将士战死沙场,当真是可惜。不过大海葬忠魂,赤血照丹心,他们的牺牲,也警醒了后来之人。威海卫是他们的摇篮,也是他们的埋骨之地,能覆灭在梦起的地方,终究还是不错的,愿他们能看见今日中国海军之盛,未负他们昔日之壮志,其魂可爱惜,永佑我华夏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