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是喜欢山,喜欢水,青山绿水,寓游其中,何其乐也。古人言:登山而后见其小,我自然是信服的。来北京上学后,听这听那的,自然知晓了秋天是香山最美丽的时候,我便先抑下了兴奋。等到秋的气息刚扑面而来,我便携友兴冲冲地冲向了香山。
好巧不巧的,因为要去听林业大学的一个报告,紧赶慢赶还是和同伴们在时间上差了半个小时。但有失必有所得,林业大学是很美的,我赶着去听的途中没怎么注意。但回来的时候毕竟已经迟了,争一两分钟也没必要,所以就放缓了脚步。这一放不要紧,路过的每一支花,每一棵树,可就着上了色。我看见花花草草的精灵向我招手,她们环簇着嫣然在北林学子手中,学子们为小可爱们布置了一个个小花房,隐逸在参差挺拔的树木下,不仅和谐,更显得生机,而且是恰到好处的生机,不至于盎满了绿意而显得森然,就是可人,就是惹人喜爱。我惊叹于北林学子们和大自然的沟通能力,他们确乎抓住了人与自然的粘结之处,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幸运。说来快乐,我还从北林带走了一道倩影,当时,阳光洒在石板路上,那调皮的风儿为斑驳的树影描上了几笔灵动,沉浸在舞步中的喜鹊自得其乐,我心中一动就记录下了那个瞬间。
拐弯抹角,抹角拐弯,来到了香山脚下,联系同伴才得知他们已到琉璃塔。我心想着追上他们,脚步便向东而去。我特意挑亭子,园子,小庙,蝴蝶穿花般边走边赏,但毕竟是初秋,红叶单出现在盆栽,人又多,不觉有些兴味索然,便更是加快了脚步。一气儿来到眼镜湖,眼镜倒是看出来了,湖却怎么诌都说不上,还念着“流水如碧玉”的我转头上山。见心斋倒是不错,满目苍翠,斋阁卧山环水而建,水中还有各种金鱼,颜色各异,大小各异,可言妙趣横生。斋北边还有个小门,踏出便见山路,沿山路上行,不多时,琉璃塔即在眼前。塔高约十来二十米,共有七层,阳光下琉璃瓦晶莹剔透,佛像栩栩如生,令人叹服。听人讲昭庙中还有其他木制建筑,但在1860年毁于英法侵略军之手,惋惜之余难免气愤。不得不说,有国才有风景。
闷头爬山,也有心和他人赛体力,便三步并作两步往上爬。山越高越陡,渐渐分出两条路,便随意选了一条,沉浸在汗水和攀爬上。本该是越上越凉快,但能遮挡太阳的都渐渐被踩在脚下,也就愈发多汗了。攀爬路上有一处风景独好,回首能将整个城映在眼中,鳞次栉比的高楼无不凸显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奋,山高人为峰!约莫三十五分钟,终于登顶,这才发现帽衫已经湿透了,加上山上风还不小,那感觉真是飕飕的。一口气喝干净了一瓶水,也用余光瞥见了同伴,同伴惊讶于我的速度,我才知道他们也刚刚登顶,都是哭笑不得。
叙旧,闲聊,磨叽磨叽便踏上下山之路,我们这回换了条很平缓的路,或走或跳着向下走,因为心情实在舒畅,还唱起了“太阳出来我爬山坡”,所幸这条路人不多,余人也乐我们的乐。欢笑之余难免浮想联翩,那太守见了多半也一起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