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也许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能看见天堂;呀拉索,走进雪山;呀拉索,走进高原;呀拉索,走向阳光……”
一首深情的《走进西藏》,使我长久以来一直对西藏满怀憧憬。西藏——雪域高原上的神秘之境!那里有壮丽的雪山、广袤的草原、湍急的河流、圣洁的湖泊、陡峭的峡谷,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藏传佛教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无数旅人前去游玩。
在进藏公路中,有这样一条东西走向的景观大道,从海平面的长江口到地球之巅,那就是著名的318国道。这条公路中最精彩、险峻的一段是318川藏线,起于四川成都市,止于西藏拉萨市,全长2142千米,沿途穿越悬崖峭壁、高山峡谷、湖泊草原、雪山冰川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等,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条美景集中度最高的景观长廊。它的风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行走其中,可以体验“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觉。
去年盛夏,怀着对神秘西藏的一往情深,我约了几个好友,沿着318川藏线,自驾从川西平原向青藏高原进发。一路上地势逐步抬升,我们行驶近200千米后,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险”之称的二郎山出现在眼前。二郎山海拔接近3500米,山势雄伟,峰峦叠嶂,飞瀑流泉,千姿百态。由于这次走的是二郎山隧道,我们并未真正感受到“天堑二郎山”之险。
穿过二郎山隧道后,经过泸定,我们参观了泸定桥,那是一座22位红军勇士飞夺的泸定桥,那是一座让人看了便会泪奔的英雄之桥!晚上到达康定,我们就住在情歌悠扬的康定城里。在《康定情歌》的美妙旋律中,我们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我们继续西行,海拔急剧上升,好在身体已有所适应,高原反应并不严重。折多山是318川藏线上需要翻越的第一个高山垭口,海拔4298米。翻过这里,就算真正跨上青藏高原的东部台阶,进入了康巴地区,因此折多山又被称为“康巴第一关”。同时,折多山也是汉藏文化的分界线,山之东面以汉族文化为主,而山之西面则以藏族文化为主。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折多山的山顶河谷到处飘扬着五彩经幡,或印以文字,或绘以图案。经幡的蓝色象征蓝天,白色象征白云,红色象征火焰,绿色象征绿水,黄色象征大地,五种颜色代表着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佛教慰藉了他们的灵魂,经幡寄托着他们美好的愿望,这是其他地区的人们所无法体验得到的。
翻越折多山后,我们来到了新都桥。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起伏的山峦,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好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令人神往的新都桥,一个被称为摄影天堂的“光与影的世界”。风景如此幽美,我们没有理由不驻足慢赏,也没有理由不在此间住上一宿。
第三天早上,我们到了鱼子西观景台,观赏了贡嘎雪山日出,然后经过雅江,辗转天路十八弯,到达海拔超过4000米的“天空之城”理塘。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你可以放下尘世的喧嚣,沉浸在纯净的高原美景中,感受心灵的洗礼。“白鹤啊,请借我一双翅膀,我不会远走高飞,只到理塘转转便回。”理塘因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这首诗而被世人熟知,而他的转世灵童也因此诗在理塘寻找到。
离开理塘后,我们经过了毛垭大草原、姐妹湖、措普沟景区,傍晚时分到达巴塘,海拔已降到3000米以下,非常适合旅途住宿。
第四天,我们从巴塘出发,跨过金沙江大桥,从昌都市的芒康进入了西藏的怀抱。昌都地区是藏东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当年的昌都战役便发生于此。昌都战役的胜利,挫败了旧西藏地方政府的士气,打开了进军西藏的门户,加强了汉藏民族的团结,粉碎了中外反动势力阻止解放军进藏的图谋,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
继续往前,经过觉巴山和拉乌山后,便到了东达山,它是318川藏线上最高的垭口,海拔5130米。时值盛夏,东达山的景色层次分明,河谷地绿草如茵,牦牛成群,展现出一派夏日景象;而山顶上白雪皑皑,仿佛进入了隆冬世界,给雄伟的山脉增添了几分梦幻感。由于东达山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峰顶一年四季被冰雪覆盖,并且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内陆的三分之一,因此被称作“生命禁区”。我们到达时,刚好雪后初晴,景色非常优美,特地下车拍了一些照片,真的很喜欢这里绚丽多姿的风景。但遗憾的是,我们几个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晕、头胀、乏力等高原反应,在垭口上只能作短暂停留,便快速驱车直奔左贡,晚上入住供氧旅馆,首次进行补氧休整。
第五天的目的地是经邦达到八宿县城。邦达是南北川藏线交汇处的一个高原小镇,拥有大片地势宽缓、水草丰美的高寒草原,因邦达机场而小有名气。我们驰骋在辽阔的邦达草原上,欣赏着沿途风景,迎面吹来自由的风,不知不觉中已上到业拉山。
形似“天门洞”的业拉山垭口海拔4658米,318川藏线在这里沿着陡峭的山脊不断地呈“之”字形折转而下,整整蜿蜒12千米,一直延伸到海拔3100米的怒江边,这就是气势磅礴的业拉山著名景点——“怒江72拐”。我们站在高处俯瞰,公路犹如一条白色的线,在沙盘般玲珑的山梁与峡谷之间曲折盘绕而下,比之新疆的盘龙古道海拔更高、落差更大,其险峻与壮观,令人惊叹不已。在驾车往下行驶过程中,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惊险和刺激;而几个乘车好友早已胆战心惊,精神高度紧张,真可谓“走过怒江72拐,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惊魂未定之际,我们已到怒江边。怒江水流湍急,两岸全是悬崖峭壁,令人望而却步。新建的怒江大桥与第二代怒江大桥之间有一座独立的水泥桥墩,那是初代怒江大桥的主桥墩。当年浇筑这座桥墩时,一名解放军战士因为劳累过度,掉入了未干的水泥浆中。战士们发现的时候,水泥已经逐渐凝固,多次搭救未果,最终这名小战士被永远浇筑在桥墩中。后来在修建新桥时,为了纪念这名小战士,初代怒江大桥的其他桥墩已拆除,唯独留下曾经小战士掉入的这座桥墩,一直保存至今。据统计,在修筑318川藏公路过程中,共有3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和1000多名藏汉民工长眠于公路沿线。如今盛世,目睹这盘山公路的壮丽风光,我们不能忘记筑路英雄们给世界屋脊所带来的万里春色和吉祥霞光。当自驾游客经过怒江大桥时,请自觉鸣笛三声,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第六天,我们从八宿县城出发,开车90千米便到了然乌湖。在西藏,“湖”被称为“措”,因此,然乌湖又叫然乌措。它是一个狭长的堰塞湖,四周被众多雪山冰川包围,山下是繁盛的灌木和郁郁葱葱的森林,丛林与湖边之间是丰茂的草地,草场上有黑色的牦牛懒散地走过,不远处的田地里还有绿油油的庄稼,显现出勃勃生机。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草地森林和远处的雪山,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我们置身如此美景之中,连被风轻轻吹动的衣襟也能感觉到一丝闲适和惬意,难怪然乌湖会有“西天瑶池”的美誉。
游览然乌湖后,我们驶过横跨额公藏布江的公路桥,只见一条两面均是悬崖绝壁的峡谷;再沿着峡谷走几千米,突然出现一片宽阔的谷地,远处两条壮观的冰瀑布挂在雪峰与森林之间,那就是米堆冰川。它是典型的现代季风型温性冰川,有近800米的高低落差,气势宏伟。在阳光的照射下,冰川前端的冰舌发出幽幽的蓝光,而周围的冰瀑布则闪着银光。米堆冰川常年雪光闪耀,景色神奇迷人,不由得令人赞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冰川、湖泊、农田、村庄、森林等融会在一起,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晚上我们住波密,去吃了一家超好吃的石锅鸡。吃饱喝足后,我们还去广场参加了一个篝火晚会和跳藏族舞,玩得非常开心。
第七天,我们经过通麦大桥和鲁朗林海,下午到达色季拉山垭口。色季拉山海拔4728米,是西藏四大神山之一,每逢藏历八月十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转山活动,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虔诚地朝拜。色季拉山观景台前挺立着一座牛头雕像,周围挂满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摇曳着,构成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更增添了一股神秘魅力,是自然与信仰交融的绝佳之地。
同时,色季拉山观景台也是远眺南迦巴瓦峰的绝佳位置。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壁立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侧,峰岭上终年积雪,冰川悬垂,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因而被称为“羞女峰”。真的很幸运,我们正准备下山时,意外地观赏到了难得一见的“日照金山”奇观:当夕阳西下,洒在南迦巴瓦峰上时,金色的光芒映照着山峰,整个雪山之巅都被染上了金色。这一刻,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大家欢呼雀跃,欢呼声在山谷里回荡着,仿佛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离开色季拉山,天渐渐暗下来,在苍茫的高原夜色中,我们到达了林芝市。
第八天,我们一大早便起程,经过5个多小时的长途行驶,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圣城——拉萨,完成自驾游的最后一站。拉萨,藏语为“神佛居住的地方”,意为“圣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因日照时间长而素有“日光城”的美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拉萨走过近1400年历史的见证。
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建了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医药、生产技术和佛教方面的书,还有谷物、蔬菜的种子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她向吐蕃推行历法,把汉族的纺织、刺绣技术传给当地妇女。文成公主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受到了西藏人民的无比爱戴。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从外观上看,大昭寺气势恢宏,给人以庄重、神秘之感。走进寺庙,金碧辉煌的大殿映入眼帘,供奉着数目众多的佛像,其中最重要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大昭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之地,更是人们寻求心灵寄托和精神慰藉的圣地。
环绕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向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这里从来就不缺信仰。我们绕着八廓街顺时针走,除了观光的游客外,看到许多本地藏民手持转经筒,转过了一圈又一圈,转过世代轮回,转过人间悲欢,让时间与荒凉对峙,让生命与灵魂为伴;还有大批远道而来的朝圣者,他们“三步一磕七步一拜”,周而复始地用脚步、身体及虔诚的心灵丈量着朝圣之路,向心中的圣地默默祈愿。
“钟自然之大美,显人文之深奥”,我们自驾在318川藏线上,不仅仅是欣赏风景,更是一种体验和挑战,一场灵魂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