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与友人一行,乘坐维京公司莱茵河埃斯特拉游轮,逆莱茵河而上,开启了为期11天的莱茵河之旅。从荷兰阿姆斯特丹游轮码头启航,一路随游轮到访了德国、法国等多个著名城市,第九天到达了期待已久的瑞士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琉森。
清晨,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地平线,照射在游轮的甲板上,游轮经过一昼夜的航行,早已静静地停靠在了瑞士巴塞尔的游轮码头。
经过船员们一阵忙碌,旅客登岸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登岸的廊桥上铺着红色的地毯,维京游轮的导游们身穿红色防风服,戴着小红帽,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小红帽’的工作人员,举着红色的导引旗,热情招呼着游客,带领大家陆续登岸。
岸边停放着多辆高大整洁的旅游大巴,游客们按照分组有序登上各自的大巴车。
我们所乘的6号大巴车门口,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司机,穿着白色的短袖衬衫,露出健硕的胳膊肌肉群,高挑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褐色的太阳镜,高大健壮的身躯好像一位拳击运动员,正表情严肃地注视着排着队上车的旅客。
此人从外表看有点像德国日耳曼人,趁着游客排队上车的间隙,我用德语礼貌地与对方打了个招呼:“先生你好,早安。”
那位司机用惊诧的眼光看着我,一个中国人面孔的人用德语和他打招呼,立即放弃了刚才严肃的面部表情,满脸堆笑地用德语回应了我:“先生,你好,早安,我是托马斯。”
“哦,托马斯先生认识你很高兴,我是来自中国上海的维京游轮的游客,姓钱。”我赶忙伸出双手与托马斯厚实的大手轻轻握了一下,以表示对这位能听懂我说德语的人的谢意。
随后,我先上车把所带的双肩包放到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转身下车继续与托马斯聊天。
我们交谈中有时用英语,有时用德语双语切换交流,英语是我考研读博时的主要外语语种,千锤百炼交流起来可以畅所欲言。
瑞士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瑞士人有四种官方语言即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其中德语或法语最为常见,而英语则被认为是最有用的外语。瑞士人的语言能力普遍较强,一般会讲3国语言。
考虑到德语在此次旅行中的重要性,我出发前花了3个月的时间,突击学习了德语的基本日常会话,但是要探讨深层次的问题,由于缺乏德语词汇量,还是用英语交流得心应手。
要想学好任何其他语言都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除了必须学习这门语言的词汇、语法和日常用语外,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一切机会,用学到的语言与人交流,特别是与当地人的交流,感受语言的魅力。用对方熟悉的语言交流,可以迅速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感受语言学习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游客还在依次上车,我抓紧时间与对方进行了简单的交谈,得知托马斯是瑞士琉森当地的居民,他在琉森当地一家旅行巴士公司工作,他们公司与维京公司签订了长期服务合同,他已经为维京游轮服务4年了,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他也表达了很高兴能为来自中国的游客服务。
托马斯便兴致勃勃地叙说着,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了一下周围,看见还有几位中国游客中的老烟民在车下抽烟,他看了下手表认为还有几分钟的等待时间。
托马斯停顿了一下,突然向我发问道:“钱先生,你们今天去琉森,一定会去看‘卢塞恩之狮纪念碑’,你知道那个狮子纪念碑的故事吗?”
这次旅行前,我对要去探访的景点都做了一些功课,特别是琉森其在世界上的声誉闻名遐迩,我对琉森充满了神秘感,因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还是有一点认识的。
对于托马斯的提问,我毫不犹豫地立即回答道:“噢,那个‘卢塞恩之狮纪念碑’是琉森最重要的景点之一,据说是为了纪念在1792年保卫巴黎国王路易十六的战斗中,牺牲的大约760名瑞士英雄。”
我的话音刚落,托马斯使劲地摇着头,挥着手连续说了三个“不”,他如此肯定地否定了我的见解,令我顿时非常惊愕。
随后他神情严肃地对我说道:“那不是英雄纪念碑,那是瑞士人民为了纪念一段痛苦的历史,为了不让这段悲惨的历史重演才建立起了这座‘狮子纪念碑’”。
然后他用简短的语言对我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有关“狮子纪念碑”真实的故事……
公元1291年8月1日,瑞士的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三个州经过酝酿,在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斗争中秘密结成永久同盟,形成最初的瑞士联邦。
当时的瑞士以农牧业为主,瑞士70%以上的土地都是山地,除了大量的湖泊,可用耕种面积不到10%。因此当时的瑞士人民十分贫苦,那时欧洲其他国家的人称瑞士人是“山里人”。
当时的瑞士人为了解决吃饭与贫困的难题,为了谋生,瑞士联邦政府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由官方统一管理,向其他国家输出雇佣兵。
瑞士人尽管世代贫苦,但是瑞士人特别是男性,普遍体格健壮,十分英勇善战。公元1339年在伯尔尼战争中,瑞士民兵身穿印有瑞士十字的统一服装与强大的奥地利军队交战。6000多名瑞士士兵利用山地作为掩护,对12000多名奥地利军队发起攻击,不畏强敌迅速击溃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此战以后瑞士雇佣兵的声名大噪。
瑞士雇佣兵以手持长戟、服装统一整齐的军容,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忠诚契约精神等四大特点而闻名于世。瑞士雇佣兵不但注重于单兵的作战能力,更强调在战斗中保持队形,临危不乱,令敌人感到恐惧。
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目睹了瑞士雇佣兵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十分喜欢,从此法国成为对瑞士雇佣兵的需求最大的国家雇主。当然瑞士官方的雇佣兵收费也非常合理,从此瑞士雇佣兵成为欧洲各国争先恐后的优质品牌。以后欧洲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战争,都会有瑞士雇佣兵的参与。
1527年5月罗马帝国查理五世发起战争围攻罗马,当时负责保护教皇克莱孟七世的189名瑞士雇佣兵,战斗中有147名瑞士雇佣兵阵亡,但无一人投降,剩下的42名瑞士雇佣兵掩护教皇从密道逃脱,成功将教宗安全撤离了罗马。从此罗马教皇认定,只有瑞士雇佣兵才有资格担任教皇和教廷的护卫。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巴黎民众纷纷涌上街头,夺取武器,开始了武装起义。
1792年7月11日,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运动的高潮。开展了反君主制运动,于8月10日攻占了国王住宅杜伊勒里宫,拘禁了国王、王后,推翻了波旁王朝和立宪派的统治。起义军民在攻打法国杜伊勒里宫时,为了保护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当时皇家禁卫军团仅有1100名瑞士雇佣兵,在缺少弹药,起义军人数远超己方的情况下,立即应战,拒绝投降。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据统计,当时大约有786名瑞士雇佣兵在此次战斗中牺牲。
瑞士人在血泊中的惊醒,不再愿意替别人打仗,自己也不参与任何的战争,后来,除了在梵蒂冈教皇那里依然有瑞士籍的士兵保护,瑞士已不再向其他国家输送雇佣兵,于是瑞士政府与人民选择了中立。
1874年,瑞士联邦宪法规定禁止国民接受外国军事雇佣,1821年由丹麦雕塑家在天然岩石上雕刻了一头,身上被一支锐利的长箭深深地刺入背脊,濒临死亡的雄狮,以告诫人们记住那段悲壮的历史,意在祈求世界和平。
从此,瑞士整个国家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制造业,特别是手表制作工艺闻名世界,中立国的地位也吸引了世界金融资本,金融业迅速发展,瑞士成为国际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当托马斯把故事讲完,他努力克制着自己激动的心情,耸了耸双肩,摊开双手看着我。
我被这动人的故事感动到了,我看着眼前这位刚认识不久身材高大的瑞士人,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由于从码头到琉森的路程大约需要1小时,游客中的烟民在车门外的空地上连抽了几根烟,在‘小红人’的一再催促下,极不情愿地上了车。
托马斯礼貌地用手示意我先上车,随后他戴好帽子也上了车,关上了车门。
‘小红人’从车厢的前部一直走到最后一排,清点旅客的人数。我由于和家人坐在第一排,看见托马斯正在全神贯注地做着出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从调整座位高度,检查仪表盘的数据、系好安全带、打开导航器并连接上充电线,动作一气呵成,一丝不苟十分严谨。
“小红人”在确定人数后对托马斯说了声“OK”,汽车缓缓启动,不一会就穿过巴塞尔市区拥挤的道路,驶上了去往琉森的高速公路……
经过近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琉森老城区的外围,步行进入琉森老城区,我们今天探访的第一站就是“狮子纪念碑”。在导游的催促下我们团队加快步伐,还来不及细细欣赏老城区的建筑,要赶在大批游客参观“狮子纪念碑”前捷足先登。
走过几个街区,来到琉森古城东北角一个绿树成荫的街角,门口已经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一排一人多高白色围墙将街角团团围住,就像一个普通的街边花园,只见里面被郁郁葱葱高大的树木环绕,根本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之处,围墙的中间有一扇仅能容纳4个人同时进出的黑色铸铁制成的大门,人们进进出出显得有点拥挤。
铁门右边的白墙上挂着几幅白底黑字的牌子,上面有英文的文字与图片,记载着‘卢塞恩之狮纪念碑’那段历史故事与该纪念碑的建造时间线,并提示‘各国的游客到此请停下欢声笑语,为天堂中安睡的狮子默哀1分钟’。
走进黑色的铁门,映入眼帘的是在前方突出一块高约30米的天然岩石,岩壁上被挖出一个大坑,里面横躺着一头雄狮,雄狮长10米、高3米,眉头紧锁,嘴巴微张,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人们仿佛能听到它痛苦的呻吟声。
狮子无力地匍匐在地,一支长剑深深地插进了濒临死亡的雄狮背上,狮子前爪紧紧地按住地上的盾牌和长矛,盾牌上有一个十字标志,那是瑞士的象征。
狮子雕像的下方岩石上,用拉丁文记叙了1792年8月10日法国大革命中,为了保护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1100名瑞士雇佣兵浴血奋战,大约786名瑞士雇佣兵最后战死沙场的整个过程。
雕像上方的岩石上,用拉丁文写了一排字“瑞士人的忠诚和勇敢”,让人看了不禁肃然起敬。这就是“卢塞恩之狮”,一头濒临死亡的雄狮,带着哀声与痛苦,告诫人们和平的珍贵,并祈求世界永无战争与杀戮。
“卢塞恩之狮”的建造过程非常曲折,1792年8月10日,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有一位幸存者的瑞士雇佣兵少尉军官,他的名叫卡尔·普弗·冯·阿尔蒂肖芬。当天他正在家乡瑞士的卢塞恩休假,从而侥幸逃过了那场生死浩劫。当他得知昔日的战友们大多数都在那场起义暴动中战死的消息后,阿尔蒂肖芬感到十分悲痛。三年后他退役回到了瑞士家乡卢塞恩,他开始计划建造一座纪念碑来纪念牺牲的瑞士雇佣兵的战友们。
阿尔蒂肖芬几经曲折找到了当时丹麦著名的雕塑家阿尔伯特·巴特尔·托瓦尔森,并委托他设计‘卢塞恩之狮纪念碑’,托瓦尔森最终于1819年在罗马完成了该纪念碑的设计。
1820年,德国石匠卢卡斯·阿洪,按照托瓦尔森的设计图纸开始动工雕刻,一年之后,‘卢塞恩之狮纪念碑’雕刻完成,当时那片岩石采石场属于私人财产。
1882年,卢塞恩市政府花重金买下了那块地产,并允许人们免费进入参观。从此‘卢塞恩之狮纪念碑’简称“卢塞恩之狮”向公众开放,整座纪念碑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视觉冲击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成了琉森这座城市的主要景点之一。
自从该纪念碑建成后,全球数以亿计的游客来此地观瞻。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看到这座纪念碑后,写了一篇游记。在文中,他称这座纪念碑是“世界上最哀伤,最感人的石雕”。
我们团队一行从‘卢塞恩之狮纪念碑’出来,漫步在古城用鹅卵石铺就的古城街道上,沿路各具特色中世纪的古老建筑比比皆是,向东步行约300米,就到达了琉森的地表性建筑“霍夫教堂”,也被形象的称之为“双塔教堂”。
霍夫教堂(英语:Church of St. Leodegar,德语:Hofkirche St. Leodegar),也叫豪夫教堂,全称为圣莱奥德伽尔教堂(St. Leodegar im Hof)。
该教堂始建于公元735年,当时的建筑是罗马式风格,14世纪改建为哥特式建筑,在17世纪的一场大火中,该教堂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于1645年开始重建,外观改为文艺复兴式,该教堂外观典雅大气,内部庄严肃穆、富丽堂皇,教堂四周到处可见生动细腻的雕刻图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堂内4950支铜管管风琴闻名遐迩,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现在依然可以演奏神圣的宗教乐曲,在琉森的夏季音乐节上使用,每年夏天会在此举办世界管风琴节。
“双塔教堂”前几十层的台阶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背后的“双塔教堂”为背景,与一行好友在此拍照打卡留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双塔教堂”出来,走过几个街区,来到了开放式的琉森湖滨大道公园(Promende Lusern),当我边走边回头欣赏在公园内临时搭建的一个露天音乐台时,脚下的步伐却已不自觉地跟随团队来到了琉森湖边。
突然有人大叫一声:“你们看前面就是琉森湖,太美丽了”。
我猛然回头,被眼前的景观所震撼了……
只见蓝天白云下一湖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万顷湖水,干净透亮犹如丝绸般的温柔,靠近岸边的河底,各种颜色的鹅卵石清晰可见。水鸟在湖面上盘旋,几只大白鹅在岸边游弋,大白鹅与喂食的人们亲切互动毫无惧色,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面。
绚烂的花朵在湖滨大道两边的草地间怒放,游客们悠闲地在湖滨大道上漫步,孩童们在草地上玩耍。平静的琉森湖在太阳的照射下微波粼粼,偶有几艘乳白色的游轮驶过,船尾泛起白色的浪花,琉森湖周围岸边山坡上,分布着有很多造型别致的的城堡与度假小屋。
琉森湖的对岸是峰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山峰,我查阅地图知道,远处就是瑞士的皮拉图斯山,皮拉图斯山最高处有2132米,山顶终日云雾缭绕,也是瑞士著名的旅游景点。
再往皮拉图斯山后面极目远眺,欧洲最高峰阿尔卑斯山山脉犹如巨人般耸立在那里,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顶清晰可见。这种鬼斧神工般的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令人内心产生巨大的震撼。
沿着湖滨大道望到尽头,琉森老城区的古老建筑就像海市蜃楼一般矗立在远方,犹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美丽的琉森湖与两岸连绵起伏、翠绿群山的环抱之中,更显得琉森的绚丽典雅,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倾倒,引人入胜、心旷神怡。
到访琉森是世人梦寐以求向往的地方,这就是我初次邂逅琉森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北面与德国接壤,东临奥地利,南面与意大利接壤,西邻法国,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瑞士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被称为“世界花园”和“钟表王国”“金融之国”的美誉。瑞士总面积41284平方千米,全国由26个州组成,总人口约873.8万人。
旅游业是瑞士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琉森则被认为是瑞士最美丽的旅游城市之一,有“蜜月小城”之称。
琉森又名卢塞恩位于瑞士中部,是瑞士琉森州的首府。2009年2月,瑞士官方正式将其中文的译名定为“琉森”,含有“琉璃森林”“翠绿的森林”之意。
琉森湖是瑞士的一个内陆湖,德语(Vierwaldstättersee),又称四森林州湖,卢塞恩湖,是瑞士境内第一大湖。之所以叫四森林州湖,因为湖的四周有四个被森林覆盖的州所环绕。他们分别是乌里州、施维茨州、下瓦尔登州和卢塞恩州。瑞士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Wihelm Tell)就出生在美丽的四州湖畔,琉森就是琉森州的首府。
琉森地处琉森湖的最西端,面积24.2平方千米,居民大约为8万人。据文献记载,公元840 年琉森被称作“卢西亚丽亚”(Luciaria),这个名字来源自一个关于光的传说。据说天使发出一束光,指引第一批居民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小礼拜堂。
早在罗马时期,琉森只是琉森湖畔的一个小渔村,为了给过往的船只导航,在此修建了一个灯塔,而“琉森”的拉丁文便是“灯”的意思。
公元13世纪,琉森成为跨越阿尔卑斯山转运货物的重要城镇。1291年琉森被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统治者——哈布斯堡王朝侵占,1332年加入瑞士联邦。
1798年卢塞恩(琉森)曾是拿破仑荷尔维蒂共和国的首都。1841年琉森脱离瑞士联邦独立,引起1847年的独立联盟战争。1848年卢塞恩(琉森)重新回归到瑞士联邦。
当我们还沉浸在欣赏琉森湖的山水风光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在湖滨大道走了一段路程了,湖边有多处游轮码头售票处。琉森湖游船分为多种类型,可自由选择。根据停靠船站、折返路线等的不同价格也不同,一般价格大约是11欧元,售票处的墙上张贴着支付宝图案,表明中国游客可以用支付宝直接扫码支付,也算对中国游客的一种特殊的待遇。
离开跨湖大桥不远处,我们在主干道的马路边等候,绿灯亮起,一行人快速走过斑马线,来到了马路对面的著名的天鹅广场。
天鹅广场(Schwanenplatz)是琉森古城的重要的商业圈,如果您是瑞士手表的爱好者,天鹅广场聚集了瑞士几乎所有知名品牌手表店。宝嘉尔(Bucherer)和顾博林(Guebelin)总店就在天鹅广场上,作为规模最大的钟表和珠宝行业购物店,几乎囊括了所有瑞士知名的品牌手表。
西边墙角处悬挂的一个巨大的金边的Rolex手表表盘十分醒目,从很远处就能看到,据说来这里买名贵瑞士手表的人中,90%都是来自中国的顾客,甚至有人说是中国游客拯救了瑞士的钟表业,尽管没有详实的数据予以支撑这种说法,但是天鹅广场的钟表商家对中国顾客十分重视,进入商店全程有中文导购陪同,中国顾客花费巨资买下心仪的瑞士名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喜悦。
天鹅广场是一个半圆形的旅游车辆的集散地,离开琉森的旅游大巴车都会在这里集中,因此聚集了大量的游客,临近的几家巧克力店、冰激凌店和瑞士军刀等旅游纪念品商店内,也是人头拥挤、生意兴隆。
离开天鹅广场往西走不到100米,就来到了跨湖大桥下面的罗伊斯河的入口处,此处河面宽阔,最宽处至少有200米,河面上架有多座桥梁,连接罗伊斯河的两岸。这里周围2平方公里范围内,密密麻麻耸立着大量的具有历史年代感的建筑,这里可以说是琉森最重要,也是最美丽的景观地。
离开跨湖大桥最近的桥就是著名的卡佩尔廊桥和八角水塔,卡佩尔廊桥也称“水塔花桥”。
卡佩尔廊桥始建于1332年,它斜跨罗伊斯河连接琉森的两岸,在距离桥的总长三分之二的地方,建有一个八角形水塔,塔高34米,用石头砌成,十分坚固。修建初期曾被用于档案馆、金库、监狱和刑讯室。如今,该水塔是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了琉森历史中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该塔的中间层是琉森火炮协会总部所在地。
卡佩尔廊桥是欧洲最古老的木制廊桥,全部用优质木材制成,它在1993年8月17日被一场大火烧毁,只剩下了水塔,灾后对该桥进行了重建至今。
可以说卡佩尔廊桥是琉森最负盛名的地标性建筑,经常出现在琉森的明信片上。白天桥栏上摆放着各种鲜艳的鲜花,“花桥水塔”的美称也由此而来。我认识琉森也是从网上看到这座桥的照片开始的,被鲜花簇拥中的卡佩尔廊桥而深深的吸引,希望能在大桥上一睹她的风采,今天总算如愿了。
卡佩尔廊桥上方有木制的顶棚,不但可以遮风避雨,最让人惊叹的是每隔几米的廊檐下的横眉上,绘有120幅具有宗教历史彩绘的油画,据说是为了纪念当年黑死病爆发所做的画,以及描写守护琉森的圣人们的生活。另有一种说法;这些独特的壁画是描绘了瑞士历史上的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传说,其中有描绘瑞士民族英雄,瑞士国父威廉·退尔的故事。
但是肯定的是廊檐下现存的壁画,都是在1993年那场火灾后重新绘制的,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真迹,与我们的敦煌壁画还是有区别的。
卡佩尔廊桥以其独特的造型成为琉森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全世界大量的游客前来游览。
罗伊斯河从琉森古城的中间悠然地穿过,河面上眼光可及之处有7座桥梁相连,当然其中最大的木桥就是卡佩尔廊桥,我们漫步走在这座欧洲最古老的木桥上,不时地抬头观看廊檐下上百幅的宗教历史彩绘,尽管我们无法准确描述每幅绘画的历史典故,但是精美的画面、绚丽的色彩,以及画面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走到桥中央,环视四周,宽阔的罗伊斯河水面四周,众多的中世纪建筑各展风姿,每一个视角都是一副绝美的风景照,以背后的琉森市政厅为背景,照相机的快门声在四周“咔嚓”作响。
走下卡佩尔廊桥蓦然回首,古老的大桥上游客络绎不绝,大桥横卧在罗伊斯河上显示出其独特的韵味,与周围几乎360度围成一圈风格各异、历史悠久的中世纪建筑融为一体,构建出一副绚丽多姿、美轮美奂的精美画面。真可谓:“如果你没有到过琉森,就不算来过瑞士,如果你没有走上卡佩尔廊桥,就不算真正来过琉森”。
琉森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横穿而过的罗伊斯河将琉森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也有人称分为新城与旧城。
卡佩尔廊桥的西面出口处就是卢塞恩剧院(Luzerner Theater),这是瑞士专业的剧院,经常演出音乐剧、现代舞和木偶戏。
紧邻的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宗教建筑,教堂顶部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拱顶,这就是琉森著名的耶稣会教堂(Jesuit Church)。
教堂的外面看上去朴实无华,教堂的外形和颜色都很低调,浅黄色的柱子和白色的外墙,外墙立柱上有一些简单的雕塑。正门口两扇紧闭着高大的铜制大门,我们小心翼翼地轻轻推开大门,轻手蹑脚步入教堂。
突然声音宏伟的教堂管风琴音乐响起,不禁让人打了个寒战,教堂内灯光十分明亮,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非同一般,美得令人炫目,我们瞬间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了。
但见教堂内宽敞明亮,两排乳白色大理石的立柱一直延伸到前方,巨大的穹顶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最前面是用红色的大理石装饰的祭坛,主祭坛上方装嵌有一幅面积硕大的宗教故事壁画,说的是圣经里耶稣诞生的故事,整个祭坛远远望去奢华至极又无比神圣。
耶稣会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由耶稣会的修士于1667年开始修建,直到1893年完工,是卢塞恩最古老的巴洛克式建筑之一,紧邻卡佩尔廊桥。
教堂内穹顶上,几盏巨大的水晶吊灯悬挂在空中,折射出耀眼的灯光,教堂的中殿采用白色大理石作为梁柱,梁柱上端有金色的雕花,多个圆形的拱顶上装嵌有多幅瑰丽的壁画,辉煌高贵如同宫殿一样,
四周在无数支现代灯光照射下,教堂显得十分明亮和神秘。教堂内保存着大量的历史珍贵文物和雕塑,该教堂每天音乐声回荡,300多年来从未停止过,瑞士很多音乐节都在这里举行。教堂内会众席座椅由棕色的柚木做成,按左右分布,共有二十多排。整个教堂大约可容纳700多人,参观者可以坐下来静心欣赏教堂的风采,聆听美妙的教堂管风琴音乐,整个教堂美得令人窒息,犹如一座瑰丽华贵的艺术宫殿。
离开了耶稣会教堂,我们一行人走在罗伊斯河上紧邻卡佩尔廊桥的一座市政厅桥(rathaussteg),走到桥中央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观;罗伊斯河的湖面在此突然变窄,一条水坝拦在其中,这就是罗伊斯河著名的古老栅条坝。
这条水坝建于1860年,通过将一排排栅栏插入或提出水面,用以调节罗伊斯河下游的水位,河面变窄和巨大的水位差,使得温存的罗伊斯河在这里突然变得河水湍急,浩浩荡荡倾泻直下,发出很响的水流声和浪花。这一独特的古代水利工程保护得很好,至今依然能发挥水利管控作用,实属罕见。
整个琉森市中心占地范围并不很大,主要景点都散布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中世纪的古城,美丽的琉森湖和远处的雪山,几乎每到一处随手一拍都是一张明信片。
当走出市政厅桥,来到了罗伊斯河东面的琉森老城区,老城的建筑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种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古朴而自然的感觉。是游客了解琉森这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最好去处。
我们漫步走在狭窄的街道上,中世纪鹅卵石铺就的老街和周围每一幢的历史建筑,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老的城堡和建筑、中世纪的教堂、塔楼,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厅、宅邸,以及百年老店、钟表店、精美小店与餐馆比比皆是。处处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悠悠岁月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人类历史的文明足迹。
这次出国旅行前,对琉森的历史做了一些功课,但是眼前的景象远远超出我对琉森这座古城的认识,我在漫步中,一次次深深被眼前的琉森街景及其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征服了。
琉森的老城区与欧洲其他古城有很大的不同,这里建筑是古老的,但是当你走入老城区后会发现。这里的大多数建筑外墙上,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随时都可以邂逅可爱的充满童趣的壁画和色彩绚丽的历史典故壁画。有的古老建筑甚至整个外墙面都被壁画覆盖,墙上是五颜六色的彩绘,清新而美丽,气氛十分明快,驱散了人们欣赏古城建筑时那种沉重的压抑感。
琉森老城区里色彩最为鲜艳的一副壁画,这是琉森当时的豪门贵族Fritschi家族旗下的一幢中世纪风情的建筑,1602年建设完工,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是琉森著名的网红餐厅即弗里茨奇餐厅(Restrant fritschi)。
这是一家传统的瑞士餐馆,该店的奶酪火锅非常出名,奶酪火锅是瑞士的传统饮食之一,瑞士奶酪火锅常用的锅底产自阿尔卑斯山的奶酪。
在瑞士寒冷的冬天,瑞士一家人最大的乐趣就是围坐在一起,吃妈妈制作的奶酪火锅。奶酪火锅和中国的火锅很类似,只是奶酪火锅的锅底是熔化了的奶酪,涮的菜点是面包、水果、蔬菜。该餐厅所用食材新鲜,餐厅服务非常专业和热情,环境优美,精致的餐具与环境,能让人感觉沐浴在艺术的氛围中,享受经典的瑞士美食。
在琉森古城窄小的巷子里,隐藏着一座著名的百朗斯酒店(HoteldesBalances),它是琉森老城区颇具名气的老酒店,据地陪导游介绍,这家酒店历史悠久,堪比上海的“和平饭店”,在这里住一晚的价格不菲,里面装饰非常精致,很多社会名流喜欢在这里住一晚,彰显高贵的身份,外墙上那精美的绘画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在琉森老城中,有两个保留着中世纪风格的喷泉的广场,葡萄酒市场广场(Weinmarkt)和琉森卡佩尔广场(Kapellplatz)。
葡萄酒市场广场的喷水池中间竖立着一个彩色石塔雕刻,色彩鲜艳工艺精湛,喷水池四个喷嘴常年喷水,循环往复,令游客驻足观看。
公元1332年, 卢塞恩 (琉森)州与当时其他3个森林州,经过协商在葡萄酒市场所在的广场缔结和约,宣誓联合成立瑞士联邦,这就是现在瑞士联邦的前身。
广场周边建筑物外墙上有一副精美的壁画,就是圣经中“点水成酒”的故事,据《约翰福音》第2章记载,耶稣和门徒应邀参加一个婚庆筵席,耶稣的母亲也参加了。席间,母亲告诉耶稣,主人家的酒喝完了。耶稣马上让人把旁边的6口石缸装满了水,而后从石缸取出的水竟然变成了美酒,据说这是耶稣传道后所做出的第一件神奇的事情,这面画墙已经成为琉森老城著名的观光景点,游客络绎不绝。
琉森卡佩尔广场(Kapellplatz)也称卡佩尔桥头礼拜堂,广场中央有一个文艺复兴时期造型的喷水池,或称(Fritschi) 喷水池,是每个到琉森老城游览游客的必经打卡地,每年2月,瑞士会举办最有特色、最热闹的狂欢节,在狂欢节期间会在这个喷水池旁搭起露天高台,举办隆重的开幕式。
琉森老城区的中心位置,有一座古老的钟楼在这里静静守护着这个城市多年,旁边是建于1602年的琉森市政厅,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这座钟楼何时建造,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无从考证,但是沧桑的石墙告诉人们这座钟楼至少有600年的历史,比紧邻的市政厅历史要更久远。高大挺拔的钟楼,任凭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屹立不倒,时钟依然滴滴答答准确无误,准点的钟声响彻整个琉森老城。
就在钟楼广场的对面,是一家琉森老城颇有声誉的魔术酒店,该酒店出来一分钟就可步行到卡佩尔廊桥,酒店下面的餐厅直接安置在钟楼广场上,每天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光顾,干净洁白的餐桌布与对面古老的钟楼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显得格外的和谐。
琉森老城区往东北的山地上,可以看到一段古老的城墙,那就是琉森著名的景点穆塞格城墙(Musegg Wall),这段拥有9座高塔的著名城墙是环绕琉森古老城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13世纪开始修建,至今大部分依然保存完好,其中4座城楼对外开放,允许游客攀登。
这里拥有琉森最古老一座钟楼,建于1535年。这座钟拥有一个特权,可以比琉森老城内其他时钟早一分钟整点报时,表示这座钟楼的尊贵之处。站在城墙登高远眺,可以俯视琉森湖、罗伊斯河和琉森老城。
琉森这个绚丽优雅的古城,厚重的历史传承与秀美的琉森湖山水融合,是大自然的馈赠,被人们誉为“烂漫之城”和“音乐之城”的美称,这里的美景感动了众多的音乐家和艺术名人,历史上众多的艺术家们在此居住和写作。
琉森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城,为无数艺术家和音乐家提供了创作灵感,给艺术家的创作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杰作。同时这座精灵般的瑞士小城,也成为孕育爱情与灵感的温柔之乡。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859年3月,他迁居到瑞士的琉森,同年8月,他在琉森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歌剧的总谱,在这里,瓦格纳迎娶了爱妻科西玛,并写下了《纽伦堡的诗人》和《诸神的黄昏》,又先后创作了《齐格弗里特》田园交响曲、《纽伦堡的诗人》等传世之作。
查德·瓦格纳谈琉森在1866年这样评价琉森:“只要我走出家门,都会被一个真正的神奇世界所包围。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更美。”
瓦格纳在琉森居住了6年,他居住在琉森湖畔特里布森的乡村别墅,现在这幢居所已经成为理查德·瓦格纳纪念馆,陈列着他喜爱的乐器、乐谱、照片、绘画和手稿。
琉森湖旁有一条路被命名为“理查德·瓦格纳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而修建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其代表作有我们中国人民大多数人都读过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到访琉森期间,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琉森游记》。
1857年初,托尔斯泰开始了他出国旅行,在途经华沙和巴黎后看到了战争带来的恐怖场面,他迅速离开了巴黎,独自一人来到了瑞士的琉森古城。
那是一个阴霾密布寒冷的夜晚,托尔斯泰在旅馆的房间,忽然听到飘来的悦耳琴声和唱歌声音,他下楼看见一个流浪歌手正在饭店门口弹奏六弦琴,并一边演唱着动听的歌曲。一些身穿盛装的富人,围成一圈笑眯眯地欣赏着。
当流浪歌手唱了许久,举帽希望得到几个赏钱时,那些富人却视而不见走开了。托尔斯泰心中愤愤不平。把歌手请到餐厅,用饭菜和香槟酒来加以款待,这时有人站在一旁耻笑,托尔斯泰怒不可遏。
于是,没过多久他写成了短篇小说《琉森》,愤怒揭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野蛮和道德的低下以及人性的弱点。
贝多芬创作的《月光奏鸣曲》闻名于世,有人说贝多芬这首曲子的灵感来自琉森,误认为贝多芬是在琉森写下了这首《月光奏鸣曲》。
其实贝多芬是否来过琉森无从考证,他的名作《月光奏鸣曲》真正的名字是《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月光奏鸣曲》,是因为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听到这首曲子后,饱含深情评论道:“当我听到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时,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从此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作为《月光奏鸣曲》。不管怎样,这首作品中命运般描绘出琉森湖的美丽月色是公认的。
瑞士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Wihelm Tell),出生在美丽的琉森湖畔。当他在被押解途中经过琉森湖时突遇强暴雨,为此威廉·泰尔借以逃脱。获得了自由的威廉·泰尔,率领瑞士人民继续反抗奥地利的统治,最终于1291年8月建立了瑞士联邦。
德国作家席勒根据这个传奇故事,创作了剧本《威廉·退尔》、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根据同名剧本创作了《威廉·退尔》歌剧和序曲,该歌剧1829年初演于巴黎,《威廉·退尔序曲》,直到现在依然是很多大型音乐会上被经常演绎的经典作品。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人称大仲马,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我们熟知大仲马的代表作有《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基度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长篇小说。大仲马称琉森是“世界最美的蚌壳中的明珠”,可见大作家对琉森的喜爱之情。
法国作家雨果也多次到过琉森,他住过的房子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坐落在罗伊斯河的北岸。雨果曾这样评价琉森:“琉森幽雅、静谧,碧水轻轻地拍着河岸,柔水在我的脚下流淌……”他在之后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琉森每块岩石是一个字母,每片湖水是一个句子,每个村庄是一个重音符号,千百年的叙述像缕缕细烟四处飘荡”。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代表作包括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以及《荷塘月色》等。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朱自清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朱自清在1932年10月17日到访了琉森,他在《散文欧游杂记瑞士》中这样写道:“瑞士有“欧洲的公园”之称,到了那里才知无处不是好风景。卢参(Luzerne)在瑞士中部,卢参湖的西北角上,出了车站,一眼就看见那汪汪的湖水和屏风般的青山,真有一股爽气扑到人的脸上。与湖连着的是劳思河,穿过卢参的中间。河上低低的一座古水塔,从前当作灯塔用。这儿依傍着一架曲了又曲的旧木桥。许多对柱子支着桥顶,顶底下每一根横梁上两面各钉着一大幅三角形的木版画,总名“死神的跳舞”。每一幅配搭的人物和死神跳舞的姿态都不相同,意在表现社会上各种人的死法,画笔大约并不算顶好。过了河往里去,可以看见城墙的遗迹。墙依山而筑,蜿蜒如蛇;现在却只见一段一段的嵌在住屋之间。但九座望楼还好好的,和水塔一样都是多角锥形;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颜色是黯淡得很了”。(原载1932年11月1日《中学生》)。
毕加索晚年曾居住在琉森,大师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作品,其女儿将自己收藏的毕加索的作品公之于世,并陈列在罗森加特博物馆(Rosengart)。
该栋建筑物的前身是瑞士国家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曾经被作为国家银行的金库,现在整整一层楼里面都是毕加索的绘画和素描作品,该馆中另外一层藏有毕加索珍贵的私人生活照片。
同时在该馆中珍藏了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等,不同时期创作的绘画作品,具有无可匹敌的艺术价值。
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赫本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等多国语言,赫本在黄金时代所创造的银幕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经获得多项电影摄影大奖,在电影史上独树一帜。
1954年她出演爱情片《龙凤配》,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赫本在医生的建议下到瑞士休养,不久在瑞士接受了参与电影《美人鱼》演出的演员梅尔·费勒(Mel Ferrer)的求婚。
1954年9月24日,奥黛丽·赫本与第一任丈夫梅尔·费勒举行了婚礼,有关赫本举办婚礼的地点有两个版本,第一版本;赫本的婚礼在瑞士一个美如仙境的地方—琉森,举行了婚礼。第二个版本;赫本与梅尔的婚礼在瑞士琉森湖畔的布尔根施托克小镇举行。
布尔根施托克(Bürgenstock)是瑞士中部海拔1千多米的山峰小镇,是一个著名的度假胜地,拥有很多高档的宾馆、华丽的城堡和教堂,从山顶的观景台可以眺望琉森,从布尔根施托克坐火车到琉森大约需要30分钟的路程。
婚礼的当天,赫本穿着由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埃尔·巴尔曼创始人精心定做的一条纯白色及踝蝉翼纱婚裙。
赫本第一任丈夫梅尔·费勒的两个孩子;马克与特里作为婚礼的花童,引领两位新人穿过教堂前铺就的一条精心编织的羊绒地毯,走进教堂接受众人的祝福。
虽然赫本与第一任丈夫梅尔·费勒的婚姻在1968年时无奈告终,她却从未停止对瑞士这片土地的热爱和钟情。赫本在经历了5段感情2段婚姻后,晚年的赫本是一个罹患癌症多年的病人。
1993年间,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倾尽全力帮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们,到处呐喊、呼吁为孩子们募捐。
赫本病重时,依然想回到美丽的瑞士琉森湖畔,但那时她虚弱的身体无法搭乘普通民航飞机。于是众所周知赫本一生的精神伴侣纪梵希,安排了一架铺满鲜花的私人飞机,护送赫本回到瑞士。第二年,赫本病逝,纪梵希抬着赫本的棺木入葬。
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纪梵希是赫本的精神伴侣,贴心守护赫本42年,终生未婚,赫本一生穿过的婚礼服和无数华丽服装,几乎都是纪梵希为她精心设计的作品。
赫本的墓非常低调,孤独地安葬在瑞士莫尔日的一个叫托洛肯纳兹的村落的普通公众墓里,就像任何一个村民一样。奥黛丽·赫本去世22年后,纪梵希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给奥黛丽的爱》。
赫本的一生以及她与瑞士和琉森的故事,成为琉森的一段佳话,琉森也成为世界女性们心目中最佳的结婚及蜜月圣地。
琉森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风景如画世外桃源般的魅力,具有绚丽典雅的气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和艺术家侨居于此,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自己与琉森的故事,在此得到了不尽的灵感,创作出惊世骇俗历久弥新的艺术作品,为琉森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和浪漫色彩。
如今,每年在琉森都会举办享誉全球的琉森音乐节、琉森狂欢节、国际漫画节、仲夏夜之节、琉森布鲁斯音乐节等专场音乐盛宴,吸引全世界的音乐家和游客光顾,使得琉森作为欧洲的明珠城和文化艺术之城更显得名副其实。
仿佛琉森湖的水荡漾着是艺术之波,滋养孕育了众多的艺术大师,是艺术家灵感发祥地,琉森真是一方文化艺术的圣地。
琉森的美丽是一种自然的美,古老的中世纪建筑与琉森湖的山水相交融,绘制出了一副美丽的人间仙境。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每一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迷人的魅力,无法用语言表达。
曾经有人说:假如人间有天堂,那么琉森就是天堂的“入口”,我觉得这句话没有深刻地揭示琉森自然美的最深处。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激发出人们向往生活,向往自由的真谛,那种人文气息才是保持琉森这座美丽古城经久不衰的密钥。
这座千年古城,吸引了无数名人的向往,厚重的文化传承让这个古城更加绚丽典雅。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可以让各种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相得益彰,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城市的吸引力,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旅程结束后,写一篇琉森游记,记录在琉森走过的脚步,梳理一下对这座古城的感悟,收藏一些朋友们精心拍摄的照片,相信一定可以留给自己和朋友们很多美好的回忆,源远流长。
2024年7月于上海