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齐音的头像

齐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3
分享

全家福

我的娘家在当地村里是一个大家庭,家人众多,细细算起来,老老少少一共有八十多人。年纪轻的人,分别在武汉、南京、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地工作、读书,年纪大的在本地居多。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即便没有人号召,在外地工作、学习的家人,纷纷在节前回到老家,跟亲人团聚。比如我的女儿妮娜,留学回来后嫁给了一位山东小伙子,顺顺利利生了一儿一女。假期中,他们从杭州家里出发,开车先去山东看望孩子的爷爷奶奶,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夜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年后又奔袭千里,南下回到出生地台州,给舅舅们拜年。在南京工作的侄女志鹤也一样,与男友一起先去上海看望未来的公婆,再到天台与家人团聚,吃家乡的美食饺饼筒。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传承,更是对家族文化和家乡记忆的延续。

这个春节,我和先生越丁办了一件大事,即召集五、六十个家人,在村口的“丹丘中餐厅”吃了一顿团圆饭,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中,我和先生分坐第二排两边,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恰似大户人家门前的两头镇宅石狮子。

这张四代同堂的全家福一经晒出,马上惊艳了整个朋友圈,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为我们这个和睦的大家庭点赞。其实,家人还没有到齐,有的染上感冒,有的已经上班,还有的在外地做生意赶不回来。要是家人全部到齐,大概有八十多人。因为侄儿强春节刚刚结婚,媳妇小雅的肚子已经高高隆起,是否双胞胎还有待确定。这家伙,婚礼上叫我当证婚人,事实上,没等我正式宣布,他早就提前行动了。我这个证婚人成了虚设。不过,时下很多年轻人赶时髦,不肯结婚生子,强有如此积极性,应该值得表扬和肯定。

朋友轩看了全家福,十分好奇,打电话问我:六子,你娘家怎么有这么多人啊?

我自豪地回答:家兄有七,铜墙铁壁。

“不对,六子,”轩马上指出我的错误,“记得你亲口跟我说过,你上面有五个哥哥,你是家中的小六子,怎么今天又多出几个哥哥来了?”

“呵呵,你要是不嫌我烦,我就向你细细道来。另外两个兄弟,是我爸爸妈妈的义子,他们就像我的亲哥一样……”

我说的都是实话。丁耀是我堂叔的儿子,刘建是山东南下干部刘乡长的儿子。我父母去世的时候,丁耀和刘建同家兄一样,披麻戴孝守灵,手扶棺木送上山。这样的兄弟,肯定是我们大家庭的成员。

“还有表哥辉和嫂子卿,当年我姨夫被打成叛徒,没收房产,夫妻俩无家可归,我父母伸出援助之手,俩家人互帮互助,挤在同一屋檐下多年……”

“得得得,我听明白了,打住打住。”轩听了羡慕得趴下,说:哦,这绝对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大家庭。在这么多兄弟中间成长,难怪你牛逼哄哄,野性十足。这张全家福,简直就是一堵雄伟坚固的城墙,也是你强大的后盾。”

我听了一脸自豪,说:“没错。娘家强大,出嫁的女儿说话就叮当响;祖国强大,国外、海外同胞就挺起脊梁。”

哈哈哈哈!电话两头笑得咯咯响。

轩对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情况只了解了一半。其实,我们的大家庭,就是百年历史的缩影。

追溯祖上,我家人口稀少,势单力薄。爷爷诞生在清朝末年,家业虽大,人丁不旺。民国期间,爷爷娶了奶奶,只生我父亲一个孩子。在国家没有提倡计划生育的年代,父亲成了那个年代稀罕的独生子。因此,爷爷奶奶把独根苗的父亲含在嘴里,捧在手里,视为自己的生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正在县城读高中的父亲,怀着抗日救国的志向,毅然报名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瞒着爷爷奶奶奔赴抗日第一线。父亲在预备队学会了持枪射击,学会了开车,正准备与友人一起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时,爷爷得到消息,搭乘军车追到金华,在半道上拦截父亲,并以死相要挟,逼父亲回家成婚,说国民政府有明文规定,独子可以不当兵,出钱同样也是抗日救国。

忠孝难以两全,为了继承祖业和延续香火,父亲只好跟爷爷回家,在当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于是,父亲发誓,一定要和母亲一起,生一堆孩子,亲手送他们上前线,像杨家将一样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实现自己未遂的从军梦。如父亲所愿,母亲噼里啪啦一连生了五个儿子,最后开出一朵小花,那就是我。

父亲不无得意地说:“嗯,可以组建一个班了。小六子将来当卫生员。”

母亲说:“总要留一个给我做做伴吧!”

我们兄妹一点点长大了,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过伪保长和国民党士兵的父亲,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家里一堆身强力壮的男儿,一个也当不了兵,只能成为和平年代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我们现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一个所谓的剩男剩女,一代代人高高兴兴结婚生子,人丁兴旺,人才济济,这也算为国家做了贡献。我们中间有政府职员,有作家,有书法家,有教师,有设计师,有会计师,有医生,有厨师,有个体老板,还有技术人员。要是家里造新房,可以不用请外人,从设计、施工到内部装修,有一条龙的顶级工匠。遇到大事小情,家人一起商量,合力解决。我们这个家,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高大劲挺,四季常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当然,家里人多是一种优势,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小矛盾。但是,只要家人坐在一起,举起酒杯,一声道歉,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张合影,心里的疙瘩就都解开了,误会也消除了。

父母生前一直想拍一张记录家人团聚的全家福,说家和万事兴。还说当我们子女不在他们身边时,可以拿出全家福看看,数数人头,摸摸笑脸,以解那份思念之情。二老一直有这样的夙愿,并敦促我落实,无奈当时条件不够成熟,召集一大家子到照相馆拍全家福有困难,只能一次次延后。2005年夏天,父亲突发高烧,肺部感染,晚上还自己洗头洗澡,次日凌晨头一歪就走了。

从那以后,我们吸取教训,许多事情想到了,就马上去办。

母亲九十岁大寿那天,家兄在饭店摆下六桌酒席,五、六十个人欢聚一堂,分享生日大蛋糕,高高兴兴为老母亲祝寿,庆祝五世同堂。拍照留念的时候,由于是在晚上,人多拥挤,光线不足,站立层次感不强,拍的照片模糊不清。

一向追求完美的母亲,看了那张黑乎乎的照片很是失望,说以后找个机会再拍。没想到,全家福还没有补拍,母亲却一病不起了。我们兄妹合力照顾了两年,母亲最后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我们。拍全家福这件事,就这样一直搁在我的心里。

今年春节,天气晴好。我提议,我们这个大家庭好好聚一聚,拍一张全家福,实现父母的遗愿。

父母亡故,长兄当父。当我来到大哥家跟他商量这件事时,他说:好事!你负责安排,我全力支持。

恰好朋友丁道赏在村口开了一家中餐厅,那里场地开阔,风景优美,可喝茶可吃饭,规模可容纳百十来人,聘请的厨师菜也烧得很好,这为我们大家庭就近聚会提供了方便。

我是召集人,通过家人微信群,提前两天发出通知,聚会时间安排在正月初九中午,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

那天,立春刚过,暖阳高照,我们赶在寒潮来袭之前,来到“丹丘中餐厅”,先拍全家福,后吃中饭。

餐厅崭新,大门朝南,正好有几级长长的台阶,是拍摄全家福绝佳的场所。哥嫂年事已高,也是大家庭中的长辈,我安排他们坐在椅子上,小孩子蹲在长辈前面,年轻人站在后面,呈阶梯排列,像学生拍毕业照一样规范。

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东风。当我东张西望想找个人来帮忙拍照时,餐厅里跑来一个小帅哥,他是餐厅老板的儿子,今年刚十五岁,主动为大家拍照。

我嘴巴说谢谢,心里却充满担忧,难得组织一次家庭聚会,拍一张期盼已久的全家福,千万别拍坏了。

小帅哥经验丰富,指挥若定,叫大家坐好别动,眼睛看相机镜头。他对好焦距,几声“茄子”“萝卜”之后,手指“咔咔咔”按下快门,熟练地来了几个连拍。

为保险起见,我邀请小帅哥坐在我的空缺位置,又亲自补拍了几张才放心。看照片的时候,发现小家伙拍的照片居然比我还好,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了。我向他伸出大拇指,一个劲夸:你真不愧是一个小摄影师。

听了我的表扬,小帅哥开心地笑了。望着那张稚气未脱的笑脸,我想:他小小年纪就会帮父母招待客人,微笑服务,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将来一定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孩子。

那天,我们一家人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喝了六瓶白酒还意犹未尽。大家说,其实,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庭一定要经常聚聚,加强情感的交流,促进团结,提高凝聚力。

全家福已经制作好,并以电子格式发送给家人。我心里给地下的父母也发了一份,希望他们能看到这张迟到的子孙满堂的照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