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从字面意思上就是随意写作,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在乎篇幅的大小。但古人的随笔,篇幅有大有小,但其中的思想性更是深刻,耐人寻味。其中运用了诸多典故,多是南宋以前,这便是《容斋随笔》,其中有作者洪迈的诸多感触,让我读之也有不少收获。
在这本随笔书籍中,让我最为深刻的两篇为《张良无后》与《文章小伎》。前篇写张良及后代存世短暂,是因为张良用兵阴险,实在趁其不备,出尔反尔,比武将擅自杀俘虏还可恶。但我看后觉得,却不这么认为,古语云:“兵不厌诈。”战争之事本就不能以常理度之,若过分的讲求仁义,而少奇谋,战场上你不但会损失惨重,还会殃及三军。那句话说得很好,“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上了战场便以击杀敌人为宗旨,又岂能多讲求仁义。虽然其无后,那是后世子孙之事,他的行为,我觉得并无错。
后篇则是说写文章的,我曾在书中看过一个词,那就是“刀笔小吏”,世人多轻辱,他们的地位也很低下。觉得写文章很简单,在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但我觉得现如今时代日新月异,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生活小事,文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或是宣传,或是愉悦生活等,其实他的作用一点也不小,作者与我的看法一致。要不世间历朝历代都有文章巨匠受人所追捧,他们的成就也是我追求的。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历史故事,其中有着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古今的对比。其中还提到了北宋的靖康之变,他的感慨是数十万大军云集于京都外,但最后却坐视着二帝被掠走。跟古代那些统帅下令士兵投降,士兵痛哭不止相比,京都外的援兵可谓冷漠至极。但其中还是有种师道、宗泽等忠臣良将为之努力,但似乎最后都只有宗泽的那几声“渡河,渡河”成为缩影。我读之也是感叹不已,宋朝虽积贫积弱,但汴京可是有大宋最强的禁军守卫,最后还是陷落了。究其原因,还是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又重文抑武,伤了武将的心。而历代皇帝只知困于深宫,养尊处优,贪图享乐,致使闻战则惊则怕。澶渊会盟如此,金朝第一次围困汴京也是如此,就是后来的岳飞北伐,形势一片大好之下也是如此,赵构只知偏安一隅。
要说会享乐的,我觉得首推宋徽宗,其能诗会画,写得一首好字,更爱美石奇峰,那“花石纲”不就是其兴起来的嘛!我觉得他更适合当一个文人,不适合当皇帝,就像南唐的李煜一样。若是太祖皇帝看见自己的后世子孙有这么一个如南唐后主一样多才多艺的帝王是该喜该忧呀!不过总结下来就是,北宋灭亡是有原因的,还不止一种,有重文抑武,有强干弱枝,有贪官污吏坏政,当然最重要的是皇帝软弱无能,或许还有其它问题是我所不知的。而这些都是我读《容斋随笔》所有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